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新青年》

鲁迅与《新青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鲁迅纪念馆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新青年
  • 文学史
  • 思想史
  • 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
  • 五四运动
  • 期刊研究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156
商品编码:28400921131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鲁迅与《新青年》
作者 上海鲁迅纪念馆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47156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软精装
开本 20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为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年,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鲁迅与《新青年》”专题展览,这本彩色图录即是对展览作品精选后加以重新编排而成。2016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希望能借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的《鲁迅与新青年》,展现20世纪初期的时代风貌和学人风采,为鲁迅研究与《新青年》研究提供一种新视野。是对《新青年》这本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的纪念,*是对新文化运动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作者简介
由总理题写馆名的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座人物类纪念馆。馆藏文物、文献资料2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93件,珍贵、重要文物20000余件。该馆以大量珍贵的文物,丰富详实的资料,以及雕塑,场景,影视及多媒体形式等,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1881 -1936)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和思想内容,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间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奉献精神。1994年上海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国家文物局评鲁迅纪念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已经成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博物馆建筑。

   目录


初发新声唤“青年”——《新青年》的诞生和发展
上海创刊
北京发展
重归上海

果实丰硕育“青年”——鲁迅与《新青年》
《新青年》主要编委及代表作
《新青年》与鲁迅文学创作
鲁迅与《新青年》同人

青春中国之再生——《新青年》的后继影响
中国党建立
深远的文学影响

附录
《新青年》杂志发行年表

后记

   编辑推荐
鲁迅说:“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的《狂人日记》,既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篇白话小说,“鲁迅”这个笔名被使用。此后,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新诗、随感录、小说等共计50余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文摘

   序言

孤岛上的灯火: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群像与思想风暴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宏大背景下,一群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先行者们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思想探索与群体互动。它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特定人物或某一份特定刊物,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描摹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图景。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五四”前后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代——一个旧秩序行将崩塌,新思想如同野火燎原般席卷神州大地的历史隘口。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争论与共识的形成,构成了推动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搏与知识分子的觉醒 本书的开篇,首先深入剖析了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从甲午战败的屈辱到庚子事变的震动,西方思潮的涌入如何一步步瓦解了传统的儒家伦理结构,为新思想的播种创造了土壤。我们探讨了留学潮对青年心智的塑造,特别是那些负笈东洋或西欧的学子,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理念,更是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焦虑。 此部分着重刻画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代际冲突”与“精神分野”。老一辈的改良主义者与新兴的激进主义者之间的观念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场域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我们细致梳理了不同知识群体——如教育界、实业界、以及新兴的文学团体——他们如何运用各自的阵地,试图唤醒沉睡的大众。 第二部分:观念的剧场:新旧思想的交锋 本书的核心章节,深入探究了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里,涌现出的各种主流与非主流的思想流派。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思想史罗列,而是对观念渗透于社会肌理过程的动态观察。 我们详细考察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推广路径,分析了它们如何从最初的口号,逐步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盘西化”思潮中存在的盲目性与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来描绘当时知识界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执着探索。知识分子们认为,制度的变革最终取决于国民精神的重塑。这种改造的迫切性,使得他们将笔触深入到日常生活、家庭伦理乃至语言文字的层面,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我们探讨了白话文运动的艰辛历程,它如何挑战了文言的权威,并为大众传播新知打开了大门。 第三部分:群体生态与边缘的声音 不同于将历史聚焦于少数精英的传统叙事,本书致力于还原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生态。我们将重点放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圈子文化”和“社团活动”上。例如,早期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建立,其初期成员的学术背景、社交网络以及他们如何从西方哲学转向阶级斗争理论的过程,都得到了细致的描摹。 同时,本书也关注那些在主流话语之外发出声音的群体:女性知识分子在争取教育权和婚姻自由上的努力;乡村教育家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巨大阻力;以及那些试图调和传统与现代的中间派人士,他们在左右为难中的困境与抉择。 第四部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困境 在思想高歌猛进的同时,现实的政治环境对知识分子构成了严峻的考验。本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书斋里的理论”与“街头上的现实”之间的张力。面对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干涉以及社会底层民众的深重苦难,知识分子们无法保持纯粹的象牙塔姿态。 我们分析了他们对“救亡图存”这一主题的反复叩问,以及这种责任感如何驱使他们从单纯的文化启蒙转向社会实践。这种转变过程中的自我怀疑、理想幻灭与最终的坚持,构成了知识分子群像中最具人性光辉的一面。本书力求展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知识分子们不仅是思想的播种者,更是时代良知的承担者。 总结:未竟的探索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并非对“五四”时代的功过进行盖棺定论,而是旨在揭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不懈努力,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未竟课题。他们所提出的关于文化自觉、民族自立、个体解放的深刻命题,至今仍在回响。通过对那个群像的细致勾勒,我们得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转型过程中,精神力量是如何与物质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本书希望成为读者理解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知识界内心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鲁迅先生与《新青年》的结合,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段辉煌篇章。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剖析国民的劣根性,唤醒民众的自我认知;而《新青年》则以其开放的姿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我翻开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书籍,总是会想起鲁迅先生那如刀一般精准的文字,以及《新青年》那承载着时代使命的刊名。那段历史,是充满探索、反思与变革的,也是充满希望与勇气的。

评分

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他善于用讽刺和幽默来揭露社会的弊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既尖锐又充满悲悯。读他的《阿Q正传》,常常在忍俊不禁中感到一丝心酸,因为我们似乎都能在阿Q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那些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的劣根性,仿佛刻在了骨子里。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批判,他更希望的是能够唤醒国人,让他们正视自身的缺点,从而寻求改变。他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扎心,却又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每次读完,都会觉得自己的思想被洗礼了一番,对人生的看法也多了几分深度。

评分

鲁迅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穿透岁月的力量。第一次真正被这个名字吸引,是在一次偶然翻阅旧书摊时,一本泛黄的《呐喊》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是解剖国民性的尖锐,也是对黑暗沉闷社会的绝望呐喊。读鲁迅,就像在黑夜里行走,他用他那如炬的目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看到了脚下的泥泞。他的文字,不是为了取悦,而是为了唤醒,那种痛彻心扉的真实,至今仍能直击人心。每当想起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场景,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凉,但也伴随着一种力量,一种想要改变的渴望。他的作品,如同投入死水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反省。

评分

《新青年》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革命。它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为新文化的传播打开了道路。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深感敬佩,他们为了改变现状,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用文字的力量去启迪民智,去唤醒沉睡的国民。读《新青年》上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艰辛与执着。那种勇于发声、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评分

《新青年》这个名字,仿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划破黎明的闪电。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它如同一股清流,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冲击着旧世界的腐朽。我尤其被那些热血青年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所感动,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传统,用笔作为武器,为民族的复兴摇旗呐喊。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一本杂志能够汇聚如此多的思想火花,能够点燃如此多的青年人的热情,该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是无数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实践。读《新青年》,就像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到那份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