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苏联解体后普通人的生活采访记录 畅销书 中信出版

二手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苏联解体后普通人的生活采访记录 畅销书 中信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宁思 译
图书标签:
  • 诺贝尔文学奖
  • 口述历史
  • 苏联解体
  • 社会纪实
  • 人文社科
  • 二战回忆录
  • 切尔诺贝利
  • 个人叙事
  • 苏联文学
  • 口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妙绝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8346
商品编码:28423057175
丛书名: 二手 时间

具体描述

 

 


书名:二手时间

定价:55.00元

作者:[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页码:592页

装帧:平装

开本:32

ISBN:9787508658346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新力作
    《人民日报》、央视《第一时间》、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总编辑时间》推荐
    窦文涛、梁文道点评推荐
    豆瓣受关注非虚构作品,评分9.2,上市不到两个月时间,累积近万人想读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6年2月榜、《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榜、《深圳商报》月度好书榜2016年1月榜领衔图书 
瑞典笔会奖、莱比锡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历时二十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再现转型时代普通人带血的历史
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吕宁思倾力翻译

 

《二手时间》是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著名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S.A.阿列克谢耶维,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著有《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锌制男孩》《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

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2013年和2014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终决选名单,2015年获奖。作品已以43种语言在47个国家出版。


吕宁思,电视主持人和制作人、写作人和翻译人。现任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西华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凤凰卫视新闻总监手记》和《总编辑观天下》等。曾于三十年前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2015年再版)。

参与者笔记

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1 9 9 1 —2 0 0 1 )

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

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

兄弟和姐妹,刽子手、受害者和选民

耳语和呐喊……还有高兴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

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

另一种和另一种信徒

残酷的火焰与高尚的救赎

苦难中的甜味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

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

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第二部· 空虚的迷惑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2 0 0 2 —2 0 1 2)

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玛格丽塔和阿布尔法兹

后共产主义时代,他们立刻变成了另一种人

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

想要杀死他们所有人,又为这个想法而恐惧

扎着辫子的老太婆和美丽的姑娘

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了你家门口

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克粉末

难以污名的死者和寂静无声的尘土

狡猾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另类生活

勇气和勇气之后

一个小人物的附录

译后记

1 9 9 1 年8 月1 9 日,我照例来到区党委。在

她的复调写作,称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苏维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见到了他们……这部复调写作的杰作,混合了民众的声音、报道的谈话、电视的片段,每种声音都反映了某种真实。一种迷人的魅力就此显现……这本书像河流一样厚重、有力。

——《费加罗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杰作《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

——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词


写别的民族的故事,需要厉害的作者。这种写作者少之又少。我们可以回想起那些光辉的报道,比如基塔·瑟伦利和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能是描绘时代本身为成功的一位……在她用三十五年写就、几乎耗其一生的作品《乌托邦之声》中,她创造了一出关于20世纪超大乌托邦的神剧。这是一部独特作品。之前的“伤痕文学”从来没有把那个社会描绘得那样栩栩如生。

——瑞典《每日新闻》

 

 

走廊里我就听到各个楼层所有办公室的收音机都开着。女秘书告诉我,“一号”(书记)让我去他那儿一下。我过去了。“一号”的办公室开着电视机,音量很高,他一脸愁容,坐在收音机旁边,一会儿调到“自由电台”,一会儿调到“德国之声”和B B C ,有啥听啥。桌上放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名单。他对我说:“只有瓦连尼科夫让我尊敬,毕竟是将军,在阿富汗打过仗。”这时,第二书记和组织部长陆续进来了,我们开始谈话。“太恐怖了!会流血的。血流成河。”“不会所有人流血,但必须有人流血。”“早就该挽救苏联了。”“会堆尸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了,终于有正常人出来了,将军登场掌权了。胡闹该结束了。”后“一号”发话了,决定不开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会议,有什么可报告的?任何指令都无法执行了。当着我们的面,他又打电话给警察局问:“你们有什么消息吗?”“什么消息都没有。”大家接着谈戈尔巴乔夫,他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被逮捕了?结果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戈尔巴乔夫和家人一起溜到美国去了,不然还有哪里可去啊?

我们就这样整天坐在电视机和电话旁边,心惶惶然:上面到底谁在掌握权力呢?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实话告诉您,那时候我们只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鲁晓夫被推翻时那样。又开始回忆往事……当然现在的谈话有了新主题——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像猴子想戴眼镜一样,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处都是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不需要精神啊。我记得前几天遇到以前给我开车的司机,这可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个小伙子退役后直接就到我们区委了。当司机关系广路子多,他开心死了。但改革开始后,允许搞公司了,他就从机关离开去做生意。这样一来,我简直认不出他了:他剃一个光头,穿皮夹克和成套的运动服。我明白那是他们这种人的标准服饰。他吹牛说他一天赚的钱超过区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他做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牛仔裤。他和别人合伙租用了一家普通洗衣店,在那里仿制名牌瓦伦基石磨牛仔裤。工艺很简单(真是穷极智生):把普通廉价牛仔裤扔进氯漂白剂溶液中,里面加上碎砖头,煮上几小时,在裤子上加上条纹、污渍、图案,就成了抽象艺术。烘干后再贴上“西部牛仔”的标签就成了。我忽然间产生一个念头:如果一切都不变的话,这些个牛仔裤的“倒爷”很快就会来管理我们的,他们可是新济政策的产物啊!会由他们来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这有多么可笑。工厂建在地下室里,产品就这样出货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已是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了(对我来说一百万和十个亿是一样的),还是国家杜马议员,在加那利群岛有一幢楼,在伦敦也有一幢楼。沙皇时代,在伦敦居住的是赫尔岑和奥加辽夫,现在变成了这些人,我们的“新俄罗斯人”……牛仔裤、家具和巧克力大王,还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点,“一号”再次召集大家到他办公室开会。地区克格勃局长报告形势,他谈到人们的情绪。按照他的话说,人民是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没有表现出愤怒,所有人都讨厌戈尔巴乔夫。除了盐巴,市面上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伏特加根本买不到。克格勃人员在整个城市奔走,到处记录人们的对话。人们一边排着队抢购,一边还在争吵:“政变了!国家会怎么样啊?”“你家里还能翻出什么东西?只有一张空床了吧。还有伏特加。”“自由就是这样结束了。”“啊哈!自由就像香肠一样被切掉了。”“有谁还想嚼口香糖,还想抽万宝路香烟啊。”“早就应该这样啦!国家濒临崩溃!”“戈尔巴乔夫是犹大!他想把祖国拿去换美元。”“看来要流血了。”“我们不可能不流血……”“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党,我们需要牛仔裤、漂亮的女内衣和香肠,而不是坦克。”“想要过好日子?去你的吧!别想了!”(沉默)

一句话,人民在等待,等着看我们怎么做。党委图书室的侦探小说到晚上全都没有了,全都被拿走了。(笑)我们这些人本来是应该读列宁著作而不是侦探小说的。列宁和马克思的书,就是我们的。

我还记得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记者发布会,亚纳耶夫的手一直在颤抖。他还在那儿为自己辩护:“戈尔巴乔夫值得尊敬……他是我的朋友……”他的眼睛都不敢跟人对视……看到他胆怯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沉下去了。这不是能够成事的人,不是可以期待的人。他们是侏儒,是平庸的党务官僚……靠他们哪儿能拯救国家!哪儿能拯救共产主义!他们谁都救不了……从电视屏幕上看,莫斯科的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的海洋!在火车总站和城外的火车站,人民都在涌向莫斯科。叶利钦站到了坦克上,向人们分发传单。“叶利钦!叶利钦!”人群像唱歌一样齐声高喊:“胜利了!”(她神质地摩搓着台布的边缘)

这桌布就是中国产的,整个世界充满了中国商品。中国就是成功处理紧急状态的国家……我们现在在哪儿?已成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曾大喊 “叶利钦!叶利钦!”的人现在都去哪儿了?他们以为我们将要生活在和美国德国一样的国家,其实是生活在哥伦比亚了。我们输了,输掉了国家……当时我们有一千五百万共产党员啊!党是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们背叛了它……一千五百万党员当中居然找不出一个,一个都找不出来。而对方就有领导人,就是叶利钦!我们都输光了!至少有一半的国民希望我们能胜利吧。现在这个国家没有了,已成了另一个国家。

那些自称共产党员的人,突然宣称他们从小就仇恨共产主义。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党证。一些人是默默地把党证交上来,还有一些人是砸着门进来的。也有人是夜晚悄悄溜进区党委大楼,像小偷一样。请来诚实地同共产主义告别吧,不要那样偷偷摸摸。早上看门人打扫院子时,收集到很多党证和共青团员证,用很大的玻璃纸袋装着交给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送到哪儿去?没有任何上级指示,上面没有信号,死一样的沉寂。(她陷入沉思)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改变一切,是一切,改得干净彻底。一些人离开了,改变了他们的国籍;另一些人改变了信念和原则;第三种人改变了家里的东西,改变了东西的质量,把旧苏联的产品扔掉,所有都买进口货。“倒爷”啥都能整来:水壶、电话、家具、冰箱,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的散装零部件自己组装。“我有博世洗衣机。”“我买了西门子电视机。”人人谈论的都是松下、索尼、飞利浦……我遇到一个女邻居,她为有了一个德国咖啡机而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可是不久前,就在不久前,她还彻夜排队购买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呢,现在却为一个咖啡机而疯狂,为了一些破东西而开心……他们与党证分手,就好像和什么废品告别似的。虽然很难相信,但是几天之内真的一切都变了。就像你在回忆录中读到的,沙皇俄国只有三天就消失了,苏联的共产主义也是一样,都是几天而已。人们在头脑中还不能接受,真的,仍然有人把自己的小红本党证藏起来,用各种形式保存着。不久前,在一个朋友家里,他们从墙壁的夹层中找出列宁半身像给我看。他们都在保留着,以为说不定突然间又可以拿出来了。共产党一旦回来了,他们就会戴上红色领结。(沉默)我的书桌上放着几百份退党声明,很快就当成垃圾运走了,在垃圾堆中腐烂。(她在桌上的文件夹中寻找什么东西)我保存了一两页纸……终有一天人们会找我,要我把它们送交博物馆。他们会来的……

1 9 9 1 年8 月1 9 日,我照例来到区党委。在走廊里我就听到各个楼层所有办公室的收音机都开着。女秘书告诉我,“一号”(让我去他那儿一下。我过去了。“一号”的办公室开着电视机,音量很高,他一脸愁容,坐在收音机旁边,一会儿调到“自由电台”,一会儿调到“德国之声”和B B C ,有啥听啥。桌上放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名单。他对我说:“只有瓦连尼科夫让我尊敬,毕竟是将军,在阿富汗打过仗。”这时,第二书记和组织部长陆续进来了,我们开始谈话。“太恐怖了!会流血的。血流成河。”“不会所有人流血,但必须有人流血。”“早就该挽救苏联了。”“会堆尸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了,终于有正常人出来了,将军登场掌权了。胡闹该结束了。”后“一号”发话了,决定不开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会议,有什么可报告的?任何指令都无法执行了。当着我们的面,他又打电话给警察局问:“你们有什么消息吗?”“什么消息都没有。”大家接着谈戈尔巴乔夫,他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被逮捕了?结果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戈尔巴乔夫和家人一起溜到美国去了,不然还有哪里可去啊?

我们就这样整天坐在电视机和电话旁边,心惶惶然:上面到底谁在掌握权力呢?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实话告诉您,那时候我们只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鲁晓夫被推翻时那样。又开始回忆往事……当然现在的谈话有了新主题——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像猴子想戴眼镜一样,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处都是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不需要精神啊。我记得前几天遇到以前给我开车的司机,这可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个小伙子退役后直接就到我们区委了。当司机关系广路子多,他开心死了。但改革开始后,允许搞公司了,他就从机关离开去做生意。这样一来,我简直认不出他了:他剃一个光头,穿皮夹克和成套的运动服。我明白那是他们这种人的标准服饰。他吹牛说他一天赚的钱超过区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他做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牛仔裤。他和别人合伙租用了一家普通洗衣店,在那里仿制名牌瓦伦基石磨牛仔裤。工艺很简单(真是穷极智生):把普通廉价牛仔裤扔进氯漂白剂溶液中,里面加上碎砖头,煮上几小时,在裤子上加上条纹、污渍、图案,就成了抽象艺术。烘干后再贴上“西部牛仔”的标签就成了。我忽然间产生一个念头:如果一切都不变的话,这些个牛仔裤的“倒爷”很快就会来管理我们的,他们可是新济政策的产物啊!会由他们来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这有多么可笑。工厂建在地下室里,产品就这样出货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已是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了(对我来说一百万和十个亿是一样的),还是国家杜马议员,在加那利群岛有一幢楼,在伦敦也有一幢楼。沙皇时代,在伦敦居住的是赫尔岑和奥加辽夫,现在变成了这些人,我们的“新俄罗斯人”……牛仔裤、家具和巧克力大王,还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点,“一号”再次召集大家到他办公室开会。地区克格勃局长报告形势,他谈到人们的情绪。按照他的话说,人民是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没有表现出愤怒,所有人都讨厌戈尔巴乔夫。除了盐巴,市面上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伏特加根本买不到。克格勃人员在整个城市奔走,到处记录人们的对话。人们一边排着队抢购,一边还在争吵:“政变了!国家会怎么样啊?”“你家里还能翻出什么东西?只有一张空床了吧。还有伏特加。”“自由就是这样结束了。”“啊哈!自由就像香肠一样被切掉了。”“有谁还想嚼口香糖,还想抽万宝路香烟啊。”“早就应该这样啦!国家濒临崩溃!”“戈尔巴乔夫是犹大!他想把祖国拿去换美元。”“看来要流血了。”“我们不可能不流血……”“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党,我们需要牛仔裤、漂亮的女内衣和香肠,而不是坦克。”“想要过好日子?去你的吧!别想了!”(沉默)

一句话,人民在等待,等着看我们怎么做。党委图书室的侦探小说到晚上全都没有了,全都被拿走了。(笑)我们这些人本来是应该读列宁著作而不是侦探小说的。列宁和马克思的书,就是我们的。

我还记得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记者发布会,亚纳耶夫的手一直在颤抖。他还在那儿为自己辩护:“戈尔巴乔夫值得尊敬……他是我的朋友……”他的眼睛都不敢跟人对视……看到他胆怯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沉下去了。这不是能够成事的人,不是可以期待的人。他们是侏儒,是平庸的党务官僚……靠他们哪儿能拯救国家!哪儿能拯救共产主义!他们谁都救不了……从电视屏幕上看,莫斯科的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的海洋!在火车总站和城外的火车站,人民都在涌向莫斯科。叶利钦站到了坦克上,向人们分发传单。“叶利钦!叶利钦!”人群像唱歌一样齐声高喊:“胜利了!”(她神质地摩搓着台布的边缘)

这桌布就是中国产的,整个世界充满了中国商品。中国就是成功处理紧急状态的国家……我们现在在哪儿?已成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曾大喊 “叶利钦!叶利钦!”的人现在都去哪儿了?他们以为我们将要生活在和美国德国一样的国家,其实是生活在哥伦比亚了。我们输了,输掉了国家……当时我们有一千五百万共产党员啊!党是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们背叛了它……一千五百万党员当中居然找不出一个,一个都找不出来。而对方就有领导人,就是叶利钦!我们都输光了!至少有一半的国民希望我们能胜利吧。现在这个国家没有了,已成了另一个国家。

那些自称共产党员的人,突然宣称他们从小就仇恨共产主义。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党证。一些人是默默地把党证交上来,还有一些人是砸着门进来的。也有人是夜晚悄悄溜进区党委大楼,像小偷一样。请来诚实地同共产主义告别吧,不要那样偷偷摸摸。早上看门人打扫院子时,收集到很多党证和共青团员证,用很大的玻璃纸袋装着交给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送到哪儿去?没有任何上级指示,上面没有信号,死一样的沉寂。(她陷入沉思)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改变一切,是一切,改得干净彻底。一些人离开了,改变了他们的国籍;另一些人改变了信念和原则;第三种人改变了家里的东西,改变了东西的质量,把旧苏联的产品扔掉,所有都买进口货。“倒爷”啥都能整来:水壶、电话、家具、冰箱,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的散装零部件自己组装。“我有博世洗衣机。”“我买了西门子电视机。”人人谈论的都是松下、索尼、飞利浦……我遇到一个女邻居,她为有了一个德国咖啡机而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可是不久前,就在不久前,她还彻夜排队购买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呢,现在却为一个咖啡机而疯狂,为了一些破东西而开心……他们与党证分手,就好像和什么废品告别似的。虽然很难相信,但是几天之内真的一切都变了。就像你在回忆录中读到的,沙皇俄国只有三天就消失了,苏联的共产主义也是一样,都是几天而已。人们在头脑中还不能接受,真的,仍然有人把自己的小红本党证藏起来,用各种形式保存着。不久前,在一个朋友家里,他们从墙壁的夹层中找出列宁半身像给我看。他们都在保留着,以为说不定突然间又可以拿出来了。共产党一旦回来了,他们就会批戴上红色领结。(沉默)我的书桌上放着几百份退党声明,很快就当成垃圾运走了,在垃圾堆中腐烂。(她在桌上的文件夹中寻找什么东西)我保存了一两页纸……终有一天人们会找我,要我把它们送交博物馆。他们会来的……

……

 

她的复调写作,称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苏维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见到了他们……这部复调写作的杰作,混合了民众的声音、报道的谈话、电视的片段,每种声音都反映了某种真实。一种迷人的魅力就此显现……这本书像河流一样厚重、有力。

——《费加罗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杰作《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

——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词


写别的民族的故事,需要厉害的作者。这种写作者少之又少。我们可以回想起那些光辉的报道,比如基塔·瑟伦利和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能是描绘时代本身为成功的一位……在她用三十五年写就、几乎耗其一生的作品《乌托邦之声》中,她创造了一出关于20世纪超大乌托邦的神剧。这是一部独特作品。之前的“伤痕文学”从来没有把那个社会描绘得那样栩栩如生。

——瑞典《每日新闻》

 


《二手时间》:历史洪流中的微尘,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回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宏大的叙事与政治的风云变幻往往占据主导,然而,那些被淹没在巨浪之下的普通人的声音,才真正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与真实的重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独到的“口述历史”写作方式,将镜头对准了苏联解体这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阵痛的时代。她的作品《二手时间》,并非聚焦于高高在上的决策者,也不是宏观的经济分析,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曾生活在那个巨变时期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捕捉他们失落的情感、迷茫的眼神、以及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点滴。 《二手时间》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剥开了那些被官方叙事所掩盖的层面。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一个冷冰冰的记录者,她更像一位耐心的倾听者,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灵魂解剖师。她一次次地走进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与他们促膝长谈,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收集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没有叱咤风云的伟业,它们只是琐碎的生活细节,是日常的喜怒哀乐,是面对未知命运时的忐忑不安。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汇聚成了时代的洪流,折射出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体生存最深刻、最真实的影响。 读者在《二手时间》中,会听到无数种声音。有曾经为共产主义理想热血沸腾的老一代,他们怀念着过去的集体生活,对如今物欲横流、价值观颠倒的社会感到困惑和失落;有在苏联末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亲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见证了理想的幻灭和新秩序的建立,他们的青春在迷茫与探索中度过;有在新的国家夹缝中生存的各民族个体,他们承受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在历史的变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阿列克谢耶维奇没有评判,没有褒贬,她只是忠实地呈现,让每一个声音都得以被听见,让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利。 这部作品的“二手时间”之名,本身就极富深意。它暗示着一种承继,一种失落,更是一种重新认识。苏联时期,是一个被集体意识所主导的时代,个体的声音往往被压抑。而苏联解体,则开启了一个新的时间维度,然而这个新的时间,却并非对过去历史的简单否定或超越,更像是一种“二手”的继承,一种带着历史沉淀的重新开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理想与现实,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与价值,在旧时代的遗骸上,摸索着走向未来。这种“二手”的感受,弥漫在每一个受访者的讲述中,他们仿佛在品味着一段已经过去、却又无法摆脱的历史,他们在用“二手”的经验,来理解和适应“新的”现实。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手法,与其说是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艺术化的记录。她不以宏大的叙事框架来构建,而是将无数个体口述的碎片,如同拼贴画一般,错落有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碎片,有时是愤怒的呐喊,有时是无奈的叹息,有时是卑微的祈求,有时又是出人意料的幽默。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声音,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并非物质,而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二手时间》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被忽略的历史侧面,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人”这个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生命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面对历史巨变时的脆弱与坚韧,看到了理想的破灭与希望的微光,看到了集体主义的喧嚣与个体尊严的呼唤。这些故事,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生存、关于尊严的追寻,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 resonate with every reader’s soul. 阅读《二手时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你会被那些鲜活的生命所打动,被他们朴素的语言所感染,被他们面对苦难时的顽强所震撼。你会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看到人类共同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映照出人性的多维,映照出我们每个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位置与意义。 《二手时间》,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人类精神的一次深刻勘探,她用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它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只是英雄人物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共同谱写的史诗。而这些普通人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中信出版的引进,使得这部杰出的口述历史作品得以在中国读者面前展露真容。它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一份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它鼓励我们倾听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关注那些被遗忘的个体,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任何时代,个体生命所承载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二手时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会让你思考,关于过去,关于现在,关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它会让你更加珍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因为正是这些平凡的生命,构成了我们真实世界的血肉与灵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阿列克谢耶维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相,看见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闪烁着人性微光的最真实的个体。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二手时间”开始,我就被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笼罩。我总觉得,那些经历过重大历史变迁的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二手”质感。这种“二手”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在旧有框架瓦解后,重新拼凑、适应、延续的生活。苏联解体,这无疑是一场席卷一切的巨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最朴素、最真实的方式,展现普通人在这种巨变之下的生活图景。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人们在物质匮乏、价值观念颠覆的年代,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理解生活,去维系情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定。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深入到这些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捕捉到那些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日常,让我听到那些被忽略的声音,让我感受到即使在“二手时间”里,生命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坚韧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在我手上已经放了几天,一直想找个时间好好消化一下。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听闻了诺贝尔奖的加持,还有“二手时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我总觉得,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挤压、被遗忘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故事才最能触及人心的柔软。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比如那些在街角默默观察的眼神,那些在昏暗灯光下低语的过往,那些在岁月痕迹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的,又是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编织成一部宏大的叙事。我对书中描绘的苏联解体后的生活充满了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充满变革、冲击,也伴随着失落与迷茫的时代。我期待能从中看到普通人在巨变面前的坚韧与无奈,看到他们如何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那只是“二手”的,也承载着他们真实的生命体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我渴望通过这些访谈,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灵魂的温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宏大的叙事和政治的博弈,更应该体现在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里。这本书的介绍,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一点。苏联解体,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历史转折点,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国家的边界和政治体制的改变,更深刻地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模式,都在那场巨变中经历了洗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个波涛汹涌的时代,普通人是如何挣扎、如何适应、如何生存的。我设想,书中会充满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或许曾经拥有过不同的生活,但在那一刻,都被推到了同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我渴望通过他们的声音,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去触摸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不被大众叙事所关注的真实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里面承载了无数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背后,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充满好奇。苏联解体,这无疑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新闻报道和官方叙事往往聚焦于政治舞台和宏观决策,那些在时代巨浪下被席卷的普通家庭、普通人的生活,却很少被深入挖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从更微观、更个体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巨大的变迁。我设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了生计奔波的辛劳,有对旧日时光的怀念,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或许还有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勇气。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如何通过访谈,将这些零散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产生共鸣,让我感受到那些个体生命的力量,即使身处历史的洪流,他们依然努力地活着,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手时间”这个词语带给我的那种独特的感受。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隐喻,一种对历史印记的概括。我想象着,在苏联解体那样剧烈的时代变动之后,人们的生活似乎被打散了,重新拼凑起来的,或许就是这种“二手”的时光。它可能不再是全新而鲜活的,可能带着过去的痕迹,带着失去的重量,但也正是这些痕迹和重量,构成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二手”的特质的,又是如何通过普通人的口述,展现出这种在时代洪流中被重塑的生命体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我能看到那些被时间“二手”化的生活,依然闪烁着真实的光芒,看到普通人在经历巨变之后,如何努力地寻找意义,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关于韧性,关于适应,关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希望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