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未名社科 译言堂—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
定价:24.00元
作者:(美)伯格 ,何道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1133385
字数:210000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口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也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本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观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 (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文献述要
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作者介绍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1929- ),奥地利裔美国社会学家、路德教派神学家。他专注于研究宗教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作品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他的其他著作包括《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引人注目,光是“未名社科”这个前缀,就让人联想到燕园深处的学术气息,一股浓厚的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底蕴扑面而来。“译言堂”则暗示了它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汇聚了不同的思想火花。最让我心动的,莫过于“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这一副标题,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痛点:如何在冰冷的结构分析中,重新拾起对“人”的关怀与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不是用教条化的公式去套解,而是用一种充满同理心和批判精神的“人文主义之眼”,去细细品味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经验与文化脉络。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想必也颇具匠心,或许采用了典雅的书脊设计和富有质感的纸张,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所承载的知识重量与审美情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同时又足够灵活,能够应对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议题,成为我案头常备的智力伙伴,时不时翻阅,总能从中汲取出新的启发,让我的思考不再局限于狭隘的领域,而是拥有更开阔的胸襟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社会学著作,必须具备一种“反思性”的力量,它不能只是简单地描述世界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追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尤其当它打上“人文主义”的旗号时,这种反思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处理“科学性”与“人道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倾向于用严谨的实证研究来佐证人文关怀的必要性,还是更多地通过哲学思辨来建构起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图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箱,帮助我们识别和解构那些看似中立,实则隐藏着价值判断的社会结构和话语体系。我希望读完之后,我看向日常生活的眼神会发生细微的改变——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比如排队、消费、工作伦理,都能被放在一个更广阔的人类境况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本书如果成功,它带来的将是一种知识上的震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唤醒,促使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评分老实说,我对社会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常常是又爱又恨,爱它揭示的深刻洞察,恨那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绕来绕去的逻辑推演。所以,当看到这本由伯格和何道宽合作的作品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它是否能真正做到“同游”?换句话说,它能否以一种更具叙事性和可读性的方式,将复杂的人文主义思潮融入社会学的分析之中?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在地感”和“亲近感”,希望作者能在讨论诸如权力、结构、异化这类宏大议题时,能够引用生动的案例,或是构建起清晰的思维路径,让一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而不是感觉自己在啃一块难以下咽的硬骨头。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读物,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漫步,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对世界的理解深度。我很想知道,译者何道宽先生的笔触是否能完美地承载原作者伯格那种特有的、既冷静又热情的学者气质,在跨越语言的鸿沟后,依然保持其思想的锐度和温度。
评分从出版社来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背书无疑为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提供了极高的保障。这通常意味着它在选材上会极其审慎,内容上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经过严格把关的。然而,对于一本探讨社会学的译著,我最为关注的是其翻译质量,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真正领会原作者的精髓。伯格(Berger)的理论常常带有强烈的现象学色彩和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捕捉,这对译者的功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准确,又不能生硬。我希望译言堂的团队能够在这方面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确保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微妙的语境都能被恰如其分地再现。如果翻译能够达到与原著相媲美的水准,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延伸。我非常期待看到,在面对社会学这样一个常带有西方学术传统烙印的领域时,译者是如何巧妙地植入本土化的理解,让这些来自彼岸的洞见,能够在我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符合我们时代需要的思想之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让我产生了对阅读体验的更多联想。如果说“与社会学同游”是一种行动的邀请,那么“人文主义的视角”则设定了旅程的基调——它将是一场充满温度和人性的探索。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不会是僵硬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系列精致的“思想场景”的呈现。或许会涉及对现代性带来的疏离感的探讨,对技术异化趋势的批判,以及对重建社群联结的可能性的展望。我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在宏观的结构分析与微观的生命体验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让读者在理解社会法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光芒。这种“游”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全方位的体验,它需要理论的骨架支撑,更需要人文的血肉丰满。我渴望从中找到一种平衡——既能满足我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又能抚慰我心灵深处对意义与连接的追寻。一本真正优秀的社会学著作,最终应该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存在”于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