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苏联解体后普通人的生活采访记录 畅销书 中信出版

二手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苏联解体后普通人的生活采访记录 畅销书 中信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宁思 译
图书标签:
  • 诺贝尔文学奖
  • 口述历史
  • 苏联解体
  • 社会纪实
  • 人文社科
  • 二战回忆录
  • 切尔诺贝利
  • 口述文学
  • 时代印记
  • 真实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8346
商品编码:28423072738
丛书名: 二手 时间

具体描述

 

 


书名:二手时间

定价:55.00元

作者:[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页码:592页

装帧:平装

开本:32

ISBN:9787508658346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新力作
    《人民日报》、央视《第一时间》、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总编辑时间》推荐
    窦文涛、梁文道点评推荐
    豆瓣受关注非虚构作品,评分9.2,上市不到两个月时间,累积近万人想读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6年2月榜、《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榜、《深圳商报》月度好书榜2016年1月榜领衔图书 
瑞典笔会奖、莱比锡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历时二十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再现转型时代普通人带血的历史
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吕宁思倾力翻译

 

《二手时间》是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著名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S.A.阿列克谢耶维,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著有《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锌制男孩》《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

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2013年和2014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终决选名单,2015年获奖。作品已以43种语言在47个国家出版。


吕宁思,电视主持人和制作人、写作人和翻译人。现任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西华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凤凰卫视新闻总监手记》和《总编辑观天下》等。曾于三十年前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2015年再版)。

参与者笔记

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1 9 9 1 —2 0 0 1 )

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

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

兄弟和姐妹,刽子手、受害者和选民

耳语和呐喊……还有高兴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

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

另一种和另一种信徒

残酷的火焰与高尚的救赎

苦难中的甜味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

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

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第二部· 空虚的迷惑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2 0 0 2 —2 0 1 2)

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玛格丽塔和阿布尔法兹

后共产主义时代,他们立刻变成了另一种人

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

想要杀死他们所有人,又为这个想法而恐惧

扎着辫子的老太婆和美丽的姑娘

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了你家门口

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克粉末

难以污名的死者和寂静无声的尘土

狡猾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另类生活

勇气和勇气之后

一个小人物的附录

译后记

1 9 9 1 年8 月1 9 日,我照例来到区党委。在

她的复调写作,称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苏维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见到了他们……这部复调写作的杰作,混合了民众的声音、报道的谈话、电视的片段,每种声音都反映了某种真实。一种迷人的魅力就此显现……这本书像河流一样厚重、有力。

——《费加罗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杰作《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

——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词


写别的民族的故事,需要厉害的作者。这种写作者少之又少。我们可以回想起那些光辉的报道,比如基塔·瑟伦利和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能是描绘时代本身为成功的一位……在她用三十五年写就、几乎耗其一生的作品《乌托邦之声》中,她创造了一出关于20世纪超大乌托邦的神剧。这是一部独特作品。之前的“伤痕文学”从来没有把那个社会描绘得那样栩栩如生。

——瑞典《每日新闻》

 

 

走廊里我就听到各个楼层所有办公室的收音机都开着。女秘书告诉我,“一号”(书记)让我去他那儿一下。我过去了。“一号”的办公室开着电视机,音量很高,他一脸愁容,坐在收音机旁边,一会儿调到“自由电台”,一会儿调到“德国之声”和B B C ,有啥听啥。桌上放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名单。他对我说:“只有瓦连尼科夫让我尊敬,毕竟是将军,在阿富汗打过仗。”这时,第二书记和组织部长陆续进来了,我们开始谈话。“太恐怖了!会流血的。血流成河。”“不会所有人流血,但必须有人流血。”“早就该挽救苏联了。”“会堆尸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了,终于有正常人出来了,将军登场掌权了。胡闹该结束了。”后“一号”发话了,决定不开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会议,有什么可报告的?任何指令都无法执行了。当着我们的面,他又打电话给警察局问:“你们有什么消息吗?”“什么消息都没有。”大家接着谈戈尔巴乔夫,他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被逮捕了?结果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戈尔巴乔夫和家人一起溜到美国去了,不然还有哪里可去啊?

我们就这样整天坐在电视机和电话旁边,心惶惶然:上面到底谁在掌握权力呢?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实话告诉您,那时候我们只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鲁晓夫被推翻时那样。又开始回忆往事……当然现在的谈话有了新主题——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像猴子想戴眼镜一样,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处都是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不需要精神啊。我记得前几天遇到以前给我开车的司机,这可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个小伙子退役后直接就到我们区委了。当司机关系广路子多,他开心死了。但改革开始后,允许搞公司了,他就从机关离开去做生意。这样一来,我简直认不出他了:他剃一个光头,穿皮夹克和成套的运动服。我明白那是他们这种人的标准服饰。他吹牛说他一天赚的钱超过区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他做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牛仔裤。他和别人合伙租用了一家普通洗衣店,在那里仿制名牌瓦伦基石磨牛仔裤。工艺很简单(真是穷极智生):把普通廉价牛仔裤扔进氯漂白剂溶液中,里面加上碎砖头,煮上几小时,在裤子上加上条纹、污渍、图案,就成了抽象艺术。烘干后再贴上“西部牛仔”的标签就成了。我忽然间产生一个念头:如果一切都不变的话,这些个牛仔裤的“倒爷”很快就会来管理我们的,他们可是新济政策的产物啊!会由他们来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这有多么可笑。工厂建在地下室里,产品就这样出货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已是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了(对我来说一百万和十个亿是一样的),还是国家杜马议员,在加那利群岛有一幢楼,在伦敦也有一幢楼。沙皇时代,在伦敦居住的是赫尔岑和奥加辽夫,现在变成了这些人,我们的“新俄罗斯人”……牛仔裤、家具和巧克力大王,还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点,“一号”再次召集大家到他办公室开会。地区克格勃局长报告形势,他谈到人们的情绪。按照他的话说,人民是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没有表现出愤怒,所有人都讨厌戈尔巴乔夫。除了盐巴,市面上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伏特加根本买不到。克格勃人员在整个城市奔走,到处记录人们的对话。人们一边排着队抢购,一边还在争吵:“政变了!国家会怎么样啊?”“你家里还能翻出什么东西?只有一张空床了吧。还有伏特加。”“自由就是这样结束了。”“啊哈!自由就像香肠一样被切掉了。”“有谁还想嚼口香糖,还想抽万宝路香烟啊。”“早就应该这样啦!国家濒临崩溃!”“戈尔巴乔夫是犹大!他想把祖国拿去换美元。”“看来要流血了。”“我们不可能不流血……”“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党,我们需要牛仔裤、漂亮的女内衣和香肠,而不是坦克。”“想要过好日子?去你的吧!别想了!”(沉默)

一句话,人民在等待,等着看我们怎么做。党委图书室的侦探小说到晚上全都没有了,全都被拿走了。(笑)我们这些人本来是应该读列宁著作而不是侦探小说的。列宁和马克思的书,就是我们的。

我还记得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记者发布会,亚纳耶夫的手一直在颤抖。他还在那儿为自己辩护:“戈尔巴乔夫值得尊敬……他是我的朋友……”他的眼睛都不敢跟人对视……看到他胆怯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沉下去了。这不是能够成事的人,不是可以期待的人。他们是侏儒,是平庸的党务官僚……靠他们哪儿能拯救国家!哪儿能拯救共产主义!他们谁都救不了……从电视屏幕上看,莫斯科的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的海洋!在火车总站和城外的火车站,人民都在涌向莫斯科。叶利钦站到了坦克上,向人们分发传单。“叶利钦!叶利钦!”人群像唱歌一样齐声高喊:“胜利了!”(她神质地摩搓着台布的边缘)

这桌布就是中国产的,整个世界充满了中国商品。中国就是成功处理紧急状态的国家……我们现在在哪儿?已成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曾大喊 “叶利钦!叶利钦!”的人现在都去哪儿了?他们以为我们将要生活在和美国德国一样的国家,其实是生活在哥伦比亚了。我们输了,输掉了国家……当时我们有一千五百万共产党员啊!党是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们背叛了它……一千五百万党员当中居然找不出一个,一个都找不出来。而对方就有领导人,就是叶利钦!我们都输光了!至少有一半的国民希望我们能胜利吧。现在这个国家没有了,已成了另一个国家。

那些自称共产党员的人,突然宣称他们从小就仇恨共产主义。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党证。一些人是默默地把党证交上来,还有一些人是砸着门进来的。也有人是夜晚悄悄溜进区党委大楼,像小偷一样。请来诚实地同共产主义告别吧,不要那样偷偷摸摸。早上看门人打扫院子时,收集到很多党证和共青团员证,用很大的玻璃纸袋装着交给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送到哪儿去?没有任何上级指示,上面没有信号,死一样的沉寂。(她陷入沉思)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改变一切,是一切,改得干净彻底。一些人离开了,改变了他们的国籍;另一些人改变了信念和原则;第三种人改变了家里的东西,改变了东西的质量,把旧苏联的产品扔掉,所有都买进口货。“倒爷”啥都能整来:水壶、电话、家具、冰箱,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的散装零部件自己组装。“我有博世洗衣机。”“我买了西门子电视机。”人人谈论的都是松下、索尼、飞利浦……我遇到一个女邻居,她为有了一个德国咖啡机而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可是不久前,就在不久前,她还彻夜排队购买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呢,现在却为一个咖啡机而疯狂,为了一些破东西而开心……他们与党证分手,就好像和什么废品告别似的。虽然很难相信,但是几天之内真的一切都变了。就像你在回忆录中读到的,沙皇俄国只有三天就消失了,苏联的共产主义也是一样,都是几天而已。人们在头脑中还不能接受,真的,仍然有人把自己的小红本党证藏起来,用各种形式保存着。不久前,在一个朋友家里,他们从墙壁的夹层中找出列宁半身像给我看。他们都在保留着,以为说不定突然间又可以拿出来了。共产党一旦回来了,他们就会戴上红色领结。(沉默)我的书桌上放着几百份退党声明,很快就当成垃圾运走了,在垃圾堆中腐烂。(她在桌上的文件夹中寻找什么东西)我保存了一两页纸……终有一天人们会找我,要我把它们送交博物馆。他们会来的……

1 9 9 1 年8 月1 9 日,我照例来到区党委。在走廊里我就听到各个楼层所有办公室的收音机都开着。女秘书告诉我,“一号”(让我去他那儿一下。我过去了。“一号”的办公室开着电视机,音量很高,他一脸愁容,坐在收音机旁边,一会儿调到“自由电台”,一会儿调到“德国之声”和B B C ,有啥听啥。桌上放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名单。他对我说:“只有瓦连尼科夫让我尊敬,毕竟是将军,在阿富汗打过仗。”这时,第二书记和组织部长陆续进来了,我们开始谈话。“太恐怖了!会流血的。血流成河。”“不会所有人流血,但必须有人流血。”“早就该挽救苏联了。”“会堆尸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了,终于有正常人出来了,将军登场掌权了。胡闹该结束了。”后“一号”发话了,决定不开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会议,有什么可报告的?任何指令都无法执行了。当着我们的面,他又打电话给警察局问:“你们有什么消息吗?”“什么消息都没有。”大家接着谈戈尔巴乔夫,他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被逮捕了?结果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戈尔巴乔夫和家人一起溜到美国去了,不然还有哪里可去啊?

我们就这样整天坐在电视机和电话旁边,心惶惶然:上面到底谁在掌握权力呢?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实话告诉您,那时候我们只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鲁晓夫被推翻时那样。又开始回忆往事……当然现在的谈话有了新主题——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像猴子想戴眼镜一样,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处都是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不需要精神啊。我记得前几天遇到以前给我开车的司机,这可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个小伙子退役后直接就到我们区委了。当司机关系广路子多,他开心死了。但改革开始后,允许搞公司了,他就从机关离开去做生意。这样一来,我简直认不出他了:他剃一个光头,穿皮夹克和成套的运动服。我明白那是他们这种人的标准服饰。他吹牛说他一天赚的钱超过区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他做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牛仔裤。他和别人合伙租用了一家普通洗衣店,在那里仿制名牌瓦伦基石磨牛仔裤。工艺很简单(真是穷极智生):把普通廉价牛仔裤扔进氯漂白剂溶液中,里面加上碎砖头,煮上几小时,在裤子上加上条纹、污渍、图案,就成了抽象艺术。烘干后再贴上“西部牛仔”的标签就成了。我忽然间产生一个念头:如果一切都不变的话,这些个牛仔裤的“倒爷”很快就会来管理我们的,他们可是新济政策的产物啊!会由他们来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这有多么可笑。工厂建在地下室里,产品就这样出货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已是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了(对我来说一百万和十个亿是一样的),还是国家杜马议员,在加那利群岛有一幢楼,在伦敦也有一幢楼。沙皇时代,在伦敦居住的是赫尔岑和奥加辽夫,现在变成了这些人,我们的“新俄罗斯人”……牛仔裤、家具和巧克力大王,还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点,“一号”再次召集大家到他办公室开会。地区克格勃局长报告形势,他谈到人们的情绪。按照他的话说,人民是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没有表现出愤怒,所有人都讨厌戈尔巴乔夫。除了盐巴,市面上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伏特加根本买不到。克格勃人员在整个城市奔走,到处记录人们的对话。人们一边排着队抢购,一边还在争吵:“政变了!国家会怎么样啊?”“你家里还能翻出什么东西?只有一张空床了吧。还有伏特加。”“自由就是这样结束了。”“啊哈!自由就像香肠一样被切掉了。”“有谁还想嚼口香糖,还想抽万宝路香烟啊。”“早就应该这样啦!国家濒临崩溃!”“戈尔巴乔夫是犹大!他想把祖国拿去换美元。”“看来要流血了。”“我们不可能不流血……”“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党,我们需要牛仔裤、漂亮的女内衣和香肠,而不是坦克。”“想要过好日子?去你的吧!别想了!”(沉默)

一句话,人民在等待,等着看我们怎么做。党委图书室的侦探小说到晚上全都没有了,全都被拿走了。(笑)我们这些人本来是应该读列宁著作而不是侦探小说的。列宁和马克思的书,就是我们的。

我还记得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记者发布会,亚纳耶夫的手一直在颤抖。他还在那儿为自己辩护:“戈尔巴乔夫值得尊敬……他是我的朋友……”他的眼睛都不敢跟人对视……看到他胆怯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沉下去了。这不是能够成事的人,不是可以期待的人。他们是侏儒,是平庸的党务官僚……靠他们哪儿能拯救国家!哪儿能拯救共产主义!他们谁都救不了……从电视屏幕上看,莫斯科的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的海洋!在火车总站和城外的火车站,人民都在涌向莫斯科。叶利钦站到了坦克上,向人们分发传单。“叶利钦!叶利钦!”人群像唱歌一样齐声高喊:“胜利了!”(她神质地摩搓着台布的边缘)

这桌布就是中国产的,整个世界充满了中国商品。中国就是成功处理紧急状态的国家……我们现在在哪儿?已成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曾大喊 “叶利钦!叶利钦!”的人现在都去哪儿了?他们以为我们将要生活在和美国德国一样的国家,其实是生活在哥伦比亚了。我们输了,输掉了国家……当时我们有一千五百万共产党员啊!党是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们背叛了它……一千五百万党员当中居然找不出一个,一个都找不出来。而对方就有领导人,就是叶利钦!我们都输光了!至少有一半的国民希望我们能胜利吧。现在这个国家没有了,已成了另一个国家。

那些自称共产党员的人,突然宣称他们从小就仇恨共产主义。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党证。一些人是默默地把党证交上来,还有一些人是砸着门进来的。也有人是夜晚悄悄溜进区党委大楼,像小偷一样。请来诚实地同共产主义告别吧,不要那样偷偷摸摸。早上看门人打扫院子时,收集到很多党证和共青团员证,用很大的玻璃纸袋装着交给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送到哪儿去?没有任何上级指示,上面没有信号,死一样的沉寂。(她陷入沉思)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改变一切,是一切,改得干净彻底。一些人离开了,改变了他们的国籍;另一些人改变了信念和原则;第三种人改变了家里的东西,改变了东西的质量,把旧苏联的产品扔掉,所有都买进口货。“倒爷”啥都能整来:水壶、电话、家具、冰箱,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的散装零部件自己组装。“我有博世洗衣机。”“我买了西门子电视机。”人人谈论的都是松下、索尼、飞利浦……我遇到一个女邻居,她为有了一个德国咖啡机而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可是不久前,就在不久前,她还彻夜排队购买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呢,现在却为一个咖啡机而疯狂,为了一些破东西而开心……他们与党证分手,就好像和什么废品告别似的。虽然很难相信,但是几天之内真的一切都变了。就像你在回忆录中读到的,沙皇俄国只有三天就消失了,苏联的共产主义也是一样,都是几天而已。人们在头脑中还不能接受,真的,仍然有人把自己的小红本党证藏起来,用各种形式保存着。不久前,在一个朋友家里,他们从墙壁的夹层中找出列宁半身像给我看。他们都在保留着,以为说不定突然间又可以拿出来了。共产党一旦回来了,他们就会批戴上红色领结。(沉默)我的书桌上放着几百份退党声明,很快就当成垃圾运走了,在垃圾堆中腐烂。(她在桌上的文件夹中寻找什么东西)我保存了一两页纸……终有一天人们会找我,要我把它们送交博物馆。他们会来的……

……

 

她的复调写作,称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苏维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见到了他们……这部复调写作的杰作,混合了民众的声音、报道的谈话、电视的片段,每种声音都反映了某种真实。一种迷人的魅力就此显现……这本书像河流一样厚重、有力。

——《费加罗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杰作《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

——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词


写别的民族的故事,需要厉害的作者。这种写作者少之又少。我们可以回想起那些光辉的报道,比如基塔·瑟伦利和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能是描绘时代本身为成功的一位……在她用三十五年写就、几乎耗其一生的作品《乌托邦之声》中,她创造了一出关于20世纪超大乌托邦的神剧。这是一部独特作品。之前的“伤痕文学”从来没有把那个社会描绘得那样栩栩如生。

——瑞典《每日新闻》

 


《沉默的见证者: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不聚焦于政治风云的变幻,也不探讨经济政策的得失。它所呈现的,是历史洪流下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坚韧与迷茫。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触及灵魂的访谈,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时代巨变中被遮蔽的生命轨迹,感受他们如何在这变迁的世界中寻找立足之地,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不屈地活着,又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史诗。 本书的视角是独特的。它深入到那些不常被历史记载的角落,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经验。它不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答案,不试图去定义“普通人”的某种特质,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些声音,或带着深深的眷恋,或满含着无尽的困惑,或闪烁着微弱的希望,共同织就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人性画卷。 创作背景与价值 在任何一个时代,历史的演进都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参与和承受。他们是时代的基石,也是时代的见证者。然而,在诸多关于历史的书写中,往往是那些占据权力中心、引领风云的人物成为叙述的主角,而无数在背后默默承受、悄然改变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则常常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对这些被遗忘的声音的重新发现和呈现。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属于那些伟大的名字,也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存的个体。通过这些访谈,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产生的真实影响,看到宏大历史事件背后,普通人所经历的阵痛、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访谈对象与叙事风格 本书的访谈对象并非事先设定的典型人物,而是通过深入的挖掘和偶然的接触,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那些真正有故事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位退休的老工人,经历了从希望到幻灭的转变;可能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不安的年代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未来;也可能是一位失去家园的流离者,在颠沛的岁月里寻找归宿。他们的身份、年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的经历是:他们是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的生命轨迹被时代的大潮深刻地塑造。 叙事风格上,本书力求真实、质朴,避免过多的修饰和评论。作者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和忠实的记录者。访谈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让被访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没有刻意的引导,没有预设的框架,一切都顺应着被访者内心的涌动。这种朴素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力量。 主题探讨 本书所触及的主题是多层次的,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人性图景: 身份的危机与重塑: 时代巨变常常带来个体身份的认同危机。当过去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轰然倒塌,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谁,以及在新的世界里应该如何定位。书中人物的经历,正是这种身份危机与艰难重塑的过程。他们可能怀念过去,却又不得不适应现在;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却又在现实的逼迫下寻找新的方向。 记忆的重量与遗忘的慰藉: 记忆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个人情感的寄托。然而,对于经历过动荡和苦难的人来说,记忆有时是沉重的负担。他们可能在回忆中寻找慰藉,也可能在刻意遗忘中寻求安宁。本书展现了不同个体如何处理自己的记忆,如何在其间寻找平衡。 日常的坚韧与生命的韧性: 宏大的历史事件固然令人瞩目,但真正支撑起社会运转、维系生命延续的,是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韧性。即使面对贫困、失落、不公,他们依然努力地生活,承担责任,维系情感。书中人物的每一份坚持,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哭泣,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希望的微光与生存的智慧: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希望也从未完全熄灭。这种希望或许微弱,或许并非指向远大的目标,而是存在于对下一顿饭的期待,对家人健康的祈愿,对片刻宁静的渴望。书中人物在生存的智慧中,总能找到一些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理由,这些理由汇聚起来,构成了生命顽强的力量。 时代烙印与个体选择: 时代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它会在个体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然而,在时代的裹挟之下,个体并非完全被动。他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利,尽管这些选择可能很有限,也可能充满代价。本书展示了在时代的制约下,个体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走向。 阅读价值与启示 阅读本书,能够帮助我们: 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温度: 历史并非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列表,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汇聚而成。通过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历史事件对个体命运产生的真实冲击。 培养人文关怀与同理心: 那些被访谈者的人生经历,可能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他们所经历的情感、挣扎与渴望,却是共通的。阅读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心扉,去理解和关怀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培养一份更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反思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个体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思考?本书所呈现的个体经验,能够引发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 发现生命中平凡的力量: 那些平凡人物身上的坚韧、智慧和乐观,往往比那些戏剧性的英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本书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力量并非只存在于伟大的成就中,也存在于日常的坚持和微小的希望之中。 认识到历史叙述的多样性: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单一的叙述视角是不够的。本书通过展现普通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的全新维度,认识到历史叙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结语 《沉默的见证者: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是一次对普通人生命史的深刻回溯。它邀请我们放下对宏大叙事的迷恋,静下心来,去倾听那些在历史的幕布背后,默默承受、悄然改变的生命之歌。这些歌声,或许不那么响亮,却充满了力量,它们提醒着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铭记。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也映照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更映照出生命中那永不熄灭的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它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清晰的故事情节和明确的人物弧光。它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片段,是不同人生片段的拼贴,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建了一个时代的轮廓。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某个角色的境遇,去感受他们的失落、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困惑。那些关于过去的记忆,关于亲情的羁绊,关于爱情的遗憾,关于对未来的憧憬,都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我淹没。我看到了,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依然能够寻找到精神的寄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生存,更是情感的维系,是精神的追求,是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在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当我翻开它,那些来自普通人的声音,穿越了岁月的尘埃,直抵我的内心。我常常在深夜阅读,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被塑造的个体命运,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沉思。我试图去理解,在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又如何在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慰藉。那些关于失去、关于怀念、关于无奈、关于坚韧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最真实、最朴素的生命体验。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的眼神,听到他们的叹息,感受到他们的无力,也看到他们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也映照出我们作为人的普遍情感。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领袖的名字和重大事件,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默默承受与前行。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被淹没的声音中。而这本书,恰恰挖掘出了这些宝藏。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对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一个人的回忆,能够如此打动人心?也许是因为,在这些个体化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共同的人性,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迷茫、痛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没有贩卖廉价的煽情,也没有刻意的悲情,它只是如实地呈现,让读者去感受,去体会。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冷冰冰的事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故事组成的。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了解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变迁,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看到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人们依然能够坚持活下去的勇气。

评分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时期苏联社会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历史书和电影,那些描绘总是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和政治的视角。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历史的表象,展露了其下最真实、最血肉模糊的肌理。那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迷茫与希望。我被那些令人心碎的经历所触动,也为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严和善良的人们而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个充满着个人挣扎、情感纠葛、以及平凡生命力的维度。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的人物群像,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仿佛就在耳边低语,久久不能散去。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也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是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直击人性的核心。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我并非生活在那个时代,也并非身处那个国度,但当我沉浸其中,那些人物的讲述,那些细节的描绘,却让我感到无比的熟悉和共情。我看到了他们为了生计的奔波,为了家庭的付出,为了理想的坚持,以及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和坚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对话,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身处这样的境遇,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洞察。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也没有给出评判的标准,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发掘。这种留白和开放性,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让我明白,在任何时代,个体生命的价值都不应被忽视,而历史的真实,往往就蕴藏在这些最普通、最真实的生命故事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