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指引,以完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法律体系为主旨,重点选择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中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运营监管制度、财政支持制度、融资制度和中国住房立法等关键性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就其中的政策法律问题做出系统深入研究,探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住房需求的现实问题,力求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目录
第一章新型城镇化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
(二)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二、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
(一)城市和城市化
(二)中国的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影响和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性住房供给压力将持续增加
(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水平将日益提高
(三)新型城镇化为住房保障制度带来了全新机遇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对保障性住房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
第二章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政策法律分析
一、公共租赁住房——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选择
(一)公共租赁住房的含义解析
(二)公共租赁住房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选择的比较优势
二、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来源问题
(二)土地供应问题
(三)建设运营问题
(四)租金标准问题
(五)执行监督问题
三、公共租赁住房的市场化——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发展的新趋向
(一)国际经验借鉴
(二)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
(三)住房租赁补贴制度
四、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
(一)建立国家公共租赁住房公司制度
(二)建立适应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新型土地供应制度
(三)建立针对公共租赁住房产业的优惠制度
(四)建立拓展公共租赁住房产业收益模式的相应制度
(五)在不同时期建立相应的准入与退出制度
(六)建立公共租赁住房产业监管制度
五、公共租赁住房被“弃租”现象的政策法律对策
(一)公共租赁住房被“弃租”的成因解析
(二)商品住房普遍强制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解决公共租赁住房选址偏远的法律对策
(三)市场租金定价加房租补贴制度——解决公共租赁住房租金问题的法律对策
第三章保障性住房监管政策法律问题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监管政策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保障性住房监管的政策法律依据
(二)保障性住房的监管体制
(三)保障性住房监管的内容和措施
二、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的品质缺陷问题突出
(二)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机制不健全
(三)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三、保障性住房运营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代表性国家或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与退出模式
(二)保障性住房运营监管制度的经验借鉴
四、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监管制度的政策法律建议
(一)提高保障性住房综合品质的制度对策
(二)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第四章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政策法律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制度概述
(一)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制度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发展进程
(三)影响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因素
二、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供给现状、困境及制度缺陷
(一)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供给现状
(二)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所面临的困境
(三)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制度缺陷
三、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主体职能
(一)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主体的理论基础
(二)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中的主要职责
(三)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中的职能限度
四、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基本原则
(一)财政法定原则
(二)财政公平原则
(三)财政支持效率原则
(四)财政支持合理原则
五、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范围及标准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范围
(二)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制度的标准
六、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实现途径
(一)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法律途径
(二)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金融途径
(三)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税收途径
(四)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补贴途径
七、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监督及责任
(一)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监督
(二)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的政府责任
第五章保障性住房融资政策法律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基本理论
(一)保障性住房融资的概述
(二)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传统融资模式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现状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制约因素分析
三、其他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保障性住房融资经验及其启示
(一)美国保障性住房融资
(二)英国保障性住房融资
(三)新加坡保障性住房融资
(四)我国香港特区保障性住房融资
(五)其他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经验启示
四、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的法律对策
(一)健全保障性住房融资的法律制度
(二)建立新型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模式——PPP模式
(三)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四)健全保障性住房债券融资机制
(五)建立健全住房抵押保险制度
(六)发展REITs等新型融资模式
(七)完善融资监管机制及其他配套机制
第六章我国保障性住房立法问题
一、住房权、住房人权与实现路径
(一)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二)住房权的实现与政府责任
二、我国现行住房立法的检视与思考
(一)住房权制度的立法层级不合理
(二)有关公民住房权的专门性立法缺失
(三)有关公民住房权的综合性立法缺位
三、我国未来住房立法之目标定位
(一)《住房法》应是一部有关住房问题的基本法
(二)《住房法》应是一部有关住房权的专门法
(三)《住房法》应是一部有关住房制度的综合法
(四)《住房法》与相关法律关系的协调
四、《住房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安排
(一)《住房法》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住房法》的基本制度安排
五、我国个人住房房产税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我国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的重要意义
(二)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面临的争议
(三)我国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具体法律制度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初读此书,我便被其宏观的视角和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整体性把握所折服。作者似乎不仅仅着眼于政策执行层面的法律瑕疵,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产权”这一核心法律概念在保障性住房语境下的特殊性探讨。例如,共有产权房的法律定性,其产权份额如何界定,转让受限是否符合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这些都可能是书中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书中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监管体系是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包括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以及社会监督的法律途径等,这些都是关乎制度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单一的法律条文,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法律逻辑和制度张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理论深度和实践关照的结合。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罗列和解读,而是深入剖析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法律困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谁来保障”以及“如何保障”的法律论证印象深刻。例如,在探讨保障对象认定标准的法律依据时,书中可能详细分析了现行法律法规的模糊之处,以及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争议,比如如何界定“中低收入家庭”的具体标准,以及是否存在法律上的歧视性规定。接着,在探讨保障方式时,书中可能深入分析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等不同模式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划分,以及在合同、租赁、产权登记等环节可能产生的纠纷。我感觉作者非常注重从个案中提炼法律规律,并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指导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这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法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于理解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复杂性和前沿性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的作用远不止于规范和约束,它更是构建和优化制度的重要基石。书中对于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的“构建性”研究,让我看到了作者的远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对如何通过立法来弥合现有保障性住房制度中的法律真空和制度漏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在涉及保障性住房的金融创新和法律风险方面,书中是否探讨了相关的法律合规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防范金融风险?再比如,对于一些长期性的法律问题,如保障性住房的维修养护、物业管理等,法律是否提供了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以避免日后的纠纷?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问题,更在于它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法律思路和制度建议。这对于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直接点明了“保障性住房政策法律问题研究”,但拿到手后,我首先被其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翻开目录,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一复杂议题时所付出的心力。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我国现行保障性住房法律框架的细致梳理,包括《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基本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和住建部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书中不仅列举了这些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它尝试去解析这些条文在保障性住房实践中的适用性、局限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冲突。例如,在涉及产权归属、租金定价、退出机制等关键环节,法律条文是如何规定,又在现实中遇到哪些挑战,书中似乎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法律问题,比如共有产权房的法律属性、人才保障房的政策边界等,书中是否有所涉猎,是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这一点我非常期待。法律出版社一贯的出版质量让我对其内容深度抱有信心,希望这本书能为理解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法律基础提供一个坚实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保障性住房的法律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济、社会、伦理等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联想到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并思考书中是如何从法律层面去解读这些现象的。比如,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公平性问题,书中是否触及了法律如何界定“公平”?是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法律在防止寻租、舞弊等行为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再比如,在涉及保障性住房的拆迁、腾退等环节,法律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书中是否对相关法律程序的正当性、补偿标准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看其他国家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者有哪些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研究,更是一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