正版现货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高铭授权指定读物 社会与生活乌合之众心理学与生活 梦

正版现货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高铭授权指定读物 社会与生活乌合之众心理学与生活 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乌合之众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高铭
  • 天才与疯子
  • 生活
  • 社群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夏共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3932
商品编码:27098645046
品牌:艾帛利(Abool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网 正版包邮】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 高铭 新增10个被封杀篇章心理百科心理学书籍读物陈小春/应采儿同名网 开本: 16开
作者: 高铭 著 定价: 39.80
ISBN号: 9787550263932 出版时间: 2016-01-01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刷时间: 2016-01-01
版次: 1 印次: 1

目录

前言
旧版前言
1. 角色问题
2. 梦的真实性
3. 四维虫子
4. 三只小猪——前篇:不存在的哥哥
5. 三只小猪——后篇:多重人格
6. 进化惯性
7. 飞禽走兽
8. 生命的尽头
9. 转世
10. 苹果的味道
11. 颅骨穿孔——前篇:异能追寻者
12. 颅骨穿孔——后篇:如影随形
13. 生化奴隶
14. 永远,永远
15. 真正的世界
16. 孤独的守望者
17. 雨默默的
18. 生命之章
19. *后的撒旦
20. 女人的星球
篇外篇:有关精神病的午后对谈
21. 时间的尽头——前篇:橘子空间
22. 时间的尽头——后篇:瞬间就是永恒
23. 在墙的另一边
24. 死亡周刊
25. 灵魂的尾巴
26. 永生
27. 镜中
28. 表面现象
29. 超级进化论
30. 迷失的旅行者——前篇:精神传输
31. 迷失的旅行者——中篇:压缩问题
32. 迷失的旅行者——后篇:回传
33. 永不停息的心脏
34. 禁果
35. 朝生暮死
36. 预见未来
37. 双子
38. 行尸走*
39. 角度问题
40. 人间五十年
第二个篇外篇:精神病科医生
41. 伪装的文明
42. 控制问题
43. 大风
44. 双面人
45. 满足的条件
46. 萨满
47. 偷取时间
48. 还原一个世界——前篇:遗失的文明
49. 还原一个世界——中篇:暗示
50. 还原一个世界——后篇:未知的文明
51. 盗尸者
52. 棋子
53. 谁是谁
54. 灵魂深处
55. 伴随着月亮
56. 刹那
57. 果冻世界——前篇:物质的尽头
58. 果冻世界——后篇:幕布
新版后记:人生若只如初见
*版后记: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线试读章节

生命之章
“你好。”我坐下、摘下笔帽、后打开本子,准备好录音笔后抬头看着他。
只看了一眼,我就后悔了,后悔见他。
我也算是接触过不少精神病人了,他们之中鲜有眼神象他这样让我感到不安的。而不安的根源在于从他的眼神中什么都看不到,没有喜怒哀乐。如果面对的患者是兴高采烈那种亢奋的状态的,那我就不需要多问,听就是了;假若面对是沉默类型的也没关系,无非再多来几次试试;要是对方情绪很不稳定甚至狂暴,大不了就跑呗,跑快点躲开砸过来的一切,安全*就成。然而,面前的他只有一种态度:超然。说实话我有点怕这类型的患者,因为在他们面前,我是那个被审视的人,甚至到了一种无所遁形的地步。
我甚至能预感到接下来必将是一段烧脑甚至颠覆我所有认知的时间。
他面无表情点了下头:“你好。”
糟糕了!我知道自己的预感没错,因为他平和的回应我的问候。对于一个很不稳定的精神病人来说这不正常。
我:“呃……听说你自杀很多次?”
他面无表情的看了我一会儿:“那不是自杀,我只是想提前结束这一章。”
我:“一章?”这让我想到了曾经接触过的某一位患者。“你认为我们是在一本书里?”
他:“不是书。只是这么形容。”
我:“那是什么意思?”
他:“只是一个环节罢了。”
我:“呃……还是没明白。”
他漠然的看了我一会儿:“死亡并不是真的死亡,只是我们这么说。死亡只是生命这一段的终结,但是我们还会用别的方式继续下去。”
“死亡不是死亡……”我在品味这句话,“那死亡是什么?”
他:“这一章的结束,我说过的。”
我开始有点听明白了:“原来是这样……那之后呢?是什么?”
他:“我也不知道,某种形式吧?所以我想提早结束现在的环节去看看后面到底是什么。”
我:“其实……”我隐隐的觉得话头不对,但一时又没想好要不要岔开,毕竟他是有自杀倾向的那类患者
他没打算停下来而是继续就这个问题点还在说:“生命和死亡只是我们起的名字罢了,生命本身不见得是好的,死亡也不见得是坏的。这些都只是必须的某种阶段。现在,被我们称作是生命的这个阶段,是某个巨大环节中的一个段落,之前我们经历过其他阶段,之后还会经历另一些别的什么,但是我们不清楚那是不清楚那是什么。”
我:“我大概是听明白了,你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某个……巨大的……嗯……某种连续性的一部分?”
他:“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我:“那,那个巨大的……我没办法称呼它,是什么形状的?环形?或者就像是NDA一样的螺旋体?”
他:“你在试图用生命中的常识去解释生命之外。但假如真有什么形状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因为目前我们甚至都无法理解生命之外是什么。”
我突然觉得他的想法很有趣:“也许它就是普通纯线性的。”
他非常认真的想了想:“我不知道。”
我:“但是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他:“我只是说这种可能性存在。所以我才打算提前结束生命来试试。”
我:“但拿生命来……这太草率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机会……”
他有点不耐烦的打断我:“你怎么知道的?”
我被问愣了。
他:“你们太喜欢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了,然后以此为基准来评判。”
我:“可是这很正常啊,毕竟我们身处在生命当中……”
他:“不、不,不是这样的,你还是没能跳出来。也许,下一个环节来看,认为我们现在的阶段只是某种孕育期呢?甚至我们这个阶段反而被称为死亡呢?在其他阶段看来,生死的因果关系也许正好是相反,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样。你太习惯于用已知解释未知了。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你恐惧未知,就如同恐惧死亡。”
我知道他这种逻辑虽然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但却是不可攻破的,因为我没法推翻他的假设,除非我也向他那样假设。可这样一来我就和他所做的没有任何区别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为人类的逻辑极限感到悲哀,并且有沉重的无力感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绝望。
我决定再挣扎一下:“用已知尝试着解释未知也没错吧,至少现在看来没错误,因为我们的定位就在生命中,而不是生命之外。”
他:“你从身处的角度看当然没错误,但是从正确与否的角度看就不好说了。”
“好吧。”我彻底放弃了在这个问题继续纠结,因为他是对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的?”
他:“从一张图片。”
我:“能说说是什么样的图片吗?”
他:“可以。是一张银河系的图片。”
我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和某些奇怪的学科有关吧?
他完全没留意到我情绪的变动,而是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味:“那是一张很美的图片,银河系像是个巨大的、闪亮的盘子,带着数以亿计的星体慢慢旋转着。那张图片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足足吸引了我将近一个小时都没能把视线移开。有那么一阵我甚至已经置身于其中,漂浮在某个位置静静的看着它……直到*后我忘了双腿的存在,忘了掌握平衡,摔倒在地。”
……

内容

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
这本书,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是国内*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他们说:
*四维生物眼里,我们只是蠕动的虫子
肤浅的男人,必然被基因先进的女人毁灭
孩子,你是我创建的角色,生死皆有我定
你追求的那点可怜的光明,根本不值一提
飓风不是虚幻,你还未信,我已死于狂风
睡梦中我狰狞的表情,吓破世人胆却仍无解
我们的生命,只是未知长河中的一个小碎片
我有三只小猪,我杀死了其中两只,而已
……

这本书,能够让人们真正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的内心世界。

大部分人都乐于成为社会群居动物的一员,所以会对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的人心存疑虑,甚至是不假思索的否定。
可是,定义一个人是天才还是疯子又有什么真正的标准呢?

相信这本书会给你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

 

 

作者介绍

他喜欢问为什么,但不是哲学家
他喜欢探究心理,但不是心理学家
他喜欢追问世界本源,但不是历史学家
他喜欢动物,但从不去动物园
他是个探险家,但不怎么旅游
他写过畅销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他喜欢白色、金属金和银色
他喜欢用“贪婪”形容自己
他喜欢自己制定规则
他坚信自己能拯救世界
他谁也不是
但他谁都是

高铭
70年代,生于北京

01234567890123456789
《异想天开的边缘:探寻现实的缝隙与人性的深渊》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思维如璀璨的星辰,划破夜空,照亮未知的领域;又如深邃的旋涡,吸引着我们一窥那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令人着迷却又心生敬畏的奇诡景象。他们是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抑或是那些我们称之为“异类”的存在。他们挑战着既定的认知,重塑着世界的维度,而他们的思想,往往比最精密的仪器更能触及人类灵魂最隐秘的角落。 本书,并非是对某个特定个体或某一类既定学科的浅尝辄止,而是对那些在思想边界游走的灵魂,对那些超越常人感官与逻辑的独特洞察,进行一次深入而广阔的探索。我们将一同潜入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领域,感受那些“天才”的灵感火花如何点燃创新的薪柴,理解那些“疯子”的癫狂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尚未洞悉的真相。 第一篇:思维的边界与维度 人类的认知,如同一个被层层墙壁包裹的庭院。我们习惯于在熟悉的路径上行走,遵循着既定的规则与逻辑。然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那些勇于质疑与颠覆的灵魂,他们却能看到墙壁之外的广阔天地,甚至试图打破围墙,拓展庭院的边界。 从“天马行空”到“秩序构建”: 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理论、艺术流派、哲学思想,在它们诞生的初期,都曾被视为“异想天开”。本书将追溯那些改变世界的想法是如何从模糊的灵感萌芽,一步步演变成系统的理论,最终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我们将考察那些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是如何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不可能”中的“可能性”,并以严谨的态度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例如,牛顿如何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思考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如何从光速不变的假说中构建相对论。这些案例将揭示,真正的“天才”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大胆重构的基础之上。 “正常”与“异常”的模糊地带: 在人类心理的万花筒中,“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甚至常常模糊不清。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被社会贴上“疯子”标签的人物,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内心世界。我们并非要鼓吹任何形式的病态,而是试图理解,在极端情况下,人类的精神究竟能展现出怎样的能量和可能性。例如,历史上某些被认为是精神失常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艺术史上的瑰宝;某些被视为狂人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却在数百年后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我们将分析,在他们看似混乱的思绪中,是否潜藏着对社会、对人性的独特观察,是否有着我们尚未理解的逻辑体系。这并非为病态辩护,而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状态下,精神可能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超越感官的感知: 人类依赖五种感官来认识世界,但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总有一些人,似乎拥有超越感官的感知能力。他们可能对能量、频率、意念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或者能感受到我们无法触及的“内在频率”。本书将以开放的心态,审视这些关于“第六感”、“心灵感应”、“直觉”的探讨,并尝试从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是物理学(如量子纠缠理论的类比)的角度,去解析这些看似神秘的现象。我们将讨论,这些“超越感官”的体验,是否是人类大脑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对信息进行高维解读的产物,或者是一种尚未被科学体系完全解释的意识现象。 第二篇:集体潜意识与个体觉醒 人类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生活在由无数个体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并受到集体意识、文化传统、社会规范的深刻影响。然而,真正的思想突破,往往源于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反叛。 “人群”的喧嚣与“个体”的寂静: Gustave Le Bon 在《乌合之众》中描绘了群体心理的巨大影响力,群体如何消弭个体的理智,使其变得冲动、易怒、易受暗示。本书将延续这一思考,但更侧重于探讨,在这种强大的群体力量之下,个体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将分析,是什么样的个体特质,让他们能够抵御来自集体的洪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可能涉及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以及对自身价值体系的坚定守护。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敢于逆流而上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引领变革的。 “共鸣”与“隔阂”: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时是一种奇妙的共鸣,有时却又充满难以逾越的隔阂。本书将探讨,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理解与连接,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难以沟通与误解。我们将审视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艺术作品、深刻的文学叙事、以及充满智慧的哲学思辨,它们是如何跨越个体之间的壁垒,与读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反之,我们也考察那些因为认知差异、情感壁垒、或者社会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平行世界”,人们即使身处同一空间,却如同生活在各自独立的维度,无法真正理解对方。 “梦境”的迷宫与“现实”的启示: 梦境,是意识在睡眠状态下的一场盛宴,它以非线性的、象征性的方式,呈现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以及未被意识到的潜能。本书将从心理学、精神分析,以及更广阔的文化象征意义层面,解读梦境的丰富内涵。我们将探讨,梦境如何成为我们潜意识的“代言人”,揭示那些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冲突与情感需求。我们会分析,某些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是如何从梦境中汲取灵感,将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或深刻的哲学思考。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如何通过对梦境的理解,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在清醒的现实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 第三篇:社会的纹理与人性的光谱 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由无数复杂关系交织而成的巨大生命体。理解社会,就是理解构成这个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人,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人性光谱。 “社会”作为一面镜子: 社会的运行规则、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个体的行为模式。本书将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剖析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文化影响,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将探讨,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成功”、“幸福”、“正义”的定义是如何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将反思,社会规范是否总是导向进步与福祉,还是有时会成为阻碍个体自由发展和思想解放的藩篱。 “生活”的艺术与“生存”的智慧: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意义,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艺术。本书将借鉴那些在生活中探索深刻意义的先驱者们的经验,分析他们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我们将讨论,如何从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智慧,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发现生命的韧性。这并非简单的“鸡汤”式励志,而是从更深邃的角度,探究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并过上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人性”的幽暗与光明: 人性,是一条既深邃又广阔的河流,它既流淌着善良、同情、创造的光辉,也潜藏着自私、冷漠、破坏的阴影。本书将以一种不回避的态度,剖析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们将考察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所展现出的最耀眼的光芒,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潜藏的,甚至难以察觉的黑暗面。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分析,我们将试图勾勒出人性光谱的全貌,理解是什么驱动着人们的行为,是什么让我们在善与恶之间摇摆。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 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因为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不断追问与探索的过程中。它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您一同踏上一场思想的旅程,去触碰那些潜藏在现实边缘的奇思妙想,去理解那些看似疯癫的背后可能蕴含的深意,去感受那些超越感官的微妙体验,去洞察集体意识的洪流,去解读梦境的语言,去审视社会的纹理,去探索人性的光谱。 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或许会感到困惑,或许会感到震惊,或许会感到惊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并最终,在不确定性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深刻而独特的生命意义。这本书,是献给所有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更深层理解、并勇于探索未知的朋友们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我打开了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大门。我一直对人的行为和情感背后的原因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从认知、学习、记忆,到动机、情绪、人格,再到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几乎涵盖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验研究,它们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心理学原理,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例如,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解释,让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决定而付出更多努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此外,它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情绪、提升学习效率、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了用更科学、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社会与生活”这个板块,简直就是一本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生活指南,充满了对日常琐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洞见。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阅历丰富的朋友聊天,他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点拨你关于生活中的各种迷茫和困惑。它可能探讨了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种种规则和潜规则,比如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如何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书中可能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我也从中看到了许多关于社会现象的解读,比如消费主义的盛行,信息爆炸带来的困扰,以及人与人之间日益疏离的关系。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接地气的例子和实用的建议。这本书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它鼓励我去思考,去选择,去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担当的社会个体。

评分

这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简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群体行为的方方面面。初读时,书中的观点犀利而略带悲观,让我不禁联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些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群体现象。作者勒庞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运作机制,比如群体中的个体如何丧失理智、变得冲动易怒,如何被情绪和暗示所左右,以及领袖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将群体比作一个被激发出原始本能的“自然力”,强调了群体无意识、匿名性以及情感传染的重要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似乎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事件背后隐藏的群体心理驱动力,比如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情绪的煽动和非理性的呐喊是如何轻易地盖过事实和逻辑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在群体中时,思维模式会发生巨大的转变,独立判断的能力会大大削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虽然有些观点可能比较极端,但其提出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是极具价值的,值得反复玩味和对照现实。

评分

“梦”这个主题,在这本读物中被挖掘得深邃而迷人,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潜意识和未知世界的渴望。我一直对梦境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是潜意识在无声地诉说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但又难以捉摸,难以解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梦境的奇幻世界。它不仅仅是罗列梦境的象征意义,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梦境的生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我们清醒时思想、情感和经历的复杂联系。书中可能涉及了一些关于梦境解析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或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这些都让我对梦境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尝试去记录自己的梦,并试图从书中找到一些线索来理解它们。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愿望、恐惧或未解决的冲突。这种探索过程既有挑战性,又充满着一种奇妙的启迪感。它让我明白,梦境并非毫无意义的杂乱图像,而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一次深刻的对话,一种通往内心世界的独特语言。

评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我忍不住去探究那些游走在常人认知边缘的思想。我一直对那些与众不同、拥有独特视角的人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在科学、艺术或哲学领域有着非凡成就,但又被贴上“怪咖”标签的天才们。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它可能通过大量的访谈、故事或者案例,展现了这些“天才”或“疯子”们是如何看待世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独特,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常人难以理解的领域取得突破的。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颠覆性的观点所吸引,它们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框架,让我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真相”。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名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去思考“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以及我们社会对“异类”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疯癫”的想法,或许正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火花,而那些被认为是“天才”的特质,或许也与某种程度的“非主流”紧密相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