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娃是一种投资吗?房子能划分吗?焦虑中产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功夫财经王牧笛时寒冰琢磨先生联合推荐!《跃迁》作者古典推荐!冯仑推荐!三川玲、吴伯凡、杨锦麟等推荐,了解中国,改变穷人思维,打破,就读这一本!
 
 
书名:阶层跃迁
 定价:58.00元
 作者:闫肖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34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5762
 
 
"中国各痛点大揭秘!
 摆脱穷人思维,打破的个人晋级手册!
 理性出发,锐意回答年轻人面临的十大 现实拷问!
你属于中国的哪个,你自己知道吗?真的固化了吗?
 房子能划分吗?是如何划分的?谁在划分中国的?
 晋级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寒门真的难再出贵子吗?
 从“忽然中产”到“焦虑中产”,如何防止下滑?
 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几种可能途径?
 晋级倡导哪三种人格?
 生娃是一种投资吗?
 生二胎会让你一贫如洗,还是成为未来好的投资?
 ……
 十大“现实拷问”:
 一:如何地学习 
 二:如何保持职场竞争力
 三:人工智能时代,哪些职业会被取代
 四:国企事业单位的前途在哪里 
 五:考大学是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六:房市、股市,哪个更适合普通大众 
 七:大学生在大学时期适合创业吗 
 八:养育成本这么高,生孩子值得吗 
 九:是出国好,还是在国内上大学好
 十: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
 
 
"本书以社会为主题,分为四大板块,即通论、晋级路径分析、痛点解析和教育专题;精选二十讲,以当今社会现象或人物为引子,对其进行社会学解析,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中国社会全景图:
 了解中国社会的完整体系及晋级的新战况。
 准确把握社会本质和趋势,教你看清社会问题背后的逻辑。
  
 晋级的思想武器:
 让你在每一场晋级战中,预先获得上层战况,提前备战,不赢都难。
 让你获得保持地位的方法,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社会学方法论、世界观:
 让你在中产焦虑的艰苦环境中,拥有一份独特的理性视角。
 突破界限,眼前焦虑,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下一代。
  
 晋级的成就感:
 不被社会潮流淘汰,让你在今天的社会活得更好。
 让你保持上升的势头,让身边的人每天都看得见你的改变。
"
 
 
 晋级就是一生的长跑/ XI
 讲
 “你属于哪个 ”
 —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泰坦尼克号上的社会分层 / 003
 你属于中国哪个 / 004
 与阶级 / 005
 当代中国的“之惑” / 006
 晋级困境让话题更扎心、更清醒、
 更现实 / 008
 划分的作用 / 009
 晋级倡导的三种人格 / 010
 本讲小结 / 013
 讲?
 “你在哪里 ”
 —中国当代各分析
 房子能划分社会吗 / 017
 谁在划分中国的社会 / 017
 社会的划分 / 019
 当今中国十大 / 022
 你在哪里  / 026
 明确自己的位置后你该怎么办 / 028
 本讲小结 / 029
 第三讲
 “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社会固化与流动
 一个帖子引发的感慨 / 033
 人们为什么同情《人民的名义》中的
 祁同伟 / 034
 社会流动与社会固化 / 036
 如何实现社会流动 / 038
 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几种可能途径 / 039
 本讲小结 / 041
 第四讲
 从“一命二运三风水”说起
 —晋级路径分析
 你算过命吗 / 045
 一个古人的命运方程式 / 046
 对“一命二运三风水”方程式的补充 / 049
 未来你的运势如何 / 052
 本讲小结 / 054
 第五讲
 怎样搭上晋级的国际快车
 —全球化因素
 还有多少中国味儿 / 059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可以说“不” / 061
 中国只需下载西方文明的六项杀手级应用就
 行了吗 / 062
 全球化后你的位置 / 064
 “全球—本土”化了,你在哪里 / 068
 本讲小结 / 069
 第六讲
 为什么白领要用一款包包来励志
 —文化资本
 互联网大佬们,能不能把你们的西装穿好 / 075
 什么叫文化资本 / 076
 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 / 078
 本讲小结 / 085
 第七讲
 当不了富二代就当富二代他爹
 —资本因素
 中国人怕什么 / 089
 财富与收入的区分 / 090
 中国人的财富到底有多少 / 091
 谁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 092
 “批量造富运动”过去了,你怎么办 / 093
 财富是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 / 098
 本讲小结 / 099
 第八讲
 在科技时代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科技因素
 乔布斯的镜子 / 105
 社会坐标中,你要在哪个象限 / 106
 高思维与右脑的六种能力 / 107
 《未来简史》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109
 怎么培养个人的六种右脑能力 / 111
 人类思维的三个阶段 / 112
 华为是如何从工程师文化转向消费
 美学的 / 115
 本讲小结 / 116
 第九讲
 哪座城市是你的福地
 —城市化因素
 如何选择大学 / 121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 122
 哪些城市有吸引力 / 123
 个人如何选择城市 / 125
 本讲小结 / 130
 第十讲
 职业选择划分新旧中产
 —市场化因素
 体制的诱惑,研究生应聘环卫工人为哪般 / 137
 体制内外与市场化 / 138
 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 140
 态度决定10年后,你是人物还是废物 / 145
 本讲小结 / 146
 第十一讲
 从“忽然中产”到“焦虑中产”
 —如何防止下滑
 深圳中产“两房两娃被劝退”,面临尴尬 / 151
 准中产、伪中产和滑落 / 152
 中产的“新五子登科” / 155
 本讲小结 / 160
 第十二讲
 新中产进行曲
 —痛点大揭秘 
 《欢乐颂》为什么成为现象级热剧 / 167
 新中产和“小白” / 168
 新锐中产的现实痛点 / 172
 本讲小结 / 179
 第十三讲
 一边奔跑一边迭代的新中产
 —必备的职业素养
 印度人追上来了  / 183
 什么是职业素养 / 184
 什么是T型知识结构 / 185
 怎样成为一个T型思考者 / 187
 所有投资高手都是T型思考者 / 188
 新中产只有证书是不够的 / 190
 金字塔式思维 / 191
 本讲小结 / 194
 第十四讲
 以凤凰男的姿态埋头实干
 —自我奋斗的正确姿势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为何抢了
 热点 / 201
 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用男和
 豪华男 / 202
 自我奋斗的三种姿势 / 205
  本讲小结  / 210
 第十五讲
 生二胎算不算是投资
 13岁女孩以自杀要挟母亲堕胎 / 217
 生娃是好的投资吗 / 218
 《生育制度》中的“家庭铁三角”  / 221
 从晋级看生娃困境与解决之道 / 223
 本讲小结 / 227
 第十六讲
 孩子将来如何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走出中产子女教育的误区
 上海小升初“考家长”又能说明什么 / 233
 兴趣、专业和职业 / 234
 未来挑战:人工智能来袭,教育体系
 措手不及 / 236
 孩子要调整晋级姿势,但首先家长要调整教育方针 / 238
 人的能力千百种,你要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饭碗 / 240
 本讲小结 / 242
 第十七讲
 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
 —那些必修的“人生大课”
 太湖大学堂的教育实验 / 249
 爱自己,爱他人 / 250
 那些必修的“人生大课” / 252
 本讲小结 / 259
 第十八讲
 培养“能打”的下一代
 —警惕“未富先懒” 
 中日韩夏令营大比拼 / 265
 “二代焦虑”、“下流社会”和“未富先懒” / 266
 如何让下一代上进、“能打”、有斗志 / 268
 本讲小结 / 277
 第十九讲
 留学是个赔本的“买卖”,为什么还要出去 
 女儿远嫁不归,值不值 / 283
 留学的三个误区和一个困惑 / 284
 选择留学前,请先考虑清楚以下问题 / 287
 本讲小结 / 295
 十讲
 与其沉溺于舒适区,不如保留随时离开的
 能力
 问题一:如何地学习 / 301
 问题二:如何保持职场竞争力 / 304
 问题三:人工智能时代,哪些职业会被取代 / 307
 问题四:国企事业单位的前途在哪里 / 309
 问题五:考大学是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 311
 问题六:房市、股市,哪个更适合普通大众 / 313
 问题七:大学生在大学时期适合创业吗 / 315
 问题八:养育成本这么高,生孩子值得吗 / 316
 问题九:是出国好,还是在国内上大学好 / 318
 问题十: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 319
 "
 
 
"闫肖锋
 社会学学者,师从费孝通。祖籍天津,杭州出生,北京长大,“落草为寇”到广东;做过政府政策研究者、大学老师、广告人,后定格传媒人。
 《新周刊》总主笔,《财经郎眼》嘉宾,擅长社会趋势营销。著有杂文集《少数派》,编有《跨界营销》,译有《裸猿》。
 "
 
 
"相信梦想,相信未来,相信个人的能力比自己想象的要大,这是一个创富者应有的眼界和气魄。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资本董事长    冯仑
  
 闫肖锋先生是一位睿智、平和、淡然的学者,书如其人,智慧、平和、淡然,且有穿透力。在当下,他已在竭尽全力,做后的呐喊。
 ——经济趋势研究者    时寒冰
   
 如何正确地焦虑?如何把焦虑感转化为紧迫感,而不是被裹挟到焦虑的深渊?对于这种常见、多发的流行病,肖锋给出了清晰的解析和解决之道。
 ——《冬吴相对论》《冬吴同学会》主讲    吴伯凡
  
 财富并不是社会分层的关键,思维才是。闫肖锋老师这本书给你提供的思维认知,让你攻守有度。
 ——青年经济学者、中产代言人    琢磨先生
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却很少人有清晰的方向和坐标,而悲催的故事不是不努力,而是在一个不会增长的基本面上做个体全力以赴的挣扎,从不抬头看路,并期待改变命运,这个基本面之一就是。
 在这本书中,肖锋老师对社会做了深刻洞察,对不同的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做了指向,会帮你省去很多无效的勤奋。每个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的人都应该看一看,找到坐标,看到自己穿越的机会。
 ——《跃迁》作者、职业生涯发展专家   古典
1980年,署名“潘晓”、感叹“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的长信,成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30多年过去了,困惑还在,焦虑依然。如何用恰当的姿势奔跑逆袭,如何在晋级路上打怪升级,大侠肖锋给你方法论。
  ——财经郎眼主持人、功夫财经CEO   王牧笛
肖锋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往往一语中的给出异常冷静的判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肖锋作为我20年的师长和挚友,每当人生和事业处于转折期的时候,我都会找他聊聊—我可以很坦诚地说,此言不虚。人的一生之中,关键的时刻只有几次,走对了就会踏入一段坦途,走错了则磕磕绊绊。我很希望每一次都能够有肖锋这样的智者给予我指导,好的办法,就是好好读这本书。
 ——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   三川玲、白滔滔
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不惑之年。40年来,的确有跃迁现象,一批或一群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时代的际遇,完成了向上的顺畅流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前流动的管道已变得狭窄,跃迁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看完这本书,你会有更多思考。
 ——主持人、媒体人   杨锦麟
华为成功的根本就是奋斗者文化。你是一个奋斗者!用奋斗者的韧劲儿给这个陈旧的世界奋然一击。
 ——华为消费者集团品牌官   张晓云
在一个逐步定型或固化的社会中,跃升已经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而且,弄不好就会跌落下去。然而,人总是要奋斗,要努力的。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那些焦虑的年轻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孙立平
 "
 
 
"讲
 “你属于哪个?”
 ——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
 —佚名
泰坦尼克号上的社会分层
 1912 年4 月15 日清晨,当时世界上大的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其首航中沉没。在其三个小时的沉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除了船长誓与巨轮共存亡、乐队演奏到终,维持着后的职业尊严外,还有如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真相。
 ,在出逃过程中,乘客基本遵守了“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有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社会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轮船的头等舱乘客主要是有钱人,二等舱乘客主要是中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乘客主要是想移民去美国淘金的穷人。如果再按照社会计算乘客生还率的话,可以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二等舱的乘客生还率是44,而头等舱是60。也就是说,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的儿童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
 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遵守的社会规范可能这样表述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及二等舱的妇女儿童优先。”泰坦尼克号的生还率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社会。
 在所有社会中,稀缺资源都是不均等分配的,包括求生机会。而这个分配机制遵从某个社会等级序列。
 你属于中国哪个
 在网上,“你属于中国哪个”的相关文章大多只是调侃,只是反映一种社会情绪。
 其实,我们日常说话时不会这么问,一般会问“你是做什么职业的”,如果是关系近点儿的人则会问“你挣多少钱”(关于“你挣多少钱”的问法在南北方是有别的:广东人从来不问“你挣多少钱”,即使是同事多年也不会问;而北方人,哪怕只是在汽车站萍水相逢,都会随口问“干这工作一月能挣多少呀”)。
 通常,我们不会直接问“你是哪个的”,这有点儿冒犯的意思(就像以前调侃说“你说谁小资呢,你全家才小资呢”,现在则是“你说谁中产呢,你全家才中产呢”)。我们避讳提与“阶级”或“”有关的称谓,因为这类词过去曾与“斗争”相连,现在则与鄙视链相关。
 但社会的内容,包括职业、财富、声望等,或许还涉及权力,无不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当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见面,门当户对是绕不开的攀比。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小白领找程序员、业务员找小老板、高管找“富二代”,也是和相关。网友在弹幕上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爹妈的意见,才代表残酷的社会现实。即使是“富二代”曲筱绡找赵医生,也是门当户对的:你家有金钱资本,我家有文化资本。赵医生在文化修养上压曲筱绡一头,真是“没文化,多可怕”。
 划分是人类古老的社会制度。从王公贵族、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到改革开放前的“两阶级一”,再到当今中国的十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我们都避讳直接谈它。
 与阶级
 那什么是呢?是指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的不同社会集团。同一成员之间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不同成员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性。
 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同一的人群具有类似的行为;
 (2)的地位有高低之分;
 (3)是权力、职业、财富、声望、教育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4)会发生流动,个人可以提升到较高或下降到较低。
 通常有五分法:上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下。“中产”的称谓就来源于此。
 “”与“阶级”的英文是同一个词,都是class。不过,阶级更具有意识形态的含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与阶级、属于同一个范式,通常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分析。
 无疑,我们所处的不但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会影响我们的观念和态度。除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还会有多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位置,如儿子、父亲、医生、俱乐部会员、微博博主等,但这个社会位置对你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是大、广泛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已经趋于定型。当前,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它涉及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当代中国的“之惑”
 社会是个舶来概念,描绘的是西方社会结构的形态。在中国,往往与家庭、家族,与单位、公司,与同学会等纠缠不清—我们是一个家庭的,或我们是一个单位的,或我们是一个班的,怎么就被划分为不同了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型社会缓慢转型,这一过程远未终结。
 vs家庭:一个家庭中,老大参军当了干部,老二守着父母当农民,老三考上了大学远走他乡……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分工模式。他们处于不同社会吗?这家人肯定不认可。老大发达后会资助老三上大学,资助老二的孩子读书,还会定期寄钱回家。他们永远是一家人。同理,村里一个宗族的关系,也不好按来划分。大家去看《白鹿原》就明白了。
 vs公司:一个公司中,大家有部门意识、团队意识,但很少有意识。我问过华为的员工,华为人有意识吗?回答是“不强”。华为人更多的是团队意识,一旦你的项目组失败了,组长和组员通通解散,重新起步,大家在同一条战舰上。
 vs同学会:一个大学班级,毕业多年之后再聚会,大家交换名片一聊,发现无论职务还是收入差距都拉大了。但在聚会时,在朋友圈里,大家还是以老同学相称。而在对待一些公共事件的态度、在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方面,都已悄然拉开了距离。意见不合,相互拉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同理,《欢乐颂》中22楼的五个角色,表面上是姐妹情,不分你我,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分出贫富高下、不同趣味,行为模式也大相径庭。况且,22楼只是人生的中转站,五姐妹迟早会分道扬镳,归入各自不同的社会分层中。但是,如果你定义她们,谁属于小白,谁属于中产,谁属于准富豪,她们肯定不认可。
 以上就是中国的“之惑”。社会正处于大转型之中,从身份社会转向社会。
 晋级困境让话题更扎心、更清醒、更现实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后有关社会逆袭的讨论,几乎抢了反腐的主题。甚至有人同情祁同伟、高小琴之流。
 网文《谁都逃不掉!社会即将分层,你在第几层?》中说,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所谓“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世界上远的距离不是生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无法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曾经,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这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反而越贫穷的人越认同“读书无用论”。为什么?因为富贵和贫穷正在代际传递,富人的孩子成为富人的可能性大大高于穷人。20年前,一个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中,寒门子弟很多。而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教育不平等,其实是起点不平等,而起点决定了晋级时,你是在快车道还是慢车道上。寒门学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是全社会之痛。20世纪80年代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四成以上的清华、北大学子出自寒门;90年代,清华、北大学子中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好在,近两年这种窘况有所改善,靠的是政策调节。
 正因为晋级困难,人们才对社会的差异敏感起来。当然,晋级的大门还是敞开的,只是途径变了,游戏规则变了,比如全球化和互联网制造出了新的机会。
 划分的作用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讲划分了吧?那就是为了实现自我定位、自我升级,找到方向感,找到升级的路径和方法。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定位:首先你要明确自己所处的社会,只有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点,才能制定策略。
 (2)预设:至少预设5年后自己应该达到的社会位置,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
 (3)制定路线:不敢说马上能找到解决方案,但至少要有一个路线图。
 简单地讲,就是你在社会阶梯(social ladder)上的位置在哪里?怎么向上攀升?
 晋级倡导的三种人格
 关于富人思维已有诸多论述,在此归结一下。
 一是具有时间成本意识。穷人珍惜金钱,富人珍惜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淘便宜货,表面上看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买了贵的东西,因为你在便宜商品上花费的时间成本是远超普通商品的。
 二是培养自我增值意识。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才,人的能力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尤其是职业类别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你需要培养至少两种职业能力。
 三是构建自律意识。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的7岁小孩,每7年再回访,后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只有一个例外。而且,该片制作者还发现穷人的身材大多走形,能否自律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实现晋级,除了要有思维,还要有所行动、能够自律,从人格锻造上去做准备。
 简单地说,晋级倡导以下三种人格。
 ,学习型人格。
 当前,“迭代”是个热门词。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一次迭代就消灭一个产品类别、一个种群。
 你当前的焦虑是,不但要比别人跑得快,还要比机器人更有创意。否则,等待你的恐怕不是晋级而是滑落。知识焦虑背后就是焦虑,担心滑落的焦虑。
 大学只有4年,但学习是终身制的。学习不是捧本书,更不是付费订阅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点对点的学习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学”是简单的学技能,而“习”则意味着要反复揣摩、思辨、求证。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便利性很容易得到,挑战的是我们“习”的能力。“习”的目的是“得道”,“得道”的目的是产生智慧,智慧是你把所有东西融会贯通之后的结果,这叫悟透。
 我们还要跨界学习,要建立T型知识结构(一专多能),或π型知识结构(“斜杠青年”),甚至乐高式知识结构(不同知识的组合)。
 ,行动型人格。
 不要过多抱怨晋级有多困难,这样会让你失去行动的能力。
 从东西方文明史看,本来就是固化的时候多。只是西方用了三四百年才定型,而我们只用了三四十年。西方的更迭用了几辈子,所谓“三代造就一个贵族”,而我们一代人就经历了几个身份的晋级。比如潘石屹,从一名甘肃天水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国际富豪。不过,现在想复制老潘成功的难度太大了。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晋级的方式和渠道拓宽了,例如全球化、互联网、城市化发展等。我们不妨改写一下马云的名言:不是社会上升通道关闭了,而是你选择停滞不前了,是你的思维固化了。你需要有所行动。
 第三,合作型人格。
 科技能轻易迭代,则不会轻易迭代,社会结构更不会轻易迭代。我们看到,个人努力(自致性努力)还要受社会结构的限制。不改变社会现状,个人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徒劳。首先,你需要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有清醒的认识。
 晋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对晋级困境,人们痛恨什么呢?痛恨不公平,痛恨“拼爹”的环境,痛恨社会不再有活力、不再上进了。说好的共同富裕呢?
 个人的自我升级、自我迭代,终会推动社会变革,集合个人的努力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进步更像是一场“众包行动”,就像一次次《王者荣耀》,需要团队意识、团队合作,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倒那些坚硬的墙。
  / 本讲小结 /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网上有诸多类似的调侃和抱怨。
 你需要有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态度。
 在本书中,你能得到什么呢?得到方向,得到见解,然后有所行动。
 你需要自我定位、预设,然后知道怎么办。未来5年,你在哪里?
 你要试图建立三种人格:学习型人格、行动型人格和合作型人格。
 “对于一艘没有目标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以此共勉吧。
 本书主要针对“小白中”(即大学毕业生、小白领、中产)。为什么主要针对“小白中”呢?因为太高阶的不用我们指点,太低阶的又够不着,我们只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不提供“短平快”捷径,也不存在“仙人指路”。我们只提供见解和认知,倡导建立学习型人格、行动型人格、合作型人格。希望你能通过本书,完成自我定位、预设目标,然后有所行动。
 讲?
 “你在哪里?”
 ——中国当代各分析
 习惯使社会自行分开,不相混杂。
 —威·詹姆斯
房子能划分社会吗
 一套房子可以划分出同学间的不同吗?甲、乙是一个班的同学,甲在10年前贷款买了房,如今资产超过500万元(当然是房产);而乙没买房,他周游世界,剩下的钱存入银行,现在存款只有50万元。同学聚会时,有人说:“你看,买不买房,就划分出中产与草根两个吧。”
 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当年都是凭50万元起家的,如今成为万人瞩目的人物,这也是当初不买房去创业导致的差别。于是,有人(包括我)就以此鼓励年轻人创业。可如今,创业10年也抵不上北上广深的一套房。毕竟,世界上能有几个马云呀!
 可是,你提前买房就能进入中产了吗?应该怎么划分?
 谁在划分中国的社会
 是汽车品牌划分吗?本田汽车有则广告——“新锐,创领主流”,意思是今天你还不是主流,但你新锐,就一定是未来的主流。你要明白,这是本田在呼唤你成为新中产呢!
 是地产商划分吗?在房地产领域, “高尚社区”“单身贵族公寓”“都市豪庭”之类的广告更是一度泛滥,逼得监管部门禁止了有关诉求的刺激性广告,这分明是拉鄙视链嘛!你住“高尚社区”就高尚了吗?
 曾有一则广告称“淑女要与绅士打交道”,画面上一位小男孩单膝跪地邀请一位小女孩跳舞。还有另一则三亚豪宅广告称“在山在海,境不同”,“在山”是人生奋斗后的清静,而“在海”则还要拼杀,是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吗?
 在中国台湾,我见过一个叫“将进酒”的楼盘。这楼盘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文化气息吧?中国台湾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后的淡定阶段,而大陆则更渴望通过房产提升个人身份。比如,星河湾的奢华装修一度被人诟病,把家打扮成大堂,那不是给人住的,而是给人看的。但那又怎么样?还不是一度卖得很火。
 是广告商划分吗?无论你宣扬高调喧哗,还是低调奢华,无不在说。明白人一望即知,已渗透到广告的方方面面,只是说法更含蓄、更隐秘、更蛊惑。
 综上来看,对于划分的话题,通常商家会比学者表现得更积极,因为有利益驱动。
 其实,媒体更热衷炒作话题,什么土豪、中产、草根等,导致现在人们形成了“宝马车撞人,一定为富不仁”之类的刻板印象。
 还是政治家说到的时候比较谨慎。政治家会说满足各的政治术语,不刻意区分人群,除非想搞阶级斗争。但特朗普是个特例,不惜撕裂美国。
 后,当然是社会学家划分中肯,不受利益驱动。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陆学艺、周晓虹、李春龄等社会学家的研究,你就知道学术界对的划分与媒体、地产划分的区别了。
 社会的划分
 那么,应该如何划分?划分指标是什么?通常,是根据“地位三要素”来划分的,也就是3P标准:财富(property)、权力(power)、声望(prestige)。当然,还有文化资本序列,即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涵养,可以借此来评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一条人类社会的铁律,即有价值的物品的分配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在所有社会中,人们一出生就面对着不平等—那些满足欲望的物品从来就是不平等分配的—可以是物质的(房子、金钱、黄金、新鲜食物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声望、尊重、名誉等)。一些人得到好东西的机会总会比另一些人多。
 这些拥有特权的少数人是谁呢?在动物界,是体格强壮者,狼群和狮群按此组织起了等级序列。相比之下,人类特权的获得远不止是以纯粹的体力为基础。比如,一群猎人中的头领,通常是通过他的勇敢、年龄和个人力量赢得这个地位。在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个人特征和继承的权力、财富等共同决定着一个人的特权地位。
 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物品的方式来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持久模式。社会分层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三维度指标具代表性,即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
 ,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
 财富不仅包括货币,也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与财富密切相关的是收入,即用人力或物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财富,是指一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全部财产。收入,则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货币获得量。当我们说一个人身家一千万时,是包括他所有动产和不动产:房屋、汽车、投资、银行账户以及口袋里的现金。当我们说这个人一年挣50万元时,我们只是说他一年的收入所得。
 ,权力(政治地位)。
 社会学家用“权力”一词来指代个人或者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研究权力不但要了解谁行使它,而且要了解谁从中受益。
 权力是难衡量的。很多种形式的权力隐藏得非常深,甚至只有权力拥有者本人才深知其中奥妙。由于难以测量,又因为它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因此有关权力的问题(谁掌握权力、权力怎样运用等)在社会学中争论很大。真实的权力并不总是存在于我们想当然的地方。例如,在西方,有些城市的市长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决策实际是由许多幕后的工商业领袖做出的,这并不为普通人所知。
 一个人的权力往往与其社会关系或人脉相关,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权力通常还表现为能通过人脉关系搞定事情或人。
 第三,声望(社会地位)。
 声望,即职业声望,是指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包括公众对其的接受程度与自己的名誉,自己所获得的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例如,美国社会中的医生(尤其是牙医)、法官、通常有较好的声望,在中国通常是人大委员、市长和科学家有较好的声望。
 财富、权力和声望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财富有时能买到权力。例如,在西方政治中,当政的候选人通常很富有,肯尼迪兄弟、洛克菲勒的三任总裁,以及罗斯福家族就是富人获取政治权力的代表。反过来,权力通常又有助于获取财富,比如以权谋私。同样,金钱也可以买到声望。例如,当老洛克菲勒刚开始在石油上发大财的时候,公众对他嗤之以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运用巨额财富兴建博物馆、公园,建立基金会,投资慈善事业,不仅为自己也为他的继承人赢得了声望。
 当今中国十大
 有关中国的学术研究是2000年左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带领的“研究课题组”完成的。该研究划分出了中国十大,其实就是十大职业。这算是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如此大型的研究了。
 陆学艺课题组在2002年出版了份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研究报告》,2004年出版了份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份研究成果的调查样本是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所收集的1.1万份抽样调查问卷,以及上千份对各成员访谈的数据和资料;份研究成果的调查样本则是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73个区县收集的6 193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6~70岁的人群。这两份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中国十大(十大职业)划分法。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的领导干部,包括中央及大中城市中处级以上、乡镇中科级及以上干部。他们掌握着当前中国社会关键的资源—组织资源,也分享部分经济资源,同时还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源。虽然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在全国社会结构中仅占2.1(在城镇结构中占2.6,在农村所占比例为0.2),但作用和影响巨大。
 二、经理人员
 经理人员是指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领导干部、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管理人员、 “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经理人员在全国社会结构中占1.6(在城镇结构中占3.4,在农村所占比例为0.4),具有很强的经济资源支配和调动能力。
 三、私营企业主
 私营企业主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同时雇用他人劳动的人。私营企业主在全国社会结构中占1(在城镇结构中占1.5,在农村所占比例为0.7),主要是来自社会较低层的创业者,凭创富晋级中产。
 四、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各企事业单位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水平,拥有高的文化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社会结构中占4.6(在城镇结构中占8.6,在农村所占比例为1.9),是中产的核心群体,也是代表群体。
 五、办事人员
 办事人员是指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文职人员。办事人员在全国社会结构中占7.2(在城镇结构中占14.2,在农村所占比例为3.9),是“准中产”或中产后备军。
 六、个体工商户(包括流动商贩)
 个体工商户是指拥有一定量的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投入生产、流通、服务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并以此为生的人。个体工商户在全国社会结构中占7.1(在城镇结构中占12.3,在农村所占比例为5.2),目前流动商贩已沦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七、商业服务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是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的受雇者或自雇者,以服务员和店员为主。商业服务人员在全国社会结构中占11.2(在城镇结构中占20.1,在农村所占比例为5.2)。
 八、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是指在产业中的体力劳动者,其中农民工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城镇工,达2.7亿人。这一在城镇结构中的比例为21.2,在农村所占比例为8.2。
 九、农业劳动者
 农业劳动者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林、牧、渔)业为唯y或主要职业,并以此为唯y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业劳动者在全国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2.9。
 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人群,他们几乎不占有任何资源。该在全国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8(在城镇结构中占10.2,在农村结构中占1.2)。
 对以上中国十大划分法,我简要点评如下。
 ,通常社会学按权力、财富和声望来划分。而在权力社会中,权力几乎无法刻画,一位村长没有行政级别,但你说他的权力有多大?由于统计手段不完备,在中国,财富无法准确衡量,尤其是灰色收入。应该说社科院版的十大研究是以职业为主线,兼顾权力和财富得出的结论。
 ,总体上看,17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定型化。定型化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人们并不反对定型化,而是反对社会固化中的不平等现象,比如招生和招聘中的“拼爹”现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个敏感的研究领域,官方对中产的称谓还只是笼统的“中等收入群体”,或只是在统战需要时,称为“新兴社会”。
 第三,从微观上看,之间的流动还是频繁的,至少比西方定型社会要频繁。一位咖啡店员升迁到店长(从七级到五级),一位老师升迁到教务处主任再到校长(从四级到二级再到一级,校长的权力很大,属社会管理者),其间伴随着个人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变动。 
 第四,这17年来,中产的壮大是社会变化的标志性现象。十大社会变化明显的就是中产的扩容,从2000年的11,即9 000多万人的规模,扩大到2017年的20,即1.8亿人的规模(如果按中产家庭计算,则达到3.5亿人)。
 你在哪里 
 回到这一讲开始的问题,一套房子能划分出不同吗?当然不能。因为你拥有了房子,但不会马上拥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并且在权力、声望、文化品位方面,也没有马上匹配起来。你也不要相信广告商们的忽悠:你成为“忽然中产”。
 首先,有公认的用于划分社会地位的等级序列,去分辨你自己或他人的社会地位。那么,中国社会十大划分法就提供了一个参照,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进行自我定位。
 当然,如果有收入序列、财产序列就更容易定位自己了。但如前所述,在中国,收入和财产很难衡量。另外,对于有多少收入才够得上中产也有很大争议,在三四线城市中5 000元收入应该被列入中产了,但在一线城市则刚过贫困线。所以,才会有“新锐中产”的年收入为10万~50万元这样的笼统划分法。
 另外,还有文化资本序列,即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涵养。《欢乐颂》中的赵医生之所以可以冷落“富二代”曲筱绡,就是因为赵医生是读《南渡北归》和《空谷幽兰》的。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女白领相亲,如何用一个问题就把对方摸透?这个问题就是“你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假如对方答“爬山”那就别再问了,因为他没钱。“自驾游就是比较上档次的爱好。”该女白领说她相亲不下20次,总结出了一套相亲秘籍。
 有人在下面评了一条:真外行,难道你不知道爬一次珠峰都够买一辆宝马了吗?
 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不明白自己属于哪个。我在这里讲十条,不妨自我定位一下,来看看你符合几条。
 (1)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万以上。
 (2)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元的资产。
 (3)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4)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5)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6)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
 (7)有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
 (8)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
 (9)拥有良好的穿衣品位。
 (10)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明确自己的位置后你该怎么办
 你可能会问:知道自己在哪个又怎样?为什么我要给自己贴个标签?
 做个比喻吧:一家创业公司CEO(首席执行官)的成长经验,就是不断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认知、学习新东西的结果;此外,也是不断更新参照系的结果,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结交什么样的人脉,在什么阶段提升什么能力,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个人晋级的过程就是不断升级自己参照系的过程,不断设定未来的位置,然后找到晋级路径达到它。
 还是之前我说的那句话:个人态度很重要。现在你的位置不重要,你未来晋级的方向感、速度和加速度才重要。
  / 本讲小结 /
 威·詹姆斯说过,“习惯使社会自行分开,不相混杂”。这就是一个固化的过程。系着爱马仕吃大蒜的暴发户越来越少了。环境()会改变人。
 有评论质疑潘石屹用一辈子打破了西方“三代造就一个贵族”的说法。这是我上一讲提到的一个说法。是的,潘石屹还不是贵族。可如果潘石屹不是,那谁又有资格是呢?我仿佛听到你“呵呵”一声。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潘石屹们”越多越好,潘石屹是有家风的,他祖上传下的家风让他在机遇来临时迅速晋级。
 近有个微博大号称: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席话在这几天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他坦言,北京这种大城市的学生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但@肖锋提醒大家,你总抱怨现在晋级困难了,其实不是社会的上升通道关闭了,而是你选择停滞不前了。
 然后下面有人评道:
 其实每个通道都安装了玻璃门。呵呵,看似可以通过,其实无力穿行。
 说到固化,我们就好像中了一道魔咒。我们一边呼唤改革开放之初的“同一条起跑线”,让“鲶鱼们”刺激全社会的活力,让更多的鲤鱼可以跳龙门,一边我们自己想要当那条鲶鱼、那条鲤鱼。
 记住,有价值的物品的分配从来就是不平等的。挑战这种不平等的好办法,就是行动。
 所以,选好你的参照系。你现阶段以哪个为参照?你未来5年给自己设定的位置在哪里?你用什么途径才能努力够到它?这才是你个人晋级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讲?
 “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社会固化与流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灯光昏暗但充满书籍气息的旧图书馆里,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是那种现代流行文学的轻快跳跃,而是带着一种沉淀了时间的厚重感。他并不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描绘一系列的图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有些章节我读了好几遍,每次都能从中咂摸出新的意味。它不像一本工具书,告诉你“一二三四”的步骤,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以及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的、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一些社会现象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和反思,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却字字珠玑,直击要害。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阶层跃迁”,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精妙的权衡。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觉得我的人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确信,我的认知地图在一定程度上被刷新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思想的启蒙,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路,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静置了几个月,我常常在深夜翻阅,又常常在日出前合上。与其说我在阅读一本实体书,不如说我在与一种思想搏斗,一种试图挑战我固有认知、迫使我审视自身价值体系的思想。书中的语言并非总是流畅的,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艰涩,仿佛作者在有意设置障碍,想要甄别出那些真正愿意深入思考的读者。我记得有一次,我反复咀嚼了书中关于“原生家庭”和“社会资本”的几段论述,那感觉就像是泥沼中的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了阻力,却又隐隐感觉到脚下可能藏着坚实的土地。书中的例子也不总是那么直观,有些需要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和一些我模糊的常识才能勉强理解。我甚至觉得,作者可能是在故意挑战我们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笔触,实则暗藏玄机地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我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峰,有时能瞥见远方的风景,有时却又被浓雾笼罩,只能凭着想象和直觉继续前行。它不像那些轻松愉快的读物,读完就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旅程,目的地模糊,沿途的风景也并非总是宜人,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偶尔闪现的顿悟,让我欲罢不能,即使在感到困惑和沮丧的时候,也依然愿意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在那片看似晦涩的文字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值得我去探寻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市场上关于“成功学”或者“励志”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千篇一律,让人提不起兴趣。但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一些意料之外的触动。它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给你灌输“你也可以”的空洞口号,而是更像一个老朋友在和你聊天,时而语重心长,时而又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那种角度非常刁钻,常常能让我恍然大悟,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一步登天,而是在告诉你,通往“跃迁”的道路上,存在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陷阱和误区,以及那些真正驱动改变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有时,读到某些章节,我会突然停下来,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那些曾经以为是偶然的事件,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但它们确实引发了我强烈的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它没有给我一份现成的成功地图,而是教会了我如何自己绘制地图,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种感觉,比直接告诉我“怎么做”要更有价值,也更有挑战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与其说是在叙述,不如说是在唤醒。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一片我曾经以为熟悉,实则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丛林。作者的笔触不落俗套,常常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没有哗众取宠的辞藻,却能直击问题的本质。它不像那些速成的励志读物,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实现“跃迁”所需要的更深层的东西,比如视野、格局、以及对自身和社会认知的迭代。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发现自己新的理解角度,也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脚步,开始审视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它并没有给我一份“成功秘籍”,而是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在这个日益复杂和充满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探索欲。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平时也涉猎了不少相关书籍。但说实话,很少有书能像这本书一样,在阅读过程中持续地给我带来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会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层层铺垫,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慢慢地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我记得有一次,我被其中关于“思维模式固化”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用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一夜暴富”的秘诀,而在于它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实现“阶层跃迁”,而有些人却停滞不前。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社会结构、个人禀赋、机遇以及选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点点地解开那些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谜团。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你去独立思考,去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每次阅读,我都会产生新的疑问,然后又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找到一些线索,这种阅读的乐趣,是许多教科书式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好书,耐看,细品,有味,收获
评分还没开始看,不过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知识
评分同事买的书,最后决定在京东买,相信京东
评分至少要知道自己所在的阶层,奋斗才能给子孙造福
评分好书,值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质量还可以,但是部分书页没有装订好
评分说是免邮、取货时快递公司收了我10块
评分至少要知道自己所在的阶层,奋斗才能给子孙造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