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中的文學

中國音樂中的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閆笑雨,尚紅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音樂
  • 音樂文學
  • 中國文學
  • 音樂史
  • 文學史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古典音樂
  • 傳統音樂
  • 音樂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48103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898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9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音樂與文學、舞蹈、戲麯等藝術本為一體,後來在曆史的演進中雖漸分立,但姐妹藝術之間仍常常在創作中相互結閤。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悠久的曆史,大緻可將其劃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階段,每一個曆史階段都留下瞭音樂與文學結伴前行的或隱或顯的足跡。中國音樂與文學結閤基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綜閤藝術體裁,如歌麯、戲麯、說唱藝術;另一類是標題器樂麯。
  中國文學新詩體的産生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新音樂基礎之上的,如閤於各地民間音樂及雅樂的《詩經》,閤於南方楚聲的《楚辭》,閤於清商樂的漢魏六朝樂府,閤於燕樂的唐代聲詩與唐宋詞,閤於南北雜麯的元代散麯。我國的戲麯自先秦歌舞、漢魏百戲、隋唐戲弄發展到宋代院本,錶演要素日臻完善,到元代找到瞭適閤於錶演故事的載體。明清傳奇是在宋元戲麯的基礎上發展與豐富起來的漢族戲麯藝術,在明代中葉以後其劇本創作與錶演藝術都達到瞭高峰,從而形成瞭中國戲麯繁榮發展的新階段。說唱文學是說唱藝術的文學底本,也保存瞭豐富而優秀的音樂文學作品。我國的標題音樂也留下瞭豐富的麯目。
  《中國音樂中的文學》以中國音樂與文學的發展為主綫,以與音樂關係密切的經典文學為主體,通過文學簡史、作品欣賞、音樂鏈接等環節,展示中國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係。書中配有大量圖片,以期為讀者的中國音樂與文學欣賞之旅提供一些視覺印象。

作者簡介

  閆笑雨,女,湖南長沙人,文學碩士,星海音樂學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尚紅,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音樂學碩士,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理論教研室副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傳播學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音樂理論教學與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中國音樂中的文學總論

第一章 先秦文學
第一節 中國文學的源頭
第二節 《詩經》
第三節 先秦散文
第四節 屈原與《楚辭》

第二章 秦漢文學
第一節 散文、敘事文學與漢賦
第二節 兩漢樂府詩
第三節 漢代的琴歌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一節 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文人詩歌
第三節 南北朝民歌
第四節 文人與古琴音樂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學
第一節 唐代聲詩
第二節 初唐盛唐詩人群體
第三節 李白與杜甫
第四節 白居易與中晚唐詩人
第五節 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

第五章 宋代文學
第一節 宋代詩詞與柳永、蘇軾、周邦彥、薑夔
第二節 宋金及其之前的說唱文學
第三節 宋金及其之前的戲麯

第六章 元代文學
第一節 元代戲麯概述
第二節 關漢卿與王實甫
第三節 元代及其之前中國小說概述
第四節 南戲與高明
第五節 散麯和詩歌

第七章 明清時期文學
第一節 明代戲麯與湯顯祖
第二節 明清時期民歌小麯以及說唱文學
第三節 清代戲麯與洪昇、孔尚任
第四節 明清小說與曹雪芹

前言/序言

  音樂乃人類心智之結晶,發乎心性,以音聲為形錶,故釋樂止於心性。竊以為,習樂者須兼備文心,而文心者何?體察物性人情之謂也。古人造園,非徒悅目;文人為詩,非徒景緻;琴人作樂,又豈徒聲趣。藝術之所以感人至深者,文心也,而其所托者,象徵也。老子謂:“聽之不聞名日希”,雖意在釋“道”,然譬諸音樂,亦未嘗不可。
  幼時隨祖母寢,嘗教予誦詩,無非唐宋韆傢之屬,雖未悉解其意,然幾年之間,競也積百十之數。既長則誦讀日多,所背篇什自成反芻之資,漸而略悟其意。若問所得,心性靈動耳。此後,習詩與習樂並舉,更隨閱曆增積,始知象徵乃藝術之旨要。每夜聆樂,喜以詩詞意境比附,雖知樂意非若所比,然如是感樂,自覺主動,故能沉溺其中,以至物我兩忘之境地。遂信為樂之道,須假以聯想。而聯想決非無中生有,其所依托者,或取諸遊目親曆,或取諸詩文閱讀,凡所曆所感,作為感性蘊蓄,悉為聯想之資。譬諸演奏,凡有聯想依托者,其所營造之聲象自有新意,惟其已齣也;譬諸聆樂,凡有聯想依托者,其所感悟之聲象亦有異趣,惟其自釋也。誠然,操琴者無須將其聯想依托實告聽眾,而聽眾自覺其異;聆樂者何必將其聯想依托強加他人,而聆樂者獨喜所識。誦讀《傅雷傢書》感悟尤深,並嘆服前賢之明達聰慧。然反觀今之習樂者,每孜孜於工藝,既疏於閱讀,又昧於人情心性,此於參悟藝術,可謂“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實所堪憂。
  奉讀笑雨君為音樂院校學子所撰新作《中國音樂中的文學》,察其力挽之心,誠可感佩。竊以為,此作決非僅止於遵循文史脈絡,對應國樂演進之軌跡羅列文學經典,而是力圖於總體文化生態之宏闊視域中整閤二者,並揭示其內在關聯。所舉詩文,每每釋以溫潤文字,其由文導樂,又以樂釋文之旨趣尤可稱賞。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命名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的主題與“中國音樂中的文學”無關: 《山河入畫: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意境與營造哲學》 圖書定位: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古典園林從精神內核到物質形態的完整發展脈絡,重點探討其所承載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空間哲學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層互動關係。它不僅是一部園林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智慧的解讀之作。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共分六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全麵而立體地呈現中國古典園林的獨特魅力。 第一部分:文脈溯源——園林觀念的哲學基石 (約 250 字) 本部分追溯中國園林觀念的源頭,探討其如何從早期的自然崇拜、道傢“天人閤一”思想、儒傢“中和”之道以及佛教的禪意空間中汲取養分。重點分析“道法自然”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一核心美學原則的形成過程。我們將考察先秦時期的囿苑、秦漢時期的宮苑,以及魏晉南北朝士人階層對山水意境的初步模擬,為後續園林藝術的成熟奠定理論基礎。不同地域的早期園林雛形,如北方的皇傢苑囿與南方的私傢園林在功能和形態上的初始差異,亦在此處得到初步辨析。 第二部分:南北分野——風格的多元並茂 (約 300 字)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呈現齣鮮明的地域性特徵。本章詳細對比瞭以蘇州、揚州為代錶的江南私傢園林與以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為代錶的皇傢園林在設計理念、材料運用和空間處理上的差異。 江南園林: 聚焦於“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通過疊石理水、麯摺迂迴的空間布局,營造齣“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詩意空間。分析疊山理水的技巧,探究漏窗、花窗、框景等視覺引導手法如何將有限空間無限化。對拙政園、留園等經典案例進行細緻的圖解分析,闡釋其如何將生活起居與詩意棲居完美融閤。 皇傢園林: 強調宏大敘事與禮製規範,著重錶現帝王的權威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哲學體現。分析皇傢園林中“虛實相生”的手法,以及如何通過中軸綫布局、大型水係和異域山水意象的組閤,來象徵江山社稷和四海歸一的政治理想。 第三部分:造園心法——疊山理水的科學與藝術 (約 350 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構成園林骨架的兩個核心元素——山與水的設計學。 疊山之道: 闡述瞭中國傳統美學中對“峰”、“巒”、“岫”的分類理解。係統介紹假山堆疊的技法,如“堆”、“築”、“嵌”等,並重點解析如董其昌所推崇的“南派”(水法主導,注重秀潤)和“北派”(山勢主導,注重雄奇)的審美取嚮。討論瞭太湖石等特殊石材的選擇標準及其在空間中的象徵意義。 理水之妙: 探討水在園林中的多重功能——景觀主體、氣候調節和聲音背景。分析靜水(湖、池)與動水(溪、瀑)的設計差異。重點考察水如何通過不同的岸綫處理(如平岸、駁岸、垂柳拂水)來界定空間的情緒,並分析水聲的控製與優化,如何服務於園林的整體聲景設計。 第四部分:詩意空間——文學、繪畫與園林意象的交融 (約 300 字) 古典園林是凝固的詩歌,流動的繪畫。本章探討園林意象的符號學意義,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學和繪畫藝術的相互影響。 分析亭、颱、樓、閣、軒、榭在功能之外的文化內涵:亭為“駐足觀景之處”,颱為“登高望遠之所”,軒榭則側重於“雅集宴飲”的場所感。探討如何通過匾額、楹聯、題刻等文學載體,將文人的哲學思考和情感寄托直接嵌入到具體的物理空間之中,實現“以文載景,以景寓情”。對比分析宋元山水畫對明清園林布局(如軸綫、藉景)的影響,揭示園林設計中“留白”概念的繪畫淵源。 第五部分:物性與匠心——材料、技藝與工匠精神 (約 200 字) 本部分將目光聚焦於園林營造的物質層麵,展現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詳細介紹木作(如鬥拱、藻井的結構美學)、磚瓦(如花磚的鏤空藝術)、瓦作(琉璃的色彩運用)以及植物配置(花木的象徵意義,如鬆竹梅的品格象徵)。強調材料的本土化和可持續性原則,以及不同地域工匠對本地材料的獨特處理方式,體現瞭中國建築傳統中對“就地取材”的尊重。 第六部分:當代對話——園林遺産的保護與未來 (約 150 字) 最後,本書討論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古典園林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如何在保護其曆史原真性的基礎上,實現功能上的適度更新與活化利用。探討當代景觀設計如何從古典園林中汲取精神養分,以期在當代建築語境下,延續“天人閤一”的東方審美理想。 讀者群體: 本書適閤建築史、園林藝術、藝術學、美學史等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園林藝術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和文化旅遊愛好者。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深度融閤瞭哲學、文學、繪畫、建築學等多學科視角。 圖文並茂: 配有大量經典園林的高清實景照片、曆史測繪圖和手繪意境圖,輔助理解復雜空間關係。 理論與實踐結閤: 不僅闡述理論,更結閤具體實例(如蘇州網師園、圓明園遺址)進行案例剖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麯徑通幽處》這本書的初步印象是:這是一本寫給“非專業人士”的音樂鑒賞指南,但它的“淺顯”絕不意味著內容的膚淺。作者似乎有一個神奇的能力,能將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音樂理論,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意象。比如,他用“江南的雨絲”來解釋二鬍鏇律中連綿不絕的滑音技巧,用“山間的風聲”來比喻笛子高音區的清亮穿透力。整本書的敘事節奏輕快,充滿瞭生活情趣。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地方戲麯”的研究部分,它沒有沉溺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不同地域戲麯中人物唱腔的細微差彆,比如川劇與粵劇在情感錶達上的微妙張力,那些細微之處的差異,通過作者的描述,變得栩栩如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讓那些被傳統音樂的高冷外錶嚇退的讀者,能夠輕鬆愉快地步入這個迷人的聲音世界,去欣賞那些隱藏在尋常百姓生活中的鏇律之美。

評分

近期拜讀的《山高水長的和聲》這本書,聚焦於中國音樂中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視角非常開闊。它探討的不是具體的樂麯,而是音樂在古代社會功能中的角色轉換,比如祭祀、宴飲、行旅中的音樂禮儀和其實際效果。作者的筆法非常寫實,充滿瞭田野調查的味道。有一章專門描述瞭古代文人在山水間即興創作樂麯的場景,細節描寫之逼真,讓我仿佛置身於溪流潺潺、竹影婆娑的場景中,感受那種創作時的心境和氛圍。這本書特彆強調瞭地域差異對音樂形態的影響,通過對比不同流域、不同山脈區域的民間歌謠,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廣袤土地上聲音文化的多樣性。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談論的“中國音樂”,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而是無數依附於特定地理和生活習俗而生的聲音集閤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強大的環境敘事能力,它讓音樂不再是孤立的聽覺現象,而是特定生活圖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評分

坦白講,《鏡花水月裏的音符》這本書,一開始讓我感到有些許的睏惑和挑戰。它似乎更偏嚮於一種文學批評與美學散文的混閤體,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音樂評論。作者的文字風格極其華麗、意象密集,大量使用典故和象徵手法,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工筆畫,充滿瞭古典韻味。書中對“意境”這一概念的探討占據瞭核心篇幅,探討瞭如何通過音樂的特定元素來營造齣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可遊、可居、可觀”的審美體驗。我花瞭大量時間去反復閱讀關於“氣韻生動”如何體現在器樂演奏中的那幾章,作者試圖量化這種難以言喻的特質,用到瞭許多非常規的比喻,比如將演奏者的呼吸節奏比作四季的更迭,將指法的輕重比作月光的陰晴圓缺。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沉浸,它要求讀者暫時放下對邏輯的執著,完全沉浸在文字所構建的那個唯美而縹緲的聽覺幻境之中,是一次非常獨特的審美體驗。

評分

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絲竹裏的光影》的書,它的內容簡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中國傳統樂器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和流傳,特彆是對古琴和琵琶的論述,深入淺齣,讓人仿佛能聽到韆年之前的弦音在耳邊縈繞。書中穿插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和音樂傢的軼事,這些故事為原本略顯嚴肅的音樂史增添瞭許多人情味和煙火氣。比如,關於某個失傳的麯調是如何在民間口耳相傳中得以保留的記載,讀來令人感慨萬韆。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十分考究,那些摹寫的古樂譜和樂器圖樣,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音樂與自然關係時所展現齣的哲學思考,他將音階的劃分與五行學說巧妙地結閤起來,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中國古典音樂的視角,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分析層麵。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贊嘆,絕對是音樂愛好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冊。

評分

這本書,暫且稱之為《聲韻的哲學辯證》,著實挑戰瞭我對“音樂”這一概念的既有認知。它並非一本教人如何演奏的書籍,更像是一部關於聲音本質的學術論文集,但行文卻保持瞭一種令人驚奇的流暢性。作者聚焦於聲音如何被社會文化符號化,以及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下,特定鏇律是如何被賦予或剝奪其意義的。其中關於“雅樂”與“俗樂”之間權力博弈的分析,犀利且充滿洞見,揭示瞭藝術形式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階層關係。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空”在音樂結構中作用的章節,那段論述將中國的留白美學與音樂的休止符巧妙地統一起來,提齣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觀點:靜默有時比喧嘩更具錶達力。全書的論證結構嚴密,充滿瞭對西方音樂理論的批判性參照,但其立足點始終牢牢紮根於本土的審美體係,讀完後,感覺對“聽”這件事的理解都有瞭質的飛躍,它要求讀者調動的不隻是耳朵,更是思維的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