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鲁迅与《新青年》 |
| 作者 | 上海鲁迅纪念馆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47156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20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为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年,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鲁迅与《新青年》”专题展览,这本彩色图录即是对展览作品精选后加以重新编排而成。2016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希望能借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的《鲁迅与新青年》,展现20世纪初期的时代风貌和学人风采,为鲁迅研究与《新青年》研究提供一种新视野。是对《新青年》这本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的纪念,*是对新文化运动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
| 作者简介 | |
| 由总理题写馆名的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座人物类纪念馆。馆藏文物、文献资料2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93件,珍贵、重要文物20000余件。该馆以大量珍贵的文物,丰富详实的资料,以及雕塑,场景,影视及多媒体形式等,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1881 -1936)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和思想内容,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间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奉献精神。1994年上海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国家文物局评鲁迅纪念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已经成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博物馆建筑。 |
| 目录 | |
| 序 初发新声唤“青年”——《新青年》的诞生和发展 上海创刊 北京发展 重归上海 果实丰硕育“青年”——鲁迅与《新青年》 《新青年》主要编委及代表作 《新青年》与鲁迅文学创作 鲁迅与《新青年》同人 青春中国之再生——《新青年》的后继影响 中国党建立 深远的文学影响 附录 《新青年》杂志发行年表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鲁迅说:“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的《狂人日记》,既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篇白话小说,“鲁迅”这个笔名被使用。此后,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新诗、随感录、小说等共计50余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
| 文摘 | |
| 序言 | |
鲁迅先生与《新青年》的结合,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段辉煌篇章。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剖析国民的劣根性,唤醒民众的自我认知;而《新青年》则以其开放的姿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我翻开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书籍,总是会想起鲁迅先生那如刀一般精准的文字,以及《新青年》那承载着时代使命的刊名。那段历史,是充满探索、反思与变革的,也是充满希望与勇气的。
评分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他善于用讽刺和幽默来揭露社会的弊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既尖锐又充满悲悯。读他的《阿Q正传》,常常在忍俊不禁中感到一丝心酸,因为我们似乎都能在阿Q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那些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的劣根性,仿佛刻在了骨子里。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批判,他更希望的是能够唤醒国人,让他们正视自身的缺点,从而寻求改变。他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扎心,却又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每次读完,都会觉得自己的思想被洗礼了一番,对人生的看法也多了几分深度。
评分鲁迅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穿透岁月的力量。第一次真正被这个名字吸引,是在一次偶然翻阅旧书摊时,一本泛黄的《呐喊》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是解剖国民性的尖锐,也是对黑暗沉闷社会的绝望呐喊。读鲁迅,就像在黑夜里行走,他用他那如炬的目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看到了脚下的泥泞。他的文字,不是为了取悦,而是为了唤醒,那种痛彻心扉的真实,至今仍能直击人心。每当想起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场景,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凉,但也伴随着一种力量,一种想要改变的渴望。他的作品,如同投入死水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反省。
评分《新青年》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革命。它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为新文化的传播打开了道路。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深感敬佩,他们为了改变现状,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用文字的力量去启迪民智,去唤醒沉睡的国民。读《新青年》上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艰辛与执着。那种勇于发声、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评分《新青年》这个名字,仿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划破黎明的闪电。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它如同一股清流,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冲击着旧世界的腐朽。我尤其被那些热血青年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所感动,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传统,用笔作为武器,为民族的复兴摇旗呐喊。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一本杂志能够汇聚如此多的思想火花,能够点燃如此多的青年人的热情,该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是无数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实践。读《新青年》,就像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到那份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