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此去幾時還:李叔同傳

問君此去幾時還:李叔同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泓月 著
圖書標籤:
  • 李叔同
  • 弘一法師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佛教
  • 藝術
  • 文化
  • 教育
  • 音樂
  • 書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雲韜圖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浙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3939038
商品編碼:2855321628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問君此去幾時還:李叔同傳

定價:36.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2.2元,摺扣66

作者:蘇泓月

齣版社:浙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33939038

字數

頁碼:2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問君此去幾時還:李叔同傳》以翔實的曆史資料,娓娓道來的敘述,生動展現主人公從纔子到一代名僧的悲欣傳奇。
  ◆作者用具說服力的分析,揭開弘一法師齣傢之真正原因。
  ◆《問君此去幾時還:李叔同傳》以充滿智慧的文字,揭示瞭李叔同由審美境界到宗教境界的心路曆程。
  ◆作者蘇泓月,現任《時尚芭莎》時裝文化副總監,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是活躍於時尚、文學與藝術之間的三棲纔女。


內容提要

  他是誰?
  齣傢之前,他是李傢三少爺李文濤,纔子李瘦桐。
  他是留日學生李岸,俳優戲藝人李惜霜,教書先生李叔同,斷食後脫胎換骨的李嬰,留連道門的欣欣道人……
  齣傢後,他是佛門弟子弘一釋演音,戰亂時立誓殉教的晚晴老人,過化民間、以佛偈與弘法濟世的善夢上人。
  他是中國現代音樂、戲劇、美術的先驅,從沒有人如他一般纔華橫溢、學貫中西。
  他,是20世紀中國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佛教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慈悲度世,被稱為“人天師範”。
  一個名字,是一段際遇,有時候他的名字與身份重疊,有時候則依不同的時代精分。
  一人,一名,一輩子,能做好便是不易,而他用瞭六十二年時間,完成瞭常人的許多倍人生。
  為什麼?
  因為他是一個不的主義者,所以他纔是一個完整的人。
  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絢麗至極而歸於平淡。
  在《問君此去幾時還:李叔同傳》中,蘇泓月以絕美的文字、詩意的筆法、全麵詳實的資料,對真實人性的解讀,生動地展現瞭李叔同從纔子到一代名僧的悲欣傳奇。


目錄

引子·王鳳玲

n

n

部花事匆匆

n

章 阿羅漢

n

雲散霧開,彆離有時,人生大夢,終要醒覺。

n

第二章 天仙園

n

稠人廣眾中,一切眼中,他全見是她,於是絕望之為虛妄,乃與希望相同。

n

第三章 草堂春

n

這不是我的城,卻也因我燦爛過。這是你的城,可也為你徒蕭瑟。

n

第四章 李蘋香

n

舊情傷未愈,新人闖進門。

n

第五章 斷腸禪

n

沒有牽攀,任情飄蕩,可是也沒有歸處瞭。

n

n

第二部天涯無岸

n

第六章 不忍池

n

他迫切尋找岸,靠到岸,期望霜停風息,人生再迴到安寜歡樂。

n

第七章 俳優戲

n

一麵帷幕緩緩拉開,中國人錶演話劇的曆史也就此啓幕。

n

第八章 馮小青

n

寂寞三百年,終於熱鬧瞭一迴。

n

第九章 薄鞦衫

n

這教鞭一執,如船槳一搖,破霧前行。

n

第十章 釋演音

n

冥想的快樂勝過從前的一切心靈體驗。

n

n

第三部明月梵心

n

第十一章 因緣訣

n

他的案頭隻有佛書,他的心中隻有佛陀。

n

第十二章 結夏期

n

度眾生,悲天下。這隻是一個開始。

n

第十三章 慶福寺

n

做苦行僧,瞭死生大事,在苦難中體味生命的真諦,獲得安寜。

n

第十四章 普陀光

n

不埋怨,不期待,隨緣,隨喜。

n

第十五章 清涼歌

n

難的修行不是齣世參禪研律,而是入世。

n

第十六章 華嚴夢

n

風涼,薄衫,灰霾,槐樹青碧。

n

第十七章 養正院

n

萬惡萬善,一心起,一心滅,守戒就是護心。

n

第十八章 夢狂言

n

凡事總有暇,不可能完滿,毀滅後重新來過。

n

第十九章 大圓覺

n

隻有四個字能形容這道又期盼又微懼的生死門:悲欣交集!

n

n

附錄:李叔同年錶 

n

李叔同經典詩文選

n

跋 湖上有青山


作者介紹

  蘇泓月,金陵女子,現居北京。
  數年來在《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羅博報告Robb Report》、《男人裝FHM》、《時尚先生Esquire》、《時尚新娘Cosmo Bride》、《嘉人Marie Claire》、《時裝L`officiel》等各大媒體發錶時裝、文化評論超百萬字。
  2011年12月,影像作品《洄漩Swirl》與英國時裝品牌NOCTURNE進行跨界閤作。
  其他已齣版作品:
  長篇小說《盜國》 2013年4月


文摘

  眼前徒見青山古,此身端閤老風塵。
  成蹊光鮮著去,狼狽地迴,行李箱中隻多瞭些手稿,翻來覆去地理瞭好幾遍,愴然又茫然。大門不齣,二門不邁,索性呆在母親房中,在那根破衰老鬆枝的注視下,拼命迴憶不堪的景象。抱著兒子的俞氏被隔在門外,他誰也不愛搭理,成日抄抄寫寫。而母親望著他的眼神裏,有一層深深的陰翳,他年約二十二,一無所成,始終沒有成為母親希望的樣子。
  待他將北上路中寫的詩詞、散文輯錄成《辛醜北徵淚墨》,付梓後先寄一份給天津的趙元禮先生,推開窗子望齣去,城南草堂已是初夏。猶覺得白駒過隙,國將不國,人無功德,他隻是浮世蒼生中滿懷嘆息的小小一份子。若不是那本羈旅詩文令他在藝文界風光瞭幾日,他恐怕還會再消沉一陣子。
  舊情傷未愈,新人闖進門。這一迴,他穩重多瞭。
  命運有雙翻雲覆雨手,天香園不再,成蹊被雅士們帶到瞭天韻閣。倘若天香園是百花齊放之地,天韻閣則是靜幽獨居之所,這裏隻有一位女主,滬上三百名長三妓,位列傳臚的李蘋香。
  沒有火熾打,隻有賦比興。不靠陪舞賣唱,脂粉堆裏也有鬥酒鬥詩的艷幟英雌。他在這座私人花樓中邂逅她。
  臉蛋有多美,也不是,眉毛稍微有點挑,略圓的丹鳳眼,下巴微尖,臉廓倒是圓潤的,充其量中人之姿。但凡入瞭樂籍的,掐月白嵌邊的錦綉華袍披上身,花架前獨坐,就是一屏能入畫的雅緻風景。成蹊眼裏的李蘋香,淡淡然的神采,不卑不亢的姿態,不輸俊傑的風度,這是和風月場中其它女子不一樣的。
  酒到詩意湧動時,客們開始即席賦詩,來到她的地盤,月光下觥籌交錯,陪著玩玩鬧鬧,隨興寫幾行贈給她,不辜負美人一笑。
  滄海狂瀾聒地流,新聲怕聽四弦鞦。
  如何十裏章颱路,隻有花枝不解愁。
  成蹊心裏微微一活動,先拋齣一首七絕。
  李蘋香笑吟吟地看,一句句讀下來,不覺得好,她是個警慧女子,知道這並不是寫給她的,憂國書生隨意遣懷,他隻是做個漂亮姿態罷瞭。
  高樓上月初斜,慘綠愁紅掩映遮。
  我欲當筵拼一哭,那堪重聽後庭花。
  第二首便開始愁雲慘霧,譴斥商女,她看到當筵拼一哭,便料到這是一位愛做戲的。
  她仍笑吟吟看著,他的字著實秀雅飄逸,歡場上騷客見得多瞭,論詩僅是一般,論字,當排得上前三號。
  殘山剩水說南朝,黃浦東風夜捲潮。
  河滿一聲驚掩麵,可憐腸斷玉人簫。
  第三首作結,滿腹傢國恨怨盡顯,可是,寫在天韻閣李蘋香的酒局上,靠這個傳情達意,著實不妥,不過,她大大方方領瞭。
  “先生尊姓大名?”她敬他一杯薄酒。
  “惜霜仙史。”他幽幽地答。
  來這裏尋歡的雅仕,大多取些雜名,即便身份傢底公開,知道對方究竟是何方神聖,也還是會用彆號稱呼,就像戴一層麵具,或是以為進瞭自己編演的夢中。
  “字是好字,惜霜先生這樣憂國思危,閣樓裏的笙簫反倒空洞瞭。”她將詩收瞭,騰齣空颱,山民觴客、鐵鶴、冷鉢齋主、補園居士……江湖中各條神路上的公子開始唱和。
  任他們唱和壓韻去,她抽身齣來,仿佛局外人。與這位惜霜先生眉眼交鋒,並無電光火石,他沉靜寡言,她機敏通透。他早知道她的名聲,她也聽聞過他的大名,隻是彼此從來沒心思會一會。
  初夏的晚風有些涼快,李蘋香是這個季節給予他好的饋贈,不濃不淡,不嬌不媚。她和他預料的不同,連賦三首,她竟毫無得意之姿。這樣,他反而有瞭些興趣。
  她端身坐迴人群中,也挑張白紙來寫字,寫的是三分小字,頗有曹景完遺風,撇捺之間藏不住任性,細微處又有精緻花俏的處理,惜霜先生突然為之一振,有瞭些上進心。
  他得去做些正事。
  夏天快要過去的時候,成蹊參加瞭上海機器製造局附設的廣方言館考試,被錄取為成童備取生第三名,老派的考試,備取生的意思就是錄不錄看造化,無甚真正的名堂,他等於又認真地走瞭個過場。
  鞦天來臨的時候,他考進南洋公學,這是一所培養洋務人纔的先進學校,戴著瓜皮帽的洋人監考,主持口試的張元濟先生會問些關於信仰哪一門宗教的問題,幸而這問題沒有輪上他,他是迴答不上來的。他並不是佛教徒,也不信仰基督教或其它神學,他有顆自由心。
  他考上瞭特班,下一步就是進入經濟特科,如果順順,畢業後,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洋買辦,再疏通些關係,連捐帶保當上洋務官僚。
  在一片江浙口音的同學中,他說著標準的國語,到底是津門一少,京劇票友的底子,他成瞭辨論會上的高手,一題《試列舉春鞦戰國時愛國事實而加以評論之》的演講,又讓他重新獲得站在颱子上被眾生仰望的樂趣。入學時,他叫李廣平,他的名字隨著境遇不同,韆變萬化。
  還有他的衣著,脫下馬褂穿上西服,戴一頂學生帽,顯得年輕瞭好幾歲。
  鼕天還沒到來,他的春天來臨瞭。
  他欣喜看見舊式八股文在他的考學生涯中終於灰飛煙灰,迎接他的是政治、法律、外交、財政、哲學、科學、文學、外語、倫理……這些都是特科班中文總教習蔡元培先生列的教學安排。他恍如一個少年在陽光下如飢似渴地盼望成長。上午讀著英文,學著算數,下午學習中文,間以體操等戶外活動,這些新鮮的東西刺激著他,引他進入心醉神迷的新世界。他對一切都躍躍欲試,知識如奔湧不息的河流,他是倘佯在波光粼粼河麵上的多夢少年。洗卻瞭憂傷,他重新變得單純,覺醒,他的抱負換瞭模樣。
  “人無誌,非人也。內不愧心,外不負俗。思欲登仙,以濟不朽。”抄一句嵇康,抄的時候,意識不覺,竟也用起瞭李蘋香常習的古隸,他擅長各路字體,一路字體一種性格,紙上操練,他是戲路純熟的演員。
  閑來無事,去天韻閣抄經。對麵的佳人也抄經,兩人一句一對。
  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他倆都知曉齣傢人的話,一半是慰已身,僧尼脫瞭苦海,在佛門中尋安寜。一半呢,是做姿態,撫慰眾生,救風塵之難。而紅塵俗世中人,用齣傢人的話寄送同樣人,那是調情,不是求解脫,而是求歡悅。
  “什麼悲啊苦啊,說到底,講齣來都是欲望在作祟。”李蘋香隨手拈起他抄的一段經。
  “求什麼呢?”惜霜先生不抬頭。
  “莫過於投身有情天,耳鬢廝磨,歡歌笑語。過瞭有情天,外麵又是哪兒?虛妄愛彆離!愛瞭,又離開,看看手中所得之物,再尋常不過瞭,幾行詩,一些花鈿釵頭脂粉,要麼,就是銀票,躲不瞭貪嗔癡。能夠不怨不憎不會,就算不錯瞭。到頭來,還是蕓蕓眾生,一幫凡間癡怨男女,誰也擺脫不瞭俗命運。”她爽利地說。
  惜霜先生迅速從她視眼下移開,事實大傢都明白,說破瞭,就沒意思。
  歡場做戲,哪有自己拆穿的道理,既然你來我往,那就曖昧一場。隔層雲霧纔好玩,突然把雲霧驅散瞭,山水閣樓在太陽底下一曬,還有什麼可迷戀?
  犀利的女人,容易讓男人失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否則,傳情達意的把戲,全然做不下去。
  他瞬間瞭然天韻閣齣現的意味。男女情愛,除瞭肉身愛,還有神經愛,再往下是精神愛,越過皮相、意識、感官,便是靈感愛。
  靈感之愛,輕鬆過招,不用付諸情誼,筆墨上的往來,也可雲雨糾纏。
  青雲繾綣紅塵,韆絲柔善似水。窗外霧簾深重,半遮明月笑露。
  他終於有瞭分辨。如此進行,長驅直入,一馬平川。
  
  他需要新的知識來填補靈感的空洞。倒不是因為一個詩妓,而是他重新審視自己的欲求時,不自覺地張開瞭一麵大網,那麵大網麵容模糊,時而可憎,時而可怖,時而平整,像鏡子,照見絕壁青鬆,許他高度,引他攀越,又像海,波濤驚摺,引他潛遊。
  他已經掌握瞭些英文,南洋公學的先生們有教日文的,僅限於筆譯,他因此學會瞭日文筆譯,在為數不多的日文書刊裏,他同樣能夠獲得西方新學的資迅和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
  接著,他要挑戰新的高峰,成為一位翻譯師,憑著字麵解譯,他譯齣瞭日本玉川次緻的《法學門徑書》,接著他又譯完瞭太田政弘、加藤正雄、石井謹吾三人閤寫的《國際私法》,這是中國近代法學關於國際公權與私權早的譯著,李廣平三個字從此青史留名。
  他的初衷很簡單,彼時全國上下沒有國際思想,所以外國人纔會飛揚跋扈氣焰囂張,欲謀求政治的發達,就必須告訴國人什麼是國際原則。
  與感性的人相愛,人容易變得癡迷恍惚,與理性的人相愛,人容易變得機敏醒察。不管與何種人相愛,都需要勇猛精進。李蘋香是二者兼有之,做詩填詞,她是又傷感的,待人處事,她是滴水不漏的。
  他看見她的欲求,贖身,過清白日子,他不會替她完成心願。他不會贖瞭她,給自己當妾,縱然她是願意的。沒有人踩在大地上,大地自己也是一介遊民。他看的比她明白,她是遊魚,他是捕手。她遊纍瞭,便自投羅網。
  但他心裏又十分地清楚,她並不是獨愛他,她可以同時愛上幾個人,和他一樣。他不會讓楊翠喜事件在自己身上重來一遍。雖然她們對人生的看法和理想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她們愛的,是她們自己。那這樣的女人,會遇見不同的捕手,隻要有足夠的條件,她們都會自投羅網。
  她們不像俞氏,眼睛裏除瞭他就是母親,甚至愛母親比愛他更多,她沒有自己,隻有這個傢。想到她日漸哀怨的眼神,和桐達李傢的郭氏、薑氏三房女人越來越像時,他就禁不住嘆息,他無法做一個完善的丈夫,他可以做一個的情人。
  三餐一宿,比翼鳥盤鏇連理枝,你看著心存羨艷,孰不知它隻讓你錯羨,羨的是一份濕毛巾抹地的安全感。並不見得艷,艷還是晝夜交馳,刹那即永恒,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露無覓蹤。留一生時間念想,好過花一生咬牙勉強。下一場邂逅,永是美麗。
  他繼續過著筆墨傳情的日子。他不獨占李蘋香,這樣她有空間去愛著彆的人。
  因此,天韻閣外,多少艷事,他也不願錯過。
  塵世間,煙火迷濛的人很多,俗人有俗人的趣味。他深知一個道理,俗人哪怕再俗,場上,也有投書唱和的附庸者,彼此各取所需,淺嘗輒止即可。
  戲園子聽戲,滬上比不瞭天津的氣氛,不過,散瞭戲去伶人的住所,也就是堂子裏私著聽幾齣摺子戲,或聽些麯兒,還能寫些詩詞,就算付瞭債,他更願意如此。寫的人寄托情懷,收的人常常動瞭真心,他喜歡看他們為他動情的樣子。每個人的姿態各有不同,哪怕男優伶,也有對他癡心妄想的。
  歌郎,從明末富庶養戲麯傢班伊始,男風盛行,男優伶兼妓業,與搶風頭,便有歌郎一說。歌郎愛慕他,他倒也並不抗拒。
  ,他見過太多,年輕的硃慧伯,遲暮的高翠娥,優孟園的謝鞦雲,還有喜歡故扮神秘的語心樓主人,都如車水馬龍中的夜市,熱鬧閃現眼前,一恍惚便路過瞭。
  將軍已死圓圓老,都在書生倦眼中。這一句是寫給語心樓主人的,他總是以這樣的詩句跟短暫的戀人道彆,故意自嘲,也暗嘲對方。
  冰蠶絲盡心先死,故國天寒夢不春。這一句送給謝鞦雲。他付齣瞭,認認真真地,然後體麵地轉身離開。聽一聲淒婉慟哭,歡場哭聲,夜夜啼唱。
  頓老琵琶妥娘麯,紅樓暮雨夢南朝。這一句用來嘆惜高翠娥。普通女人都怕年老色衰,他在母親的妝鏡前窺視過,記牢瞭鳳玲皺痕纍纍的眼尾,以及鞦風摺枝的怨恨。
  惜霜先生曾躲在黑夜裏,躲在高翠娥鬆弛的身體裏。那身體像母親,像寬敞的搖籃,像一片波瀾微漾的海,那身體舒展,柔軟,無力,又甜蜜。
  他探索她們,也探索自己。直到他開始探索他。
  歌郎,長衫裏孱弱的細白身體,精緻的眉眼間瑩瑩閃閃的桃花媚態。他們是同類。
  他們又是異類。他喚他金娃娃,他的新寵物,他相信瞭每個人都是雌雄同體的。
  金娃娃是七尺男兒身,金娃娃是嬌羞的雛妓。
  金娃娃在堂子裏,玉手轉腕,摺扇一開,唱幾句《柳如是》,“煙花女改作瞭書生模樣,將虎皮遮羊質誰解行藏。我久知錢虞山纔高學廣,藝林中都欽仰半墅草堂。眼望著水潺潺韆層波浪……”
  他看著他唱,隨時和著:“吟詩作賦非雲懂,律絕還將李杜宗。都隻為無人來指引,不能夠開導我心胸。”
  鞦老江南矣!忒匆匆,春餘夢影,樽前眉底。陶寫中年絲竹耳,走馬胭脂隊裏。怎到眼都成餘子?片玉昆山神朗朗,紫櫻桃,慢把紅情係。愁萬斛,來收起!
  泥他粉墨登場地。令略那英雄氣宇,鞦娘情味。雛鳳聲清清幾許,銷盡填胸蕩氣,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無一事,問何如聲色將情寄?休將罵,且遊戲。
  作一首《金鏤麯》,給金娃娃,雛鳳聲清清幾許,他愛聽那幾聲鳳啼。
  人有幾重本能,他幾乎一一試遍。
  他以為自己就此獲得瞭新的思想。他瞭本能,也瞭性彆。
  
  李惜霜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南洋公學裏的外國典籍很多,他讀到《茶花女》,由此觀照瞭當下,瑪格麗特對愛情的渴望,他從每場艷遇中都能體會到。不管是她們,還是金娃娃,他們其實都一樣,謀生存,謀愛情。有人渴望通過長遠愛情獲得贖身,有人對贖身無望,便拿臨時的愛情當安慰。
  ……


序言



繁華落盡見真淳:近代文化名人研究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化轉型期湧現齣的若乾重要人物的生平、思想與藝術成就,著重分析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抉擇與貢獻。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身兼多重身份,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以其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創作實踐,深刻影響瞭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麵貌的個體。 本書的敘事綫索將圍繞幾位極具代錶性的文化個體展開,他們或許是叱吒風雲的教育傢、循循善誘的哲人、引領潮流的藝術傢,或是深具洞察力的思想傢。每一位被研究者的生命軌跡,都如同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社會圖景、文化思潮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睏境與理想追求。 第一部分:風雲際會中的教育理想傢 我們將首先考察那些緻力於推動近代教育革新的先驅者。在清末民初劇烈的社會動蕩中,他們敏銳地意識到“教育救國”的緊迫性。本部分將細緻梳理他們如何從傳統儒傢教育體係中汲取營養,同時積極吸收西方現代教育理念,構建起一套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教育體係。 焦點人物一:開創現代學製的奠基者。 他的早年經曆充滿瞭對傳統科舉製度的失望與掙紮,這種早期的思想衝突,為其後來的教育改革奠定瞭批判性基礎。我們不僅關注其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具體實踐——從課程設置到師資培養的全麵革新,更深入探究他如何通過教育實踐,試圖塑造一代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新型國民。他的教育哲學,強調人格的獨立與科學精神的培養,在當時猶如一股清流,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會分析他所創辦的學堂,如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溫床,以及他與當時的政治勢力的微妙周鏇。 焦點人物二:專注於職業教育與鄉村建設的實踐者。 與熱衷於精英高等教育的同仁不同,這位人物將目光投嚮瞭廣袤的鄉村和底層民眾。他堅信,真正的國傢富強必須建立在基層民眾的覺醒和技能提升之上。本部分將詳述他如何投身於鄉村工業閤作運動,嘗試將現代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相結閤,構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經濟模式。他的教育理念,更側重於“手腦並用”,強調學以緻用,這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育體係中,無疑是一種大膽的突破。研究他的案例,有助於我們理解近代知識分子在社會改良路徑選擇上的多元性。 第二部分:藝術邊界的拓展與精神的追尋 近代中國藝術界經曆瞭從古典範式嚮現代媒介的艱難轉型。本部分將聚焦於那些在視覺藝術、音樂以及文學領域,敢於打破既有藩籬,探索全新錶達可能性的藝術大師。他們的探索,不僅關乎技法上的革新,更觸及到對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深刻反思。 焦點人物三:融匯中西的水墨革新者。 這位畫傢拒絕固守“國畫”的傳統藩籬,而是積極學習西方透視學、解剖學乃至色彩理論,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傳統文人畫的筆墨意境之中。本書將細緻分析其不同創作時期的風格演變,尤其關注他在山水畫和人物畫領域取得的突破。他的作品中,既有對古典山林的深情緬懷,也流露齣對現代都市景觀的敏銳捕捉。我們將探討,他是如何通過藝術語言的“混血”,來錶達一個藝術傢在麵對西方藝術浪潮時的焦慮與自信。 焦點人物四:將民族音樂推嚮世界的先驅。 在西方交響樂與室內樂體係逐漸引入中國的背景下,這位音樂傢麵臨著一個核心抉擇:是全盤西化,還是在西方體係中尋找民族音樂的根基?本書將詳細考察他早年留學歐洲的經曆,以及他迴國後緻力於收集、整理和改編民間音樂素材的艱辛曆程。他創作的器樂作品,如何成功地將五聲音階的鏇律綫條與嚴謹的西方和聲結構相結閤,創造齣既具民族風情又不失現代聽覺衝擊力的音樂範式,值得深入剖析。 第三部分:思想交鋒中的個體命運 二十世紀初期,各種政治思潮與哲學觀念激烈碰撞,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世界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關注那些在思想領域進行瞭深刻探索,並以其個人信仰和人生選擇,留下瞭復雜印記的文化人物。 焦點人物五:從古典哲學到現代哲學的過渡者。 這位學者是連接古代思想資源與西方近現代哲學的關鍵橋梁。他早年深研佛學與道傢經典,後轉嚮研究德國唯心主義和現象學。本書將考察他如何試圖用嚴謹的邏輯框架來闡釋東方智慧,並試圖以此對抗當時泛濫的西方功利主義思潮。他的思想轉嚮,反映瞭當時一批知識分子希望在傳統中汲取力量,以應對現代性危機的努力。 焦點人物六:文學革命中的激進與反思。 聚焦於一位在白話文學運動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文學傢。他以犀利的雜文和充滿爭議的小說,挑戰舊的社會道德規範和文學審美。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政治局勢的變化,他的思想也經曆瞭顯著的轉變。本書將呈現其文學創作高峰期的激昂,以及後期在政治參與中展現齣的矛盾與掙紮。通過對其不同階段作品的對比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宏大曆史敘事麵前,其思想的復雜性和脆弱性。 結語:流變的時代與永恒的追問 全書的最後部分,將對上述各位文化名人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進行總結。他們或許走上瞭不同的道路,或在教育界,或在藝術殿堂,或在思想前沿,但他們都以自身的纔華和勇氣,參與瞭對“何以為中國人”這一核心命題的探索。他們的故事,不僅是關於個人成就的記錄,更是對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在堅守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擁抱世界文明的深刻思考。本書力求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重現這些文化巨匠在動蕩歲月中,為民族未來所付齣的心血與掙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富有層次感的聲波震動。它的力量不在於高亢的呐喊,而在於那些低沉、悠遠的迴響。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精準得像是外科手術刀下的觀察,冰冷而清晰,卻又飽含著深沉的悲憫。我尤其欣賞那些處理“缺席”與“留白”的段落,有些重要的轉摺或放棄,作者並沒有用大段文字去解釋,而是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重量和意義。這種留白的處理,極大地拓展瞭讀者的想象空間和解讀深度,使得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維度。它成功地捕捉到瞭一種東方哲學中關於“圓滿”與“殘缺”的辯證關係,讀完後,心中留下的不是終結的嘆息,而是一種對生命未完成狀態的深深的敬畏與欣賞。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有辨識度,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但絕非故作深沉。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現代的敏銳去解讀過去的靈魂,文字中時常閃現齣富有哲思的金句,但它們都是自然地從事件的描述中流淌齣來的,絕不顯得突兀。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它們描繪的場景,無論是江南水鄉的煙雨迷濛,還是佛門清修地的寂靜空靈,都通過文字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這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像是在構建一個關於“理想主義者如何在世俗中安放自己靈魂”的哲學命題。這種將敘事美學提升到思想高度的做法,讓這本書遠超一般傳記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精緻的散文詩集。

評分

我原本以為,閱讀這類跨越時代鴻溝的人物傳記,會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儲備,但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友好。作者顯然下瞭苦功,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人物的命運之中,使得每一次環境的描繪都服務於人物的塑造。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將人物“神化”,而是誠實地展現瞭其性格中的矛盾性與人性的弱點。這種不迴避瑕疵的敘事態度,反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標準畫像,而是一個在追尋崇高理想的同時,也經曆著迷茫、痛苦與抉擇的凡人。這種真實感,是此類作品最難能可貴之處,它讓我們感到親近,同時也引發瞭對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傳記讀下來,感覺就像是跟一位老友促膝長談,聽他娓娓道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人物心境的捕捉入木三分,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特彆是對一些關鍵轉摺點的描寫,比如他在藝術生涯中做齣的那些看似“任性”卻又蘊含深意的選擇,文字中透露齣一種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尊重與嚮往。我尤其欣賞敘事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過度煽情或刻意拔高,而是讓事實和人物的言行自己說話。讀完後,腦海裏浮現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尋找自我定位的真誠個體。那種對生命體驗的深度挖掘,遠超一般的人物傳記所能達到的境界,讓人在閤上書本時,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現階段的人生路徑,頗具啓發性。

評分

全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將不同年代、不同側麵的材料,編織成一張密而不亂的網。敘事節奏的掌控堪稱一絕,時而舒緩如行雲流水,聚焦於日常生活的點滴溫情;時而又陡然緊張,直麵那些時代的巨大衝擊與個人的內心掙紮。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私人信件時的剋製與精準,既保證瞭史實的厚重感,又避免瞭學術著作的枯燥。這種平衡感使得閱讀體驗極其流暢,即便對於不太熟悉那個曆史背景的讀者來說,也能毫不費力地跟上人物的軌跡。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一個人如何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堅守住內心深處那份對“美”與“真”的執著追求,那種幾近偏執的純粹,讀來令人動容且心生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