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丹 (1910.2.22-2012.1.21) 導演。福建華安人。童年時僑居印度尼西亞,十歲隨父迴國。1928年在廈門集美農林專科學校學習時,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後去上海,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師,次年任導演 。先後導演戲麯片《白金龍》、故事 片《飛絮》、《飄零》等。1934年後,在香港執導影片《翻天覆地》、《金 屋十二釵》等,揭露社會黑暗。抗日戰爭爆發後,導演抗日影片《上海火綫後》、《小廣東》、《民族的吼聲》等。香港淪陷後,拒絕日本占領軍 閤作拍片的要求,潛往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後迴上海,拍攝瞭揭露國民黨 腐敗統治的《天堂春夢》等影片。1949年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相繼導演反映革命戰爭和人民解放軍戰鬥生活的 影片《南徵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南昌起義》等。其中《渡江偵察記》於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奬,並獲個人一等奬。1979年導演的《傲蕾?一蘭》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奬。1983年導演傳記片《廖仲愷》,真實地展現瞭第yi次國共閤作時期的曆史畫捲,成功地刻畫瞭廖仲愷的銀幕形象,1985年獲第五屆金雞奬zui佳導演奬 。 在五十六年的電影導演生涯中,特彆是解放以後,電影界政治氣候始終陰晴不定,多少纔華橫溢的藝術傢都難免摺戟沉沙,在曆次運動中斷送瞭大好前程。而湯曉丹卻能一一涉險過關,一路走到今天,主要得益他的座右銘:“沉默是金。”事實上正是如此,湯曉丹1949年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來自廠方分配的任務,而很少齣自他的自主選擇。 但這並不等於說他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沒有記錄,相反,在他的事業生涯中保存瞭相當篇幅的日記,其中相當一部是與電影有關的。在日記中,湯曉丹記述在電影界的所見所聞,更多的則是從事電影導演的工作的情況,涉及瞭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國傢電影政策的發展,而這些從是口頭傳達而非有文件可循的。對於研究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有極高的價值。 目前,湯曉丹日記已在中國電影博物館主辦的內刊《影博?影響》連載,已到1951年,並産生瞭廣泛的影響。
本書記錄瞭一名老電影人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和堅持,摺射齣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1950—1991年)老一輩的導演和電影人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執著和不懈的努力堅持。日記中反映,湯曉丹從1950年開始,就是帶病工作,與很多新中國第yi代的著名編劇、製片人、攝影師、作麯傢以及其他的電影人閤作。拍攝時,為找到閤適的外景地,路上不斷遇險,碰上泥濘的山路車輛無法行進隻能步行,齣車禍,路上找不到吃飯的地方,路遇大雨洪水,等等,這些問題在為每一部電影尋找閤適外景地的過程中不斷地遇到、再遇到。在外景地艱苦的條件下拍攝,如遭遇不斷的暴雨、洪水、地震,無法正常拍攝。劇組人員早齣晚歸,但因為天氣不配閤突然變天下雨,或者洪水地震,經常一天什麼也拍不到,等等問題。三年自然災害,缺吃缺喝的情況下攝製組自救開荒種地,堅持拍攝。作為導演如何麵對協調和解決這些問題,在字裏行間中都有栩栩如生的體現。同時,從本書的另一個側麵,也反映瞭在當時的特殊年代中,老一輩電影的日常生活瑣事,傢長裏短,為生計“斤斤計較”,不多的收入支撐日常生活的艱辛。
湯曉丹(1910—2012年),福建華安人,著名電影藝術傢,原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中國第yi代導演。以拍攝軍事題材影片見長,身為布衣導演,獲“銀幕將軍”美譽,代錶作《渡江偵察記》《南徵北戰》《廖仲愷》等。“中國電影金雞奬終身成就奬”獲奬第yi人。
藍為潔,湯曉丹的夫人,著名電影剪輯師,晚年緻力於整理電影史。
1954年6月18日
我聽說洪水會泛濫,心裏特彆急,擔心《渡江偵察記》的任務完不成,所以叫×××找瞭一輛大吉普車,與葛鑫、李生偉、徐進等冒雨到荻港瞭解汛情。隻到鎮口車子就不能走瞭,因為一片汪洋,看不見可行車的公路。司機說,兩天大雨,江水猛漲,倒流的江水衝垮瞭小堤,河水衝嚮公路。河水過膝,一般長筒套鞋都不頂用。我們隻得脫瞭鞋,赤腳趟水嚮前走。沿途的民房和商店,都浸泡在水裏。榨油公司門口,拉瞭粗繩子,係著大木桶遊來遊去作水上交通工具。老百姓坐在木桶裏蕩遊來蕩遊去,他們被送到高坡上,周圍堆滿瞭從自己屋裏搬齣來的生活用品,有的還搭起瞭臨時草棚擋風雨。本來有座高高的和平橋,現在隻剩下一點橋麵浮在水中,遠遠望去簡直像隻石頭船停靠在河中。葛鑫冒齣一句“我們的和平受到瞭威脅”。這時有條小船劃嚮我們,願意把我們送到對岸高坡上。我們告訴木船主人說: “我們不是要上高坡,我們是要嚮前到十裏廠去。” 木船主人隻走短途賺錢,遠一點的地方不肯去,我們隻好一步一步嚮前提腳涉水前進。很吃力纔看見十裏廠的美工布景人員圍在一起束手無策,望水發呆。我們碰頭後,決定連人帶材料等車子來裝好運迴常興鄉住地。於是丁辰帶我們去看另外一條堤。徐進還在附近找到一條大木船把十裏廠景點的工人和器材運走。我們每人都是提著沉重的高筒套鞋,一手拄著粗木棒,沿著房屋頂下過膝的渾濁水往前走。在迴程途中經過鎮口時,發現本來就被洪水衝垮的堤的缺口更大瞭,泛濫到公路的水麵更寬瞭,除瞭湍急洶湧的水流,水麵上隻有我們上影廠的幾個人還在掙紮著往前走。餓著肚子迴到住所,已經是下午快三點鍾瞭。吃瞭中飯,沒有休息,立即去“三山”景點查看。慕思榮和高營長執意與我們同去,因為慕思榮的腿有老傷,我們叫瞭吉普車,還有二輛摩托車在前麵開路。 “三山”那條堤的堤外河水快浸越過堤高瞭。堤內的水與江水銜接,如果再繼續漲很快就會淹沒它的堤,根本無法加工拍戲。唯一的一點希望都被殘酷的現實擊碎瞭。迴程途中,大傢都低著頭,悶聲不響。晚上,緊急會議決定,把夜景的戲改成內景拍。堤的戲搬迴上海崇明搭景拍,並且據荻港現有條件,靈活掌握能搶時間拍多少就拍多少。還把偵察兵上岸和吳老貴、小馬送情報受阻的戲仔細研究瞭一番,力爭能拍完再離開。反正大傢齣主意,大傢按主意行動,不算心齊。這種特殊睏難條件下,心齊就是力量,就是保證完成任務的基礎。快淩晨三點瞭我纔睡下。
作者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佩服,那種敘事的節奏感和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鍾錶匠,將時間、情緒和光影一絲不苟地組裝在一起。讀他記錄每一次觀影感受的時候,你會發現他觀察事物的角度非常獨特,總能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鏡頭語言中,提煉齣導演想要傳達的深層意圖。那種將個人直覺與專業知識完美融閤的文風,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他不是在簡單地復述劇情,而是在解構一個電影的靈魂,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散文筆法,把那些轉瞬即逝的影像瞬間,凝固成瞭永恒的文字。我特彆喜歡他描述光綫變化的那幾段,那種對氛圍的營造力,完全可以帶領讀者身臨其境地迴到那個特定的放映廳,重新體驗一遍作品的震撼。
評分整套書的編排邏輯性非常強,雖然是日記體的形式,但整體上展現齣一種清晰的脈絡。它不僅僅記錄瞭某部電影的觀後感,更像是勾勒齣瞭作者在特定時間段內的心路曆程和社會觀察。翻開任何一捲,你都能感受到一種時間的厚度,不同年份、不同心境下的思考碰撞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復調式的閱讀體驗。最妙的是,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一部你原本以為自己很熟悉的經典老片,用全新的視角重新帶到你麵前,讓你産生“原來我以前根本沒看懂”的驚嘆。這種知識的增量和視角的拓展,纔是優秀非虛構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它推動著讀者跳齣舒適區,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衝刷的影像記憶。
評分讀完這幾冊書,最大的感受是,電影不僅是娛樂,它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切片,一個文化情緒的載體。日記中的每一篇記錄,都像是一塊琥珀,將某個特定時間點的文化思潮、社會氛圍,以及作者個人的哲學思考,清晰地封存瞭起來。尤其是那些關於時代變遷帶來的電影美學轉變的觀察,寫得尤為精闢。你會發現,許多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電影敘事手法,在當時是多麼具有開創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深度解讀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影像藝術是如何介入並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情感投射的。它讓“看電影”這個日常行為,提升成瞭一種更具自覺性的文化參與。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說,看得齣來印刷廠下瞭不少功夫。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搭配著清晰銳利的黑色字體,閱讀起來眼睛一點都不纍。特彆是那些電影劇照的插頁,色彩還原度極高,光影的層次感都完美地捕捉到瞭,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膠片時代特有的那種顆粒感和溫度。每次翻閱的時候,那種觸覺上的愉悅感,都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會兒。裝訂方麵也十分牢固,即使經常翻閱,書脊也絲毫沒有鬆動的跡象,完全是按著可以長久收藏的標準來製作的。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尊重,在現在這個數字閱讀越來越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光是看著它們整齊地擺在書架上,就覺得心裏踏實,像收藏瞭幾件藝術品。
評分我通常不太習慣閱讀篇幅這麼長的記錄,但奇妙的是,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的“信賴感”。作者的錶達非常真誠,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理論腔調,更像是跟一個非常博學的摯友在進行一場私密的、深入的對談。他會坦誠地分享自己對某些爭議性作品的第一反應,那種未經修飾的原始情感,反而在閱讀中建立瞭強大的共情基礎。而且,書中涉及的電影類型極其廣泛,從早期的歐洲藝術片到後來的類型片都有涉獵,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觀影視野。每次看完一篇記錄,我都會立刻去搜索相關電影的資料,那種知識鏈條被激活的感覺,非常令人滿足。它不是強迫你接受觀點,而是邀請你一同去探索電影藝術的邊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