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版次:第1版
书号:7511888877
条码:9787511888877
图书名称:司法能动主义与中国特色司法发展道路的探索
定价:65
作者: 杨建军 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6-3-1
内容
作为一种法学思潮、司法哲学甚至是法律方法的“司法能动主义”,在传入中国后,曾经起了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热议,虽然在中国,它更多地被称为“能动司法”。司法能动主义之所以热,固然有主动选择和司法实践推动等多元因素,但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与传统上法学圈里所传承的基本司法原理有所差异,甚至产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如传统上法学界主张司法奉行被动、中立、不告不理等基本原则,强调司法的自我克制和谦抑,主张司法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前提下开展审判活动,强调司法更多地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是,司法能动主义在一些基本理念上与上述的主张之间产生了一些漂移。例如,司法能动主义强调司法要积极、主动,主张扩张司法权以扩大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主张司法要与时俱进,积极回应时代诉求,司法要及时回应甚至是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因此,司法就不能够简单地陷于文牍主义,而必须作出合理实质判断,反映时代的道德诉求。发热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种种打着“司法能动主义”或者“能动司法”旗号的司法实践改革和探索中,出现了一些借能动司法口号实际可能违背规律的一些具体举措,抑或提出了一些在很多人看来不太合拍的观点和新主张。
目录
第一编司法能动主义
第一章重访司法能动主义
一、司法能动主义发展的重心转移:从司法审查
到权利保障
二、界定司法能动主义的标准变化:单一与多元
三、司法能动主义的多样表现形态
四、司法能动主义哲学理论的合理性
五、对司法能动主义的质疑及其回应
六、司法能动主义的限度与边界
七、结语:司法能动主义——一个关于司法作用
的永恒话题
第二章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历史发展
一、美国司法能动的代表性时期
二、美国司法能动的代表性案件
三、美国司法能动的主要特点
四、美国司法能动的社会背景
五、美国“司法能动主义”发的理论论争
六、美国司法能动的影响
七、美国司法能动对中国当代司法的启示
第三章司法能动主义在全球的发展
一、司法能动主义全球发展呈现出来的主要形态
二、司法能动主义在全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推进司法能动主义可能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四、司法能动主义的全球发展对中国司法发展的启示
第二编中国对司法能动主义的探索
第四章中国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个宏观的考察
一、司法能动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一个学术谱系的考察
二、中国司法能动主义者的主要理论主张
三、地方司法机关对司法能动主义理论的实践
四、中国能动司法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陕西陇县的能动司法——一个微观的考察
一、问题缘起
二、陇县能动司法的探索过程
三、陇县能动司法的基本做法
四、陇县司法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
五、陇县能动司法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六、陇县能动司法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七、陇县能动司法的不足
第六章乡土司法
一、社会转型中的“乡土中国”
二、乡土司法的内涵
三、乡土司法的基本特点
四、乡土司法独特性产生的原因
五、乡土司法的能动角色和职能
六、乡土司法与中国司法改革
第七章好法官的两种形象
一、青天型法官和职业型法官是中西两种不同的好法官形象
二、中西好法官形象塑造的差异
三、好法官形象塑造的不同社会基础
四、好法官的形象塑造与法治的发展
第八章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宪法逻辑
一、中国司法发展的道路探索与能动司法理论的提出
二、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宪法逻辑
三、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宪法逻辑的合理性
四、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宪法逻辑面临的理论诘问与困境
五、未完的结语
第三编中国司法的发展
第九章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
一、法律、司法与社会治理
二、通过司法推进社会治理的优越性
三、司法如何进行社会治理
四、司法在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使命
第十章法治国家中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定位
一、政治与司法的基本内涵
二、司法与政治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目标
三、司法相对独立于政治是司法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
四、通过司法控制政治是现代政治规范性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司法无法脱离政治属性
六、司法回应政治的方式和边界
七、法治国家中政治对司法的应有姿态
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的维权行动与司法发展
——以23—212年度十大维权类法治人物
一、“维权”何以成为了问题
二、维权者宣示的权利来源
三、维权进程中的行动者
四、维权者诉求的变化
五、维权行动及其变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带来的挑战
六、中国社会维权行动对中国司法发展的启示
第十二章司法改革的理论论争及其启迪
一、司法改革与意识形态——司法改革中的“问题”与“主义”
二、中国司法现代转型以来关于司法改革的四种主要理论资源
三、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理论的交融与碰撞
四、司法改革的理论论争对当下司法改革的启迪
第十三章司法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司法现代化中的难题与困境——司法发展中的“本土化”
与“普适化”之碰撞
二、中国司法发展存在特色的必然性
三、中国司法应当具备的特色
四、打造中国司法特色的重点路径
五、司法特色与司法法治——一种需要审慎和开放对待的司法发展模式
结语探寻中国司法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一、对司法能动主义哲学理论的质疑
二、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三、司法规律应当成为中国特色司法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四、司法能动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司法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阅读一本法律理论著作,最怕的就是过于空泛的概念堆砌,或者脱离实际的理论幻想。杨建军老师的这本书,虽然标题略显学术,但“中国特色司法发展道路的探索”这样的表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扎实的现实关怀。我想,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一套关于中国司法能动主义的、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解读和指导中国的司法实践。在当下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利益多元,司法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如何让司法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它是否会分析中国在借鉴司法能动主义理念时,所遇到的独特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具象、更可感的中国司法能动主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关于司法改革的讨论,比如强调司法的人性化、强调司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托底”作用。杨建军老师的这本书,会不会是对这些趋势的一种理论上的梳理和升华?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司法能动主义”的内涵的,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司法审判”之间,界限又在哪里?例如,在刑事司法领域,辩护与控方的力量对比,侦查手段的合法性,以及法官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这些方面是否都可能涉及到“能动”的考量?而在民事和行政领域,法院在引导当事人和解、在解释法律适用方面,又会展现出怎样的“能动”姿态?这本书,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似乎能够帮助我理清一些在日常观察中模糊不清的法律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让我对中国司法运行的深层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初次接触“司法能动主义”这个概念,觉得有些抽象,但杨建军老师的这本书,哪怕不深入研读,光是目录和一些标题就足以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思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好奇的是,当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政治法律体系时,如何去理解和实践一种在西方语境下发展起来的理论。书中“探索中国特色司法发展道路”的副标题,更是点亮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期待。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照搬西方理论,而是尝试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下,寻找司法能动主义的中国化路径。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充满智慧的课题。作为读者,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在宏大的理论框架下,捕捉中国司法实践中的细微之处,又是如何将这些细微之处与“能动主义”的内在逻辑联系起来的。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望梅止渴”般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翻开扉页,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思考之中。
评分“司法能动主义”,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某种动感和力量感,而“中国特色司法发展道路的探索”,则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我猜想,这本书必定不是一篇陈词滥调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对中国司法现状进行深刻洞察后,提出的一种富有启发性的理论分析。它会不会从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出发,去探讨司法能动主义如何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显现?比如说,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司法是否发挥了比寻常时期更积极的作用?又或者,在回应新的社会问题时,司法是如何主动介入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这本书,我预计会充满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理论辨析,它所描绘的“探索”,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践中的。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中国司法如何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既能维护法治精神,又能回应时代需求的独特道路。
评分我一直对法律理论的“本土化”议题非常关注,总觉得西方舶来的理论,如果不能落地生根,与中国的土壤结合,很难真正发挥其生命力。杨建军老师的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问题。我猜想,书中必然涉及到大量关于中国司法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司法实践案例的分析。尤其是“能动主义”这个概念,在强调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对司法权边界的讨论。这本书会如何处理这种张力?它会否在肯定司法积极作用的同时,又为司法权划定清晰的界限?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或许作者会从中国古代的司法传统中寻找灵感,比如“民不告官不理”的被动原则在现代的变奏;又或许,他会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司法在回应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中扮演的积极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深度访谈,一次与中国司法发展脉络的亲密对话,我期待着从中获得对中国司法特质更深刻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