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
定价:54.00元
作者:马俊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1181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目录
作者介绍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区域社会生态。著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扛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译作《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和部分引言,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史料运用和跨学科的视野所吸引。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文献梳理,而是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生态学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到历史分析之中。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框架,使得淮北地区的社会生态变迁不再是孤立的事件罗列,而是一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叙事——从清代中期到抗战结束,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的剧烈冲击。这种漫长的时间线索,要求作者具备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同时又要能在微观层面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权力转移和生活方式的细微调整。例如,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影响到农民的生计决策?自然环境的压力(比如水患或旱灾)是如何与社会动荡相互激发,最终形成一种难以逆转的“牺牲”循环?正是这种对深度互动过程的探究,而非简单的因果陈述,才真正体现出历史研究的魅力与深度,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初看之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某种迫切的议题感。它不像那些通俗的历史读物那样追求引人入胜的叙事,反而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邀请函,邀请读者深入到一个特定区域——淮北——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的社会脉络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将焦点放在“局部”这个概念上,这本身就蕴含了对宏大叙事的反思。我们习惯于从国家或区域的整体视角去理解历史的变迁,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被牺牲掉的特定社群和生态环境。这本书似乎就是要纠正这种偏差,通过对淮北这个特定地理空间的深入挖掘,呈现出地方社会如何在内外部力量的交织下,经历着痛苦而深刻的转型。这种“被牺牲”的措辞,不仅指向了环境的破坏或资源的过度开发,更可能触及到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乃至是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瓦解与重塑。它迫使我们思考:究竟是谁在推动这些变迁?而谁又为此付出了代价?这种由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无疑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另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初次接触这个主题,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作者如何构建“研究的尺度感”。淮北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往往不是舞台的中心,其变迁往往被笼罩在大城市的霓虹之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将聚光灯打向这个“边缘”地带,证明了“局部”研究对于理解整体历史的不可或缺性。我期望看到作者在细节的描摹上,能够展现出一种对地方知识的深厚理解,例如对当地的方言、习俗、地方信仰体系的引用,这些“软性”的文化元素,往往是抵抗或适应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这些元素能够被有效地整合进社会生态的变迁叙事中,那么这本书就能避免陷入纯粹的经济史或政治史的窠臼,而呈现出一种更具温度和人性关怀的历史画面。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图表和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人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挣扎与适应,这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历史书写。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被牺牲的‘局部’”这几个字,激发了我对其哲学层面的思考。它似乎在暗示一种现代性的悖论:在追求整体进步和现代化目标的宏大叙事下,总有某些特定区域或特定群体被当作实现目标的垫脚石。淮北作为本书的地理坐标,或许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无论是清末的自强运动还是民国的工业化尝试)的试验田或牺牲区。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牺牲”的机制——它是一个主动的政策选择,还是一个被动的历史后果?这种机制的分析,比单纯描述变迁过程更为重要。同时,我也好奇作者如何处理时间线索中的“抗战”这一断裂点。战争的介入,无疑会极大地加速或改变原有的社会生态轨迹。它是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局部”的牺牲达到了顶峰?抑或是,在战争的混乱中,一些新的地方性力量得以萌芽,为后来的社会重塑埋下了伏笔?这种对复杂动因和多重结果的辨析,是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都不可回避的挑战。
评分本书的论述风格似乎走的是内敛而深刻的路线,少了些华丽的辞藻,多了些坚实的证据支撑,这非常对我的胃口。我总觉得,真正有分量的历史著作,其力量在于其论证的无可辩驳性,而非表面的煽情。从一些侧面信息来看,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审慎态度。比如,在探讨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对地方精英阶层和底层劳工的影响时,如何区分事实与宣传,如何平衡官方记录与民间口述的差异性,将是检验本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生态变迁”这一块,我推测作者必然涉及了对资源利用模式的细致描摹,可能是煤炭开采、水利设施的兴衰,或是人口压力的具象化表现。如果能将这些物质层面的变化,精准地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联系起来,那么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区域史研究,达到了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刻洞察层面。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不是抽象概念的碰撞,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呼吸、如何劳作、如何面对家园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