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安徽旅游大辞典(第1版)
定价:128.00元
作者:《安徽旅游大辞典》编委会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539629100
字数:
页码:1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安徽旅游大辞典(第1版)》既是一本全面展示安徽旅游的宣传用书,也是一部深度了解安徽旅游,集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新时期安徽旅游业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安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安徽旅游大辞典(第1版)》是部关于安徽旅游的综合性专用辞典。全书体例设市情概况、旅游资源、旅游经济三个大类,下分行政区划、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管理、旅游交通、旅游规划、旅游商品、旅游企业、旅游线路、旅游节庆等12个亚类和80个小类,收录与安徽旅游有关的词条7000余条,共计110余万字。
目录
前言
安徽省情及旅游发展概述
凡例
正文目录
正文
附录:安徽省品牌旅游资源名录
汉语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文摘
1998年7月14日由合肥市颁布施行。共分4部分。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意识,努力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来培植;打好“包公牌”、“巢湖牌”、“科技牌”、“三国故地牌”和其他名人牌,把合肥建设成为集商贸、会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江淮旅游中心和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枢纽。二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全市旅游业的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包公文化旅游区、西郊风景区和环水工程。三是加强管理,优化环境,促进全市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四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协作配合,争创“中国旅游城市”。
【《合肥市旅游业管理办法》】
1998年7月16日由合肥市印发,1998年8月1日起施行。共分10部分。分别是总则、旅游资源管理、旅行社、导游员、旅游涉外饭店和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旅游者、旅游安全和保卫、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凡在合肥市行政区域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从事旅游经营和进行旅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要遵守本办法。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2002年12月4日由合肥市颁布施行。共分6部分。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旅游工作小组,健全旅游管理和领导机构。二是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到200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5亿元;到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1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10亿元。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建立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库,成立重要景区项目专家组,市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在立项前须经专家组论证。四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2003年起,5年内,旅游发展基金随着财力的增长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五是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六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经营环境。
【《合肥市旅游宣传促销奖励暂行办法》】
合肥市旅游局、财政局联合印发,2003年7月1日起施行。文件规定,县区旅政管理部门、旅游风景区(点)、旅游企业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旅游促销经费,积极参加全市组织的统一宣传促销活动;对邀请的境内外旅行商、旅游记者要努力提供便利条件,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并对食宿、交通、门票、索道等费用给予减免。市旅游局鼓励并对在市场开发方面作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
重要会议
【合肥市创建中国旅游城市动员大会】
1998年7月21日在合肥市小礼堂召开。三县四区、各开发区、市直各单位参会。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家和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合肥创建中国旅游城市任务,创建活动涉及全市13个行业、27个部门(局),将任务分解到各行业、各部门;并且出台了《合肥市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合肥市旅游业管理办法》和《合肥市人民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合肥市创建“中国旅游城市”活动会议】
1998年11月13日,合肥市在古井假日酒店召开创建活动会议。时任市长马元飞、市主任邹淦泉、市政协主席李培垣以及市委宣传部长等负责同志参会。国家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林山为首的检查组听取了汇报。会议总结了自1995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的情况,提出“五抓”的工作思路,即抓观念,统一创建思想认识;抓组织,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抓规划,加强景区开发,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抓宣传,形成全市参与的氛围;抓实效,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1998年11月16日,合肥市在梅山宾馆贵宾楼召开了创建末次会议。市长马元飞、市主任邹淦泉、市政协主席李培垣等领导参会。会议总结了3年来的创建活动成果。检查组组长林山在会上说,合肥市创建活动坚持思想,工作积极扎实,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有较大规模的创建热潮。创建活动注重实效,逐步深入,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差距。总体上,基本达到了“中国旅游城市”的标准。1999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桂林召开会议,合肥成为首批54个“中国旅游城市”之一。
【合肥旅游与假日经济学术研讨会】
2000年8月5日,合肥市委宣传部、安徽省旅游学会、合肥市社联、合肥市旅游局、合肥市文化局、合肥市杏花公园在肥西县三河镇联合举办。合肥市委、市负责同志以及各主办单位、肥西县和省市专家学者120多人参会。分别从特色、美学、战略、营销、宣传等角度探讨了发展合肥旅游业与合肥假日经济的战略方针及新举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合肥旅游业现状,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求更大发展。
【合肥市旅游协会成立大会】
2002年9月6日在合肥市美菱大酒店召开。市旅游局负责同志介绍了协会成立筹备工作,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宣读了《关于准予合肥市旅游协会登记的批复》,会议讨论通过了《合肥市旅游协会章程》,选举了常务理事,召开了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
【合肥周边城市旅游联席会议】2003年3月22~23日在合肥外商国际俱乐部酒店召开。省旅游局,合肥市、巢湖市、池州市、安庆市、六安市5市分管市长,各市旅游局长,九华山管委会,天柱山管委会,天堂寨管委会负责人参会。省旅游局高蔚青局长做了讲话。会议研讨了如何进一步增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讨论通过了《合肥周边城市旅游合作章程》;召开了旅游合作新闻发布会。
【淮军故里圩堡群历史价值及开发前景理论研讨会】
2004年11月18日由省旅游学会、肥西县联合倡议在肥西县紫蓬山风景区召开。来自北京旅游协会和省内旅游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近百人莅会。会议肯定了圩堡群的旅游开发价值,并提出要开发圩堡群,应先做市场策划,发挥市场的“指挥棒”作用。
管理机构
【合肥市旅游局】
安徽省合肥市人民工作部门。1997年2月15日与合肥市园林管理局合署办会,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2年3月6日,分设为园林局、旅游局。旅游局现设在合肥政务中心。内设机构6个:办公室、行业管理处、市场开发处、计划财务处、监察室和机关党支部。主要有以下职能:1.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并监督实施;对全市旅游业进行行业管理。2.制订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重要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指导县、区旅游工作和“中国旅游城市”创建工作。3.研究拟定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对外宣传和重大促销活动;参与和组织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指导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4.审批省、市下达的旅游业发展资金的投资项目;组织全市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指导重点旅游区域的规划、开发和建设;负责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评定工作;负责全市旅游统计工作。5.监督实施各类旅游景区(点)、度假区及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车船和特种旅游项目的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负责旅行社的申报、审批管理;依法办理旅游涉外事务;组织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组织、指导旅游饭店、车船等旅游设施的定点工作;组织参与全市旅游交通的协调及旅游安全、旅游保险、旅游文化娱乐工作。6.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双方的合法权益。7.负责旅游教育、培训工作。8.承办市交办的其他事项。
【合肥市旅游质量监督所】
合肥市旅游局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2003年3月14日成立。地址设在合肥大厦内。主要负责对全市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和服务,受理全市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案件。具体职责是: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旅游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2.依法开展全市旅游市场检查工作。3.受理本辖区的旅游投诉。4.协助上一级旅游投诉管理机关调查涉及本辖区的旅游投诉。5.向上级旅游投诉管理机关报告本辖区内重大旅游投诉的调查处理情况。6.对旅游市场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的旅游企业或从业人员,在规定的权限内依法实施行政处罚。7.依法管理本辖区内旅游投诉的其他事项。
【合肥市巢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2004年l】月5日成立。位于合肥市包河大道。内设办公室、规划建设处、经营管理处等机构。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划内巢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社团组织
【合肥市旅游协会】
由合肥市旅业有关团体组织和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地区性旅业协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独立的社团法人资格。2002年9月正式成立。会址设在合肥大厦内。协会接受市旅游局的领导和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管理。内部主要机构有:协会秘书处、饭店专业委员会、旅行社专业委员会和旅游景区专业委员会。
序言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从目录的梳理就能看出编纂者的用心良苦,清晰的脉络结构,将安徽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划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堆砌资料。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小众景点上的深度挖掘,那些在普通旅游指南中一笔带过的地方,在这里竟然有详尽的考证和生动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往事,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温度。尤其是在地方方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上,更是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抢救的意义。对于一个对安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深度游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它提供的视角是俯瞰式的,却又不失对每一个细节的关照,真正做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细致入微的“匠人精神”的致敬。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努力捕捉和留存那些正在消逝的、不易被察觉的文化碎片。在阅读有关徽菜和地方戏曲的部分时,我发现里面对很多传统技艺的描述,细致到了几乎可以作为教学范本的程度。比如对于某种特定酱料的传统制作流程,那种对原料选择、发酵时长的精确描述,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想象出那份味道的复杂与醇厚。这种对“本真”的追求,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旅游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用心血凝成的“文化档案”。它让我们意识到,安徽的美,绝非只在风景名胜,更深藏于那些代代相传的工艺、味道和生活哲学之中,而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无形之物,用文字和结构的力量,牢牢地固定了下来,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样一本“大辞典”会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显得结构松散,但实际阅读后,这种顾虑完全打消了。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它内部的交叉引用和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到位,你从一个点切入,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到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比如,当你搜索某个历史人物时,它不仅会告诉你他的生平,还会链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参与的重大事件,乃至他留下的著作或足迹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对于需要进行专题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虎添翼,省去了大量在不同资料间来回奔波比对的时间。它提供的是一种“知识地图”,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安徽的文化脉络是如何铺展开来的。
评分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资料所震撼,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导览手册”可以比拟的。那种试图穷尽安徽所有知识点的雄心壮志,在每一页的篇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特意查阅了几个我熟悉的徽州古村落的相关条目,发现它不仅仅罗列了建筑的年代和名人故居,更深入到了木雕、石雕的工艺特点,甚至提到了不同时期工匠的流派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这本书的信服力大大增强。它不像那种市面上流行的轻快旅游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带着求知的态度去阅读和吸收。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关于古代漕运和盐商贸易路线的专业性阐述,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徽商的兴衰史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支撑。可以说,它更像是一部地方志的“速查工具箱”,如果你需要迅速、准确地从某个特定角度了解安徽的某个侧面,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有据可查的信息源,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泛泛之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组织,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古典、典雅的阅读体验。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过于口语化或过度渲染气氛的写作手法,而是保持了一种学者般的克制与严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准确地传达出信息,又不失美感。例如,在描述黄山奇松怪石时,它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典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却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欣赏层次。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翻阅一本装帧考究的古代文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一角,让人心生敬畏。这种沉稳大气的笔调,让人对安徽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尊重与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