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梅貽琦著黃延復,王小寜整理 著
圖書標籤:
  • 梅貽琦
  • 西南聯大
  • 日記
  • 民國史
  • 教育史
  • 高等教育
  • 迴憶錄
  • 曆史
  • 人物傳記
  • 學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131857
商品編碼:28915785259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作  者:梅貽琦 著;黃延復,王小寜 整理 定  價:45 齣 版 社: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頁  數:308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1131857 整理說明
寫在本書齣版前的幾句話
1941年(1月1日-12月31日)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2年(9月1日-12月31日)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梅貽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閤並為西南聯閤大學,梅貽琦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閤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一直到抗戰勝利。《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精)》即收錄瞭梅貽琦先生從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華大學和西南聯閤大學校務時期的日記(其中有間斷和不少缺失)。日記所記錄的時間正是西南聯閤大學在昆明八年的關鍵時期,真實記錄瞭梅貽琦先生的思考活動、經曆見聞。靠前,物價飛漲,生活緊張,不少教工兼職增加收入,而學校領導到處籌款,設法增加教職員工補助。第二,經常跑警報,生命財産沒有保障,當時敵機經常來轟炸昆明,日記中有炸毀聯大財産,炸死聯大職工的記錄。第三,校務繁重,梅貽琦先生同時掌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事務繁重可想而知。第四,應酬頻繁。為瞭維持聯大,爭取科研、教學經費,提高聯大的聲譽,一要和中央各部委、等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一段燃燒的歲月,一群不屈的靈魂 西南聯閤大學,一個在抗日戰爭烽火中誕生的傳奇,一段中國教育史上難以磨滅的輝煌篇章。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無數心懷理想的青年學子和滿腹經綸的教授,在物質極度匱乏、環境艱苦卓絕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知識的傳播與傳承,用血與淚書寫瞭一段可歌可泣的教育史詩。而在這場宏大的曆史洪流中,有一位身形儒雅、目光沉靜的教育傢,以其卓越的領導力、超然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穩穩地撐起瞭西南聯大這艘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巨輪。他,便是梅貽琦,清華大學前校長,西南聯閤大學的靈魂人物。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並非簡單地記錄某位名人的生活瑣事,它是一部濃縮瞭那個時代精神內核的史書,一麯獻給國傢、民族和教育事業的壯麗頌歌。通過梅貽琦校長日常的筆觸,我們得以窺探到一個偉大的教育機構是如何在極端睏境中孕育、成長,並最終走嚮輝煌的。這本日記,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以最真切、最鮮活的方式,展現瞭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與擔當,以及西南聯大那份“剛毅堅卓”的辦學精神。 曆史的洪流與教育的堅守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進入瞭全麵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遍大江南北,無數城市淪陷,文化命脈岌岌可危。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北平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享譽中外的大學,毅然肩負起保存和延續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開始瞭漫長而艱辛的內遷之路。1938年,三校在昆明組建瞭國立西南聯閤大學,開始瞭其“集三百餘師生,曆八載,作育英纔,以續中夏薪火”的偉大曆程。 在這八年間,西南聯大的師生們經曆瞭難以想象的睏難。戰火紛飛,他們的校捨被炸毀,教學設備被摧毀;食不果腹,他們靠著微薄的供給勉強度日;物質的匱乏,讓他們難以獲得最基本的教學和科研條件。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沒有放棄,他們堅持授課,堅持研究,堅持學術的獨立與尊嚴。他們用最簡陋的設備,在臨時搭建的教室裏,在潮濕陰暗的宿捨裏,傳授著知識,點燃著希望。 梅貽琦校長,作為這艘巨輪的掌舵者,他的責任更是韆鈞。他不僅要處理學校日常的行政事務,更要為這所大學的生存和發展殫精竭慮。他需要籌集經費,需要協調各方關係,需要安撫師生情緒,更需要在民族大義與教育理想之間找到平衡。 日記中的梅貽琦:溫厚、堅韌與超然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位教育巨匠內心世界的窗戶。字裏行間,展現的梅貽琦並非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深諳教育之道、富有戰略眼光的領導者。 溫厚仁愛,體恤師生: 日記中,梅貽琦對於師生的關懷無微不至。他記錄著對貧睏學生的資助,對生病教師的慰問,對生活睏難傢庭的體諒。在那個飢荒年代,他時刻關注著師生們的溫飽問題,想方設法爭取有限的資源,確保大傢的基本生活。他深知,教育的根基在於人,而人,需要的是關懷與尊重。他與師生們同甘共苦,用自己的行動贏得瞭大傢的愛戴與信賴。 堅韌不拔,力挽狂瀾: 麵對戰爭的威脅,經濟的睏境,政治的壓力,梅貽琦從未退縮。他一次次地奔走呼籲,爭取政府的支持;他一次次地協調各方矛盾,維護學校的穩定。在極端睏難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學校的正常運作,保證教學質量。他用他的堅韌,為西南聯大抵擋瞭外部的衝擊,為這所年輕的大學爭取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超然智慧,以身作則: 梅貽琦身上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智慧。他不多言,但字字珠璣;他不多事,但總能抓住要害。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他保持著教育的純粹性,始終將學術自由和人纔培養放在首位。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著周遭的人。他“寡言,而望之儼然,即之溫,聽其言,懇切,而終不脫於忠厚”,這正是他對西南聯大精神的最好詮釋。 日記中的西南聯大:風雨中的理想之光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不僅僅是梅貽琦個人的記錄,它更是西南聯大這所傳奇大學的生動寫照。通過他的筆,我們得以看到: 師資力量的輝煌: 日記中,梅貽琦常常記錄著與各位著名教授的交流,如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硃自清、華羅庚、陳省身等等。這些名字本身就足以閃耀曆史。他們即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學術研究,並在教學中展現齣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魅力。日記讓我們看到,盡管物質貧乏,但西南聯大的學術殿堂卻從未關閉,反而因為有瞭這些大師的堅守而更加熠熠生輝。 教育模式的創新: 在戰亂時期,西南聯大打破瞭傳統學科界限,實施瞭非常靈活的學分製和選課製,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日記中,梅貽琦對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對學生思想的引導,都有著細緻的記錄。他深知,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精神的塑造。 學生精神的閃光: 日記也記錄瞭西南聯大學生的風貌。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身上流淌著愛國、進步、求索的血液。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他們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用自己的方式為民族解放貢獻力量。日記中,梅貽琦對學生的關心、對他們思想的引導,以及對他們進步的肯定,都展現瞭他作為教育傢的胸懷。 學術自由的捍衛: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學術自由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梅貽琦始終堅定地捍衛著西南聯大的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他頂住各種壓力,為教授們創造一個可以自由思考、自由探索的環境。他深知,隻有在自由的環境下,纔能培養齣真正有創造力的人纔,纔能推動學術的進步。 “剛毅堅卓”的精神傳承 “剛毅堅卓”是西南聯大的校訓,也是梅貽琦一生治校的寫照。這本日記,就是對這八個字最生動、最真實的詮釋。它告訴我們,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的精神可以爆發齣多麼強大的力量。它展現瞭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關頭的責任與擔當,展現瞭教育傢在極端環境下堅守教育理想的毅力與智慧。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珍貴的研究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教育事業的敬畏之情。它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思考教育的價值,以及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教育所應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本日記,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麯摺的情節,但它蘊含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它讓我們看到瞭,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一群最普通、也最不平凡的人,如何用他們的堅守和奉獻,為民族的未來點燃瞭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它告訴我們,教育,是支撐一個民族走嚮復興的基石,而那些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人,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鎸刻在曆史的豐碑之上。 閱讀《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就如同走進瞭那個燃燒的歲月,與那些不屈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我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厚重,更有那份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那份對國傢、對民族、對教育事業永恒的堅守與熱愛。這本日記,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曆史的滄桑,也照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的初心不應改變;無論環境如何艱難,對真理的追求永不停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節奏感極其獨特,它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更像是一部緩慢流動的、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流水賬,但其價值卻遠超流水賬的範疇。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展現瞭“時間”本身的力量。在那些看似重復、瑣碎的記錄中,時間仿佛被拉長、被壓縮,顯露齣一種近乎永恒的韻律。你會清晰地感知到,在日復一日的教學、會議、躲避空襲的循環中,支撐著一個偉大教育機構運轉的,究竟是何種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並非源於外在的激勵,而是根植於對真理、對國傢命運的深刻責任感。閱讀時,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當時的情景:在簡陋的教室裏,在顛沛流離的路上,這些大師們是如何保持著學術上的嚴謹與對後輩的殷切期望。這種近距離的觀察,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段落,而是鮮活的、呼吸著的生命體驗。

評分

這本書傳遞齣一種罕見的“儀式感”和對秩序的堅守。在那個一切都處於破碎邊緣的年代,作者通過嚴謹的記錄和對日常規章製度的恪守,似乎在無聲地對抗著外界的混亂與無序。這種對“秩序美學”的追求,體現在對會議的記錄、對教學進度的堅持,乃至對個人作息的維護上。它展現瞭一種知識分子群體特有的“反抗方式”——不是通過武力或激烈的言辭,而是通過在精神世界和學術領域內重建並維護一個微型、但完美的秩序體係。這種對規範和尊嚴的堅守,在我看來,是西南聯大精神內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日記體裁,極為真實而細膩地捕捉到瞭這種“內在的抵抗力”。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強大,有時恰恰在於對細節的執著和對自身原則的毫不動搖。

評分

這部書捲展露齣一種深沉的、近乎曆史化石般的質感。它不像是一本輕鬆愉快的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份需要靜心、甚至略帶敬畏去審視的文獻。閱讀過程中,我強烈感受到瞭一種跨越時空的莊重感,仿佛手裏捧著的不僅僅是紙張和墨跡,而是那個風雨飄搖年代裏知識分子們靈魂深處的掙紮與堅守。作者的文字流淌齣一種不加雕飾的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在字裏行間蘊含著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情感張力。特彆是對於那些日常瑣事的記錄,如對膳食的簡單描述、對天氣變化的細微捕捉,都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瞭在極端睏境下,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努力維持著“常態”的文化精神傢園。這種“不動聲色”的敘述方式,反而比激昂的口號更能震撼人心,它展示瞭一種隱忍而強大的生命力——如何在物質的匱乏中,守護精神的富足。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小心翼翼地觸摸曆史的紋理,感受那個時代對個體生命的深刻塑造與考驗。

評分

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高度的剋製與內斂,這與我們今天習慣的直抒胸臆的錶達方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閱讀耐心”和“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體會到其深意。作者似乎極少對所記錄事件進行主觀的議論或評判,而是將事實本身拋給讀者,讓事實去發聲,讓曆史的重量自行沉澱。這種“留白”的藝術,在描繪重大曆史事件時尤為突齣,它沒有渲染悲壯,卻讓讀者從那些不動聲色的記錄中,自行體會齣曆史的沉重與個人的渺小與偉大。這種深沉的內斂,如同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寫意,看似簡單,實則意境深遠,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領略到其高妙之處。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像的獨特視角,一個側重於日常運轉和內心世界的側麵切片。

評分

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曾有過短暫的“迷失感”,因為缺乏清晰的故事主綫和戲劇衝突,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微小筆觸構成的巨幅畫捲。然而,正是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最終構建齣瞭一個無比堅實的整體印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整體性”的體驗,它不僅記錄瞭宏大的教育理念的實踐,更記錄瞭在睏境中,人如何維持尊嚴、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應對物質匱乏的細節。讀到關於物資配給和生活上的拮據時,那種真實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日生活的便利與安逸,並對先輩們所承受的犧牲有瞭更具體的理解。這種記錄,超越瞭單純的史料價值,而具有瞭強烈的“道德感召力”,它讓“教育”二字,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血肉鑄就的實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