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新生活国语教科书
作 者:蒋息岺,沈百英,施颂椒 编著
I S B N :9787552800401
出 版 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3年1月第1次
页 数:29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460克
原 价:29.8元
编辑推荐
《百年老课本系列:新生活国语教科书》注重儿童生活情趣和心理习惯,弥补当下教科书知识的缺憾。
《百年老课本系列:新生活国语教科书》保留原书风貌,繁简对照,适宜阅读*早的国民教育课本,民主平等教育从儿童抓起!
一本教材,滋养一代人。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更有人们对语文学习*本真的一种期待。
目录
*一册
弟弟来
姐姐站
轮唱
同坐唱歌
弟弟跑
鸡猫狗
大欺小真不好
羊搬米
吃饭
同唱歌
你早
正反游戏
吹喇叭
喇叭歌
练习
画羊和马
画菜和花
第二册
*一课 上学
第二课 种菜
第三课 一个虫子
第四课 老虎是怎样的
第五课 想画一幅画
第六课 上操
第八课 鸡猫狗爱吃的东西
第九课 各爱各的
第十课 踢皮球
第十一课 好朋友
第十二课 我的好朋友
第十三课 我家有几人
第十五课 小鸟回家
第十六课 一个笨人
第十八课 三只羊
第二十课 唱山歌
第二十一课 三个谜
第二十二课 练习
第二十三课 母鸡和母鸭
第二十四课 猫追猫
第三册
*一课 我的住家
第二课 不怕没饭吃
第三课 骑马
第四课 真民请客
第五课 山歌会(一)
第六课 山歌会(二)
第七课 山歌会(三)
第八课 山歌会(四)
第十课 故事会(一)
第十一课 故事会(二)
第十二课 故事会(三)
第十四课 摇到外婆家
第十五课 狮子吃牛
第十六课 狼找羊吃
第十七课 写信给外婆
第十八课 邮差送信
第二十课 练习
第四册
*一课 读书好
第二课 风雨里上学
第三课 张良拾鞋
第四课 不识马的儿子
第五课 笨孩子
第六课 笨猫找锣
……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内容介绍
“百年老课本”精选书系,是编辑精选清末民国时期老课本的品种及内容,并在呈现形式上尽量遵循原文、原图的诚意之品,是精选中的精选。重温老课本,再现国语精华,重温经典蒙学。让老课本带领孩子去聆听教育大家的智慧,让老课本带领孩子去回味传统国文的美妙。
如今,儿童依然需要这种来自传统的修身教育,只有完善的道德、高远的追求、开阔的胸怀,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
作者简介
蒋息岑,主编有《儿童教育丛书》(十种),著有《小学校辅导纪要》《小学行政》等。
沈百英(1897-1992),教育家出版家。江苏吴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得名师教诲。曾任江苏一师附小设计教学班主任,并创编文艺教材和音乐教材。后任尚公小学校长。他在教学上有不少革新举措,例如课堂以学科分配,上课时间以学科性质不同而不同。低年级采用设计教学法,中年级用中心联络法,高年级用道尔顿制。他上课很风趣,往往吸引很多人站在教室门口听课。一九二八年,被聘任商务印书馆编审,长期从事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一九五一年,执教华东师大《小学教材教法》课程。一九五六年,离开商务,专任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教学法研究室主任3沈百英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许多创见,在国际上引起反响。
施颂椒,生平事迹不详。
第一次接触这套“百年老课本”系列,纯粹是被它那种厚重、带着时代印记的封面所吸引。拿到手后,细细翻阅,一股浓厚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书页泛黄,字体古朴,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比如放学后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或是家长们在昏黄的油灯下教导孩子读书写字的画面。这些片段让我对过去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那种朴素的快乐、纯粹的求知欲,是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书中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很有意思,比如一些现在已经不太使用的词汇和句式,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它不像现代的教科书那样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其中,产生共鸣。我甚至会想象,当年捧着这本课本的学生,他们会如何理解这些内容,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代入感是现代教科书很难给予的。
评分我原本对这种“老课本”并没有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历史遗物”,但事实证明我的看法过于片面。这套书的趣味性远超我的想象。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动物的寓言,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用词虽然简单,但描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那些插画,虽然线条简单,色彩也不鲜艳,但却非常有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文字的情感和意境。有时候,一张图配上几句文字,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它不像现在一些孩子看的卡通读物那样,有过度的夸张和娱乐化,而是有一种含蓄的美感。读着这些文字,看着这些图画,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孩子们纯真的笑声,看到他们好奇的眼神。它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来和我的孩子交流,虽然他一开始觉得有些奇怪,但慢慢地,他也开始对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产生了兴趣。
评分这套书的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在如今追求效率、注重应试的教育环境中,偶尔回溯到这种“老课本”,会让人产生一种“慢下来”的冲动。我注意到书中有大量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很多都是从生活小事入手,引导孩子分辨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品德。比如,关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篇章,虽然语言朴实,但道理却十分深刻。与现在一些刻意说教式的德育方式不同,它更像是润物细无声,通过故事和情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这种教育方式,虽然看似“落后”,但却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它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标签。我一直在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品质?或许,这些老课本所倡导的,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找回的东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这个词的含义,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入手这套书,是出于一种“猎奇”的心理,想看看几十年前的教材到底是什么样的。但真正读起来,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书中的许多篇章,虽然是面向初中生的,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即便是成年人来读,也同样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求知”的态度的描绘。它不是那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强调主动探索,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书中有很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的内容,这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是非常可贵的。它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精神气质。我甚至从中找到了一些解决现代生活中某些困惑的思路。比如,在面对困难时,书中会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智慧去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任何时代的学习者都应该具备的。这套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的载体,它所倡导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这套“百年老课本”系列,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书中的许多内容,都蕴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比如,书中有一篇关于“播种”的课文,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农作物生长的过程,更是在赞美劳动的价值,讴歌生命的顽强。这种对生命最基本形态的敬畏,在现代社会中似乎越来越少见。我还发现,书中的一些关于自然风物的描写,非常细腻,能够勾勒出四季的变化,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让我反思,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都快忘了大自然本来的样子。这套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它提醒我,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的滋养,更不能遗忘那些最朴素、最本真的情感。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年的孩子们都能从这些课本中汲取到如此多的养分,那么他们的成长轨迹,一定有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