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 林毓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 林毓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毓生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现代性
  • 传统与现代
  • 文化批判
  • 林毓生
  • 学术著作
  • 增订版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5257
商品编码:2873437616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

定价:52.00元

作者:林毓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08035257

字数:402000

页码:58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围绕中国思想现代化这个主题,林毓生先生的这部文集分为五四运动,自由主义理念、人文重建、台湾当前文化发展、有关当代新儒家等几大部分,体现作者多年来对乌托邦主义的反思。

目录


自序
增订再版小引

 中国人文的重建
 什么是理性
 论自由与的关系
 再论自由与的关系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

 “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
 “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思想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
 论梁巨川先生的自杀

 “开放心灵”的认识与了解
 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意见
 那没有生机的两极
 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意
 不以考据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
 民主自由与中国的创造转化
 一个培育博士的独特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

 殷海光先生一生奋斗的永恒意义
 在转型的时代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沉思与建议
 哈耶克教授
 学术工作者的两个类型

 钟理和、《原乡人》与中国人文精神
 黄春明的小说在思想上的意义
 如何做个政治家
 面对未来的关怀

 殷海光先生的志业与台湾的民主发展
 献疑三问
 ——与李泽厚商榷
 “西体中用”论与“儒学开出民主”说评析
 关于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
 ——与王元化先生的通信
 人文与社会研究发展刍议
 鲁迅思想的特质及其政治观的困境
 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意
 平心静气论胡适
 合力建立新的世界图景
 访谈录:自由主义、知识贵族、公民德行
 认识“五四”、认同“早期…‘五四”
 ——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而作
 对于儒家传统乌托邦主义的反思
 ——答客问

作者介绍


  林毓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主修社会思想),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荣誉教授(2004一)。主要著作包括:The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Radical Antitraditiona/ism in theMay FourthEra(Madison,1979),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1986:修订再版1988)、《思想与人物》(台北,1983:2009年东亚出版人会议选为“东亚经典100本”之一)、《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1989)、《热烈与冷静》(上海,1998)、《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重校增补本(吉林,2009)、《林毓生思想文选》(上海,2011年即出)、《中国激进思潮的起源与后果》(吉林,2012年即出)等。

文摘


序言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 作者: 林毓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一书,并非一篇孤立的学术论述,而是林毓生教授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变迁轨迹深刻洞察与反思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旨在梳理并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寻求一条自身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创新之路。林毓生教授并非简单地呈现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创造性转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实践的可能性,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保持其根本精神,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认为,任何文化的存续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历史传承,但也必须具备回应时代变迁的能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这一挑战尤为突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如潮水般涌入,深刻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面对前所未有的文化断裂与价值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根基,并在激烈的论辩中探索出路。 林毓生教授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创造性转化”的核心要义。他强调,这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或僵化复古,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富于生命力的变革。创造性转化的目标,在于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精神内核,例如其对人文关怀、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视,以及在道德修养、人格塑造方面的独特智慧,同时又要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诠释、改造和发展,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并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这是一种“化”的过程,是将旧的元素融入新的结构,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但其精神血脉却得以延续。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分析,来具体展现“创造性转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例如,作者可能(此处为推测,书中应有具体论述)会回顾清末维新运动中,知识分子如何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试图在儒家伦理框架内寻找合法性依据;或者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与反思,其中也蕴含着对如何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层关切;再者,对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旨趣、价值取向的考察,也能折射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不同设想。 林毓生教授在书中对“传统”的界定,也具有深刻的见地。他并非将传统视为一个凝固不变的整体,而是认为传统本身就包含着历史的演变和不同层面。因此,进行创造性转化,也意味着要辨析传统中哪些部分是核心价值,哪些是时代局限,哪些是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又需要扬弃。这种辨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在探讨“转化”时,林毓生教授特别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他指出,仅仅模仿或简单挪用西方的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自主发展。真正的创造,在于能够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土壤,汲取外来文明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这需要一种独立的思考能力,一种本土的自觉,以及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的增订之处,则可能(此处为推测)是对原有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或许加入了对更晚近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观察,或者对某些议题进行了更细致的探讨,以回应时代发展的挑战和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增订版往往意味着作者对原有思想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使其论述更加成熟和全面。 本书对于理解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努力,对于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逻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是实现民族独立与文化自信的关键。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将有机会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鼓励我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和勇气,塑造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现代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来看,这个版本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找不到令人分心的印刷错误或引文疏漏,这对于学术书籍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信誉保证。每一次翻阅,都能体会到出版社在编校环节上的精益求精。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对作者智慧的尊重,也保障了读者能够百分之百地专注于内容本身。此外,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和索引部分也做得详尽有力,为我后续进行更深入的拓展阅读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探索者们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航行。这种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结合,让它成为了我书架上绝对不会轻易束之高阁的常备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虽然学术性很强,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和责任感,是任何冰冷的学术辞藻都无法掩盖的。它不像一本纯粹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前辈学者对后辈的恳切期许和灵魂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投入的巨大心血,那种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刻体悟,是无法通过简单阅读文献就能获得的。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所激励,激励我去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文化中那些真正宝贵、值得传承和发展的内核。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新颖,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它成功地避开了以往学者们惯用的窠臼和陈旧的二元对立框架。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够从看似对立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出内在的张力和连续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某些既定概念的理解。这种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迭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充满挑战,但一旦站稳,视野便豁然开朗。尤其是在讨论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较强的话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格外老到和审慎,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轻易下定论,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学理克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封面那种内敛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书中的内容绝非泛泛之谈,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学术结晶。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文字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精细阅读的著作来说,简直是加分项。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提醒我要带着敬畏之心去进入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已经让我对它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在这其中找到那些真正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并且具有长久价值的洞见。封面上的那句“增订版”更是让人好奇,究竟是哪些部分经过了打磨和深化,才能配得上这样的重新出版,想必是对原有论述的精益求精。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可以让人松懈的“水词”。作者的笔力深厚,无论是对宏大历史脉络的梳理,还是对细微文化现象的剖析,都展现出一种令人折服的穿透力。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又不失关怀的叙事口吻,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将复杂的概念用一种清晰且富有条理的方式阐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议题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魅力。读到一些关键性的论点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甚至需要拿起笔在空白处做些批注,因为它提供的思考支点太有价值了。这种不容许读者“走马观花”的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但最终收获的知识密度和认知提升是无可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