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4680
条码:9787511864680
图书名称: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
定价:36
作者:马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12-01
质量:360g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纠结中的 “两个分离”
——基于对某省财政部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中央政府的父爱主义
一、上令下行
二、单向运动:以转移支付与资金配套为例
三、力扩张:“管得越来越细”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沟通阻滞: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反应
一、利用部委之间的矛盾获利
二、反向逼迫中央政府就范
三、地方政府的亏本买卖
第四节 理性之不可调和:“两个分离”现象
一、既有解释的反思
二、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财政关系中的行动者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财政关系中行动者的界定
一、谁是行动者?
二、行动者的类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二节 行动者之间的力分配结构
一、力分配的主要内容
二、不同的财政关系模式与力分配结构
三、影响力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
四、行动者间力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行动者的选择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选择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选择偏好
三、行动者偏好之间的分歧与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中国的财政制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以及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财政包干制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行为逻辑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行动的逻辑起点——“经济人”理论假设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遵从与背离的行动逻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凭据及其可能性选择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论选择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理论
二、基本假设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凭据
一、政治话语:宪制中的政治统一性和行政领导性原则
二、制度输出:集中立法与政策制定
三、经济:政府收入与财政转移支付
四、人事:绩效考核与政治晋升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为凭据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与变通
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政策实验
三、财政征收偏好和财政支出自主
第四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行为选择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与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结构中的博弈策略与均衡
第一节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论
一、博弈理论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博弈
第二节 博弈策略与均衡
一、中央与地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结构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对财政制度影响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自始至终的“遵从”
第二节 含“背离”行为的地方政府策略选择
一、地方政府主动违规现象
二、地方政府被动违规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
第一节 中央财政政策的模糊与冲突
一、财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财政政策的冲突性
三、模糊性与冲突性: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一个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背离的弥合之道
第一节 概括与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意见上浮与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重塑
三、具体制度与措施
附录1背离行为
附录2博弈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很有深度,"遵从 背离 弥合"这几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张力,似乎在讲述一个从遵循既有规则到突破创新,再到最终达成某种平衡和统一的过程。 "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 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率、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公平。 财政关系,说到底就是权力与利益的分配,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更是国家机器运转的“血液循环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的高度集中,到市场经济下的分税制改革,再到近年来对财政事权划分、财力转移支付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其间的曲折与成就,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我对于这本书是否能细致地梳理出这些演变脉络,分析不同阶段的“遵从”与“背离”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最终“弥合”的方向和路径是否清晰,抱有极大的期待。 尤其是在当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实现更加科学、高效、公平的财政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为理解和推动这一重构过程提供有益的视角。
评分“遵从 背离 弥合”——这几个字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演变的一个缩影。 我一直对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非常关注,尤其是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利益分配的微妙平衡上。 "遵从" 可能是指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财政模式,地方对中央的绝对服从;“背离”则可能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为了发展而产生的自主扩张,或者与中央宏观调控目标不一致的行为;而“弥合”则是指当下的努力,试图通过制度创新,在中央的宏观调控和地方的积极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解读“重构”这个词的。 这种重构,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支撑? 是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再思考,还是对财权事权划分的重新梳理? 又或者是对转移支付机制的革新?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 毕竟,一个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评分这本《遵从 背离 弥合》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和财政自主权问题。 比如,历史上一些朝代中央集权过强,导致地方缺乏活力;而另一些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又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财政关系作为权力分配的核心,其间的“遵从”与“背离”往往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效能和民众的福祉。 我对于书中关于“重构”的论述非常期待。 这种重构,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基础? 是对既有模式的批判性反思,还是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又或者是立足于中国自身国情,提出的创新性方案? 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论述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支出、以及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划分,以及在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融资等方面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 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与地方的积极性,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财政体制的思考,那将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有意义的贡献。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地方债、转移支付、税收征管等方面的讨论。 "遵从 背离 弥合" 似乎揭示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权力、财权划分、以及支出责任分配上的复杂博弈。 过去,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发展而过度举债,或者在某些财政支出上“搭便车”,这些都是“背离”了财政纪律和中央宏观调控意图的表现。 而“遵从”则是指在国家整体战略框架下,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履行职责,遵守财政制度。 那么,“弥合”又意味着什么呢? 是指通过制度性改革,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更加协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共赢? 还是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暂时缓和矛盾? 我对此深感兴趣。 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遵从”与“背离”的,它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弥合”的最终目标和可行性。 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相对清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构想,那将非常有价值。 毕竟,一个健康、高效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评分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 "遵从 背离 弥合" 这三个词,是不是对应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比如,早期可能更强调“遵从”中央的统一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的自主性增强,也出现了一些“背离”中央意图的行为,比如为了追求GDP增长而牺牲环境,或者过度扩张地方财政,最终需要通过改革来“弥合”这些矛盾。 我对书中关于“重构”的具体内容非常感兴趣。 什么是“重构”? 是对现有的财政体制进行颠覆性的改造,还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弥合”? 是通过更清晰的财权事权划分? 还是通过更加公平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 或者是在地方税收自主权方面有所突破?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方财政风险也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对于应对各种挑战至关重要。 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我关注的重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