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可若仅有圣爱的人又怎么能体验贪爱的期与畏的无限美妙张力呢?人之为人不在于他能认识到绝对者并保持着趋向永恒之热爱,更在于身处种种处境之拉扯而又总能以某种程度的出离和回返来不断体验其处境,重要的即非一味出离也非沉浸于体验而是在出离与回返之间的边界上不断游戏,也正因为身处"之间"方能同样看清任何方向皆有其界限,"之间"并不否认与肯定,"之间"是一种看的距离。 期与畏作为人的幸福感之内核而存在,若无期与畏对幸福感充满张力的若即若离就根本不存在所谓幸福。贪爱也并非与圣爱对立,反而正是贪爱构成了圣爱之基础。或许不应是上帝之城建立在地上之城之外,而是地上之城必须处在上帝之城之中,人若要达致圣爱,就要矛盾性的将上帝将看成需要人的存在,而非相反。
评分##书评发了。分析奥古斯丁很透彻,可惜最后的解决方案有点老生常谈
评分##奥古斯丁写道:「谁渴求在他自身之外的东西,谁就从自身中被放逐。」这种自失(self-1oss)产生于好奇,一种奇特地被世事吸引而忘我的「眼目情欲」。眼目情欲只想知道世上的事,其目的既非为了反思自身,也丝毫不是为了寻求任何别的愉悦。
评分##之前读了英文版,发现和自己理解的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好读...几乎可以当做灵修材料了。
评分##新天新地是不是改天换地,是一个应该保存的问题。
评分##作为一篇博士论文,也表现出了思想家的气质。作为欲望的圣爱与贪爱,面对死亡的极限,自己对于自己成了一个问题,沿着回忆向双重“之前”追寻,救赎于神而存在于历史,背离世界而又回返,挣脱枷锁而又担负自由,在荒漠的世界创建家园。核心是在追问邻人之爱对于居住在天国的孤独灵魂何以可能?论文的逻辑和回答对于支撑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单薄,然而却也指引了方向。背离海德格尔的未来的希望,选择奥古斯丁的记忆的负荷,纯粹的爱之回忆,诞生性的自由,孤独的人彼此搀扶,共同生存。
评分##可若仅有圣爱的人又怎么能体验贪爱的期与畏的无限美妙张力呢?人之为人不在于他能认识到绝对者并保持着趋向永恒之热爱,更在于身处种种处境之拉扯而又总能以某种程度的出离和回返来不断体验其处境,重要的即非一味出离也非沉浸于体验而是在出离与回返之间的边界上不断游戏,也正因为身处"之间"方能同样看清任何方向皆有其界限,"之间"并不否认与肯定,"之间"是一种看的距离。 期与畏作为人的幸福感之内核而存在,若无期与畏对幸福感充满张力的若即若离就根本不存在所谓幸福。贪爱也并非与圣爱对立,反而正是贪爱构成了圣爱之基础。或许不应是上帝之城建立在地上之城之外,而是地上之城必须处在上帝之城之中,人若要达致圣爱,就要矛盾性的将上帝将看成需要人的存在,而非相反。
评分##之前读了英文版,发现和自己理解的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好读...几乎可以当做灵修材料了。
评分##奥古斯丁写道:「谁渴求在他自身之外的东西,谁就从自身中被放逐。」这种自失(self-1oss)产生于好奇,一种奇特地被世事吸引而忘我的「眼目情欲」。眼目情欲只想知道世上的事,其目的既非为了反思自身,也丝毫不是为了寻求任何别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