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探究信息技术系统兼容与互联互通的意义及相关利益关系出发,以我国专利权与软件著作权相关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理念为研究和论证基础,结合比例原则的应用、合作主义等前沿理论和思潮,面向信息技术系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问题与案例,对专利权和软件著作权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论述,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系统接口的可著作权性及可专利性问题、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问题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信息技术系统兼容性之含义
1.2信息技术系统的网络效应
1.3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意义
1.4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目标结构
2.1劳动财产权说和功利主义学说
2.2我国专利权及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目标结构
2.3保护知识产权与鼓励竞争内在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限定知识产权边界的基本原则
3.1知识产权的社会义务及比例原则的适用
3.1.1知识产权的社会义务在法律规范上的依据
3.1.2比例原则的含义及在民事领域的应用
3.1.3美国知识产权界关于“比例原则”的探讨和应用
3.2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
3.2.1“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语义和意义分析
3.2.2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制度化的必要性
3.2.3关于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制度化构建的建议
3.3以促进合作为视角的民法观之启示
第四章从促进兼容性视角看著作权法保护边界
4.1软件接口相关代码的著作权问题
4.1.1接口相关代码性质分析
4.1.2美国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的探索经验
4.1.3接口相关代码是否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之分析
4.1.4美国甲骨文诉谷歌侵犯Java API著作权案述评
4.2接口信息获取与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
4.2.1软件反向工程之含义及法律规制现状
4.2.2面对复制内涵扩张应拒绝“利益延伸原则”
4.2.3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4.2.4软件反向工程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建议
第五章兼容性相关专利法问题研究
5.1接口相关技术创新的可专利性
5.2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原则
5.2.1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及其目的
5.2.2美国微软诉摩托罗拉案计算合理无歧视许可费的思路与方法
5.2.3华为诉IDC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纠纷案的计算方法
5.2.4合理无歧视许可费计算的原则、要素和方法
第六章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我是在一个行业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我们公司正在开发的新产品寻找相关的法律风险评估,特别是关于第三方软件集成和数据共享的部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很大的期望,希望能找到一些直接可以套用的法律解决方案。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在“绘制”知识产权在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这个新兴领域内的“地图”,指出了那些容易触碰的“红线”,也勾勒出了尚未完全清晰的“灰色地带”。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的“灵丹妙药”,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揭示了这一领域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兼容性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差异化处理,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协调趋势,都有比较细致的探讨。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对“可访问性”和“互操作性”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的分析,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技术设计更容易引发法律纠纷,而有些则相对安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依赖既有的法律条文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结合技术本身的演进逻辑去理解和适用法律。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读了一个月,虽然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但整体感觉更像是一本深度行业分析报告,而非枯燥的法条汇编。作者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兼容性这个非常具体且充满争议的领域,切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问题,这一点就足够吸引我了。我原本以为会充斥着大量的法律条文引用和案例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书中更多的是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这些趋势如何挑战甚至重塑现有的知识产权框架。比如,书中对API接口的知识产权定性,以及开源软件在商业化过程中如何平衡著作权和传播权的讨论,都写得非常透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这种并非法律专业出身,但又经常与科技公司打交道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法律答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创新与法律规制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区分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这个观点让我在思考软件设计和合作协议时有了新的维度。
评分收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过于学术化,不太适合我这种希望快速了解行业现状的读者。毕竟,知识产权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细枝末节和复杂的法律条文。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行文风格吸引住了。它不像很多法律书籍那样刻板,反而有一种引导性的力量,带领读者一层一层地剥开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所带来的知识产权迷雾。书中对于“著作权”和“专利权”在软件和算法领域的交叉适用,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技术共享中的界定,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关于“功能性”的保护范围如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观点,这让我对未来软件开发中的版权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以及如何在合作中更好地保护和尊重他方的知识产权。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去思考技术和法律之间的共生关系。
评分我是一名知识产权领域的律师,长期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并致力于研究新兴技术对传统知识产权法律带来的挑战。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非常及时且具有深度的著作。作者以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为切入点,对知识产权边界的探讨,恰恰触及了当前许多前沿和争议性的法律问题。书中对“API接口的法律性质”、“开源协议的有效性与限制”、“软件作品的复制权与传播权”等核心议题的分析,都显得尤为精辟。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法律框架的梳理,而是积极地展望了未来,对可能出现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法律解释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技术中立原则”在兼容性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以及如何界定“必要技术”和“非必要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不同地位。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律师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该领域复杂性的视角,也为相关企业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法律指引。它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研究报告。
评分我是一名在科技公司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平时的工作接触到很多关于软件集成和第三方服务调用的问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关于“版权”、“专利”和“商业秘密”方面的隐患,但对这些概念在技术层面的具体边界并不十分清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迷茫的技术世界里,引入了一束法律的光芒。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法律术语,而是从信息技术平台的实际运作逻辑出发,去探讨知识产权的边界。书中对于“源代码”和“目标代码”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区别,以及“反编译”和“逆向工程”的法律风险,都进行了非常形象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技术秘密”保护在开源社区和闭源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考量,这对于我理解如何在不同技术环境下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技术创新并非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是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并且技术的设计本身就可以影响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效果。它提供了一种跨领域的视角,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技术决策背后的法律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