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版次:第一版
书号:7511881670
条码:9787511881670
图书名称: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
定价:45
作者:张永和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2-01
内容
本书共分4大版块:“理论探源”、“权利&聚焦”、“调研报告”、“译介”。除传统的人权理论探究外,第6辑收录了多篇针对特定权利以及新兴权利的研究;同时,以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研究主体的两大课题组分别着眼“网络谣言”和“青年反腐观念”,形成了具有西南特色的调研报告。
目 录
理论探源
沈家本的人权立法及其困境文扬
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是如何实现的
——中央苏区的婚姻法实践朱林方
从法权的多义性看康德的人性法权王晨
论遗忘权李佳飞
热点聚焦
人权教育模式的类型学考察杨天江
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研究陈才
处罚信息公开岂能任性?
——以公益与私益衡量为视角张飞
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反腐观念调查报告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组
网络谣言发生机制及法律应对研究李泽宇李开宇刘帆
海外译介
人权的历史形成:从观念到制度[美]米歇琳•伊谢著周力钟夏露编译
拿到《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所吸引。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而“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这样的标注,则暗示了这是一个有着持续性研究和系统性梳理的出版物。这让我联想到,里面可能汇集了该年度中国人权领域的一些重要动态、学术观点和政策解读。法律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法律类出版机构,其出品的书籍往往在专业性和权威性方面有较高保障。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中国人权保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许是对特定人权保障领域(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政治参与权等)的深入剖析,或是对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探讨,甚至是对国际人权标准的中国化实践的分析。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和法律进步保持关注的读者,我愿意通过这样的专业书籍,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在人权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当我注意到《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这本书时,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肃而重要的意味,仿佛它是一份对中国人权状况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度评论。法律出版社的名字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可靠的光环,毕竟,在中国法律学术界,法律出版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出版的书籍通常都代表着一定的研究高度。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是在2015年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对中国人权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出台的重要政策、以及学界和社会各界对此的不同声音进行的一次集中呈现与分析。它也许会提供一些关于权利保障的法律解释,也可能包含一些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反思。作为一名渴望了解更真实、更全面信息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信息茧房,提供一个更为多元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审视和理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轨迹。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时,被一本名为《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的书吸引了目光。书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厚度和持续性,标记着“总第6辑”,意味着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系列作品的延续,这本身就暗示了内容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我随机翻了几页,虽然未能尽览全书,但其文字的表述方式和逻辑结构,已经让我初步感受到了一种严谨的研究风格。它似乎在试图用一种更加客观看待的态度,去梳理和呈现中国人权领域在特定时期内的发展脉络、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进步。作为普通读者,我通常会从新闻报道或网络信息中获取关于人权的零散片段,而这样一本“评论”性质的书籍,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的机会,帮助我建立更清晰的认知框架。法律出版社的出品,也为其增添了一份专业性和权威性,让我对其内容的可靠性有了初步的信心。
评分这本《中国人权评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度”。这种厚度并非仅仅指纸张的物理厚度,更包含着内容的分量和研究的深度。从封面设计到书名本身,都透露着一种学术的严肃性和历史的延续性。作为读者,我常常在阅读一本书时,会先关注其作者群的构成以及出版方的声誉。《中国人权评论》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给我了一种专业保障的信号。法律出版社在法学领域享有盛誉,其出版的书籍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虽然我暂时还未深入研读本书的具体条目,但基于对出版方的了解,可以预见书中内容必然是经过严谨的考量和深入的研究。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有可能包含了对中国人权保障体系的分析、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这样的书籍,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人权现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质,深蓝色的底色衬托着烫金的书名,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对一个严肃议题的深入探讨。我拿到它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对“中国人权”这个概念的各种联想,既有期待,也有一些未解的疑问。翻开扉页,扉页的纸质厚实而有质感,印刷清晰,给人一种严谨的出版态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从整体的装帧设计和出版信息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由专业机构精心打造,汇集了一批在该领域有研究深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这种专业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相信它会提供一个不同于一般媒体报道的、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人权的发展和现状。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抱有关切的读者,我对这样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出版物总是充满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