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藝術的故事
定價:280.00元
作者:(英)貢布裏希,範景中
齣版社:廣西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7463726
字數:
頁碼:6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603kg
編輯推薦
《藝術的故事》被譽為“西方藝術史的”。自2008年齣版中文版後,已第四次重印。與之前的版本完全相同。
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事業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之作。我無法錶達自己對於這一新版本的贊美之情。設計優雅,圖文輝映,插圖悅目賞心,文字清晰閃光;所有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輝。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
——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1995年
我們這一代的每一位藝術史傢,其思考繪畫的方式都幾乎是由貢布裏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歲時閱讀瞭《藝術的故事》,從此以後就像乾百萬人一樣,仿佛被授予瞭一幅國度的地圖,憑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無須擔心走入歧途。
——英國國立美術館館長尼格格雷戈,1995年
貢布裏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就像《濛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
——法國盧佛宮館長皮埃爾·羅森伯格,1998年
內容提要
《藝術的故事》概括地敘述瞭從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
繼1997年三聯版《藝術的故事》後,英國費頓齣版社授權廣西美術齣版社齣版,也是國內閤法授權的版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恩斯特·貢布裏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於維也納,並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美術史。1936年移居英國,進入倫敦大學瓦爾堡大學。曾任牛津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哈佛、康奈爾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於1972年被英王授封勛爵。主要學術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秩序感》《象徵的圖像》等。貢布裏希善於以簡明曉暢的語言來錶達嚴肅的題目,以便初入門者能輕鬆學習。
範景中,1951年11月生於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1979年入浙江美術學院攻讀藝術理論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先後任《美術譯叢》和《新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齣版社總編等職。
楊成凱,筆名林夕。1941年生,山東招遠市人。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係,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員。學術活動範圍廣泛,在語言學理論、漢語語法、文學藝術、目錄版本、古籍整理等領域都有著述發錶。尤為傾心中國古文獻收藏和研究,現為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其他論著見有關專業刊物。
文摘
序言
我收藏瞭很多關於藝術史的書籍,但唯獨這本書,我願意放在床頭隨時翻閱。它的力量在於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關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非西方藝術如何與西方主流藝術發生碰撞和融閤的論述印象深刻。它打破瞭長期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敘事偏見,以一種更具全球視野的角度審視瞭藝術的多元性。作者在分析每一個時代的作品時,不僅僅關注“是什麼”,更著重探討“為什麼”——為什麼是這個時代的民眾需要這樣的藝術?這種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捕捉,讓整本書的厚度超越瞭單純的藝術史記錄,上升到瞭對人類精神史的探討層麵。每次閤上書本,我的內心都會被一種巨大的充實感所占據,仿佛自己不僅看完瞭藝術史,更是參與瞭一場漫長而壯麗的人類精神探險。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人類文明瑰寶的大門!我一直對藝術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厚重的教科書太過枯燥乏味,難以真正抓住藝術的靈魂。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那種感覺完全不同瞭。它沒有將藝術史變成一堆冰冷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用一種近乎講述故事的筆觸,將那些偉大的作品和背後的藝術傢娓娓道來。特彆是關於文藝復興那一部分,作者對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描述,簡直讓我仿佛置身於佛羅倫薩的畫室裏,感受著他們創作時的那種掙紮與激情。文字的張力十足,能夠讓人在閱讀的同時,腦海中自動浮現齣那些經典畫作的細節,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其他任何藝術鑒賞書籍都難以比擬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藝術與社會背景相互影響的剖析,它讓我明白,藝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特定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古老靈魂的對話,讓人對“美”的理解不斷深化。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著實令人拍案叫絕。它巧妙地避開瞭傳統藝術史的綫性敘事陷阱,轉而采用瞭一種主題性的、網狀的結構來展現藝術的演變。我發現它在探討不同流派的交匯與衝突時,處理得非常老道。比如,它將巴洛剋時期的戲劇性與古典主義的嚴謹性進行對比時,引用的案例和分析角度都非常獨特,讓人立刻就能抓住兩者之間核心的哲學差異。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雕塑藝術的幾個章節,作者似乎對三維空間的把握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度,通過文字描述,那些冰冷的石頭仿佛都獲得瞭生命和溫度,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雕塑傢手中鑿子帶來的每一次力量的傳遞。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導引性極強,它不會讓你感到迷失在浩如煙海的藝術史中;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那些新的解讀角度,也足夠讓人耳目一新,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衝著它封麵那種沉靜而富有質感的設計去的。拿起書本後,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踏實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它不像某些傳記那樣在早期鋪陳過多,而是直奔主題,用一係列精心挑選的藝術“瞬間”來構建起整部藝術史的脈絡。我最欣賞它在介紹印象派時的那種細膩和敏感。作者沒有停留在色彩和光影的技法分析上,而是深入挖掘瞭莫奈、雷諾阿他們如何反抗學院派的束縛,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日常之美。那種掙脫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透過文字的力量,強烈地感染瞭我。讀到那些描繪巴黎午後陽光灑在塞納河上的段落時,我甚至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變得緩慢而悠長,仿佛時間都為這些藝術傢的創造力而駐足。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點燃瞭讀者內心深處對生活和美的感知能力。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理論”很頭疼的讀者,那些堆砌的術語和晦澀的概念常常讓我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種負擔感。它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風趣幽默的導遊,帶著你走過一座又一座藝術的殿堂。在介紹抽象錶現主義的時候,那種磅礴的氣勢和近乎癲狂的創作狀態被錶現得淋灕盡緻,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語言的節奏變化多端,時而如詩歌般婉轉,時而如鼓點般激昂,完美地呼應瞭所介紹藝術風格的情感基調。它成功地將那些被神化的“大師”拉下神壇,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掙紮、睏惑和突破,使得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體驗産生瞭深刻的共鳴。這種親和力,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