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贻琦著黄延复,王小宁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梅贻琦
  • 西南联大
  • 日记
  • 民国史
  • 教育史
  • 高等教育
  • 回忆录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131857
商品编码:28915785259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梅贻琦 著;黄延复,王小宁 整理 定  价:45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308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1131857 整理说明
写在本书出版前的几句话
1941年(1月1日-12月31日)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2年(9月1日-12月31日)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精)》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靠前,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而知。第四,应酬频繁。为了维持联大,争取科研、教学经费,提高联大的声誉,一要和中央各部委、等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一段燃烧的岁月,一群不屈的灵魂 西南联合大学,一个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传奇,一段中国教育史上难以磨灭的辉煌篇章。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心怀理想的青年学子和满腹经纶的教授,在物质极度匮乏、环境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知识的传播与传承,用血与泪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教育史诗。而在这场宏大的历史洪流中,有一位身形儒雅、目光沉静的教育家,以其卓越的领导力、超然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稳稳地撑起了西南联大这艘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巨轮。他,便是梅贻琦,清华大学前校长,西南联合大学的灵魂人物。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并非简单地记录某位名人的生活琐事,它是一部浓缩了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史书,一曲献给国家、民族和教育事业的壮丽颂歌。通过梅贻琦校长日常的笔触,我们得以窥探到一个伟大的教育机构是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孕育、成长,并最终走向辉煌的。这本日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以最真切、最鲜活的方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以及西南联大那份“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 历史的洪流与教育的坚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大江南北,无数城市沦陷,文化命脉岌岌可危。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享誉中外的大学,毅然肩负起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内迁之路。1938年,三校在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了其“集三百余师生,历八载,作育英才,以续中夏薪火”的伟大历程。 在这八年间,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火纷飞,他们的校舍被炸毁,教学设备被摧毁;食不果腹,他们靠着微薄的供给勉强度日;物质的匮乏,让他们难以获得最基本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没有放弃,他们坚持授课,坚持研究,坚持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他们用最简陋的设备,在临时搭建的教室里,在潮湿阴暗的宿舍里,传授着知识,点燃着希望。 梅贻琦校长,作为这艘巨轮的掌舵者,他的责任更是千钧。他不仅要处理学校日常的行政事务,更要为这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殚精竭虑。他需要筹集经费,需要协调各方关系,需要安抚师生情绪,更需要在民族大义与教育理想之间找到平衡。 日记中的梅贻琦:温厚、坚韧与超然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位教育巨匠内心世界的窗户。字里行间,展现的梅贻琦并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深谙教育之道、富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温厚仁爱,体恤师生: 日记中,梅贻琦对于师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他记录着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对生病教师的慰问,对生活困难家庭的体谅。在那个饥荒年代,他时刻关注着师生们的温饱问题,想方设法争取有限的资源,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他深知,教育的根基在于人,而人,需要的是关怀与尊重。他与师生们同甘共苦,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爱戴与信赖。 坚韧不拔,力挽狂澜: 面对战争的威胁,经济的困境,政治的压力,梅贻琦从未退缩。他一次次地奔走呼吁,争取政府的支持;他一次次地协调各方矛盾,维护学校的稳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学校的正常运作,保证教学质量。他用他的坚韧,为西南联大抵挡了外部的冲击,为这所年轻的大学争取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超然智慧,以身作则: 梅贻琦身上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他不多言,但字字珠玑;他不多事,但总能抓住要害。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保持着教育的纯粹性,始终将学术自由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着周遭的人。他“寡言,而望之俨然,即之温,听其言,恳切,而终不脱于忠厚”,这正是他对西南联大精神的最好诠释。 日记中的西南联大:风雨中的理想之光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不仅仅是梅贻琦个人的记录,它更是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生动写照。通过他的笔,我们得以看到: 师资力量的辉煌: 日记中,梅贻琦常常记录着与各位著名教授的交流,如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陈省身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足以闪耀历史。他们即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并在教学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魅力。日记让我们看到,尽管物质贫乏,但西南联大的学术殿堂却从未关闭,反而因为有了这些大师的坚守而更加熠熠生辉。 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战乱时期,西南联大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实施了非常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日记中,梅贻琦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都有着细致的记录。他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塑造。 学生精神的闪光: 日记也记录了西南联大学生的风貌。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身上流淌着爱国、进步、求索的血液。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日记中,梅贻琦对学生的关心、对他们思想的引导,以及对他们进步的肯定,都展现了他作为教育家的胸怀。 学术自由的捍卫: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术自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梅贻琦始终坚定地捍卫着西南联大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他顶住各种压力,为教授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他深知,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推动学术的进步。 “刚毅坚卓”的精神传承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梅贻琦一生治校的写照。这本日记,就是对这八个字最生动、最真实的诠释。它告诉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精神可以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关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教育家在极端环境下坚守教育理想的毅力与智慧。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情。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价值,以及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教育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本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它蕴含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群最普通、也最不平凡的人,如何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为民族的未来点燃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它告诉我们,教育,是支撑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石,而那些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阅读《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就如同走进了那个燃烧的岁月,与那些不屈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那份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永恒的坚守与热爱。这本日记,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沧桑,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初心不应改变;无论环境如何艰难,对真理的追求永不停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极其独特,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缓慢流动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流水账,但其价值却远超流水账的范畴。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展现了“时间”本身的力量。在那些看似重复、琐碎的记录中,时间仿佛被拉长、被压缩,显露出一种近乎永恒的韵律。你会清晰地感知到,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会议、躲避空袭的循环中,支撑着一个伟大教育机构运转的,究竟是何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并非源于外在的激励,而是根植于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责任感。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在简陋的教室里,在颠沛流离的路上,这些大师们是如何保持着学术上的严谨与对后辈的殷切期望。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段落,而是鲜活的、呼吸着的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传递出一种罕见的“仪式感”和对秩序的坚守。在那个一切都处于破碎边缘的年代,作者通过严谨的记录和对日常规章制度的恪守,似乎在无声地对抗着外界的混乱与无序。这种对“秩序美学”的追求,体现在对会议的记录、对教学进度的坚持,乃至对个人作息的维护上。它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群体特有的“反抗方式”——不是通过武力或激烈的言辞,而是通过在精神世界和学术领域内重建并维护一个微型、但完美的秩序体系。这种对规范和尊严的坚守,在我看来,是西南联大精神内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日记体裁,极为真实而细腻地捕捉到了这种“内在的抵抗力”。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有时恰恰在于对细节的执着和对自身原则的毫不动摇。

评分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克制与内敛,这与我们今天习惯的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耐心”和“背景知识”才能完全体会到其深意。作者似乎极少对所记录事件进行主观的议论或评判,而是将事实本身抛给读者,让事实去发声,让历史的重量自行沉淀。这种“留白”的艺术,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时尤为突出,它没有渲染悲壮,却让读者从那些不动声色的记录中,自行体会出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渺小与伟大。这种深沉的内敛,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写意,看似简单,实则意境深远,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其高妙之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像的独特视角,一个侧重于日常运转和内心世界的侧面切片。

评分

这部书卷展露出一种深沉的、近乎历史化石般的质感。它不像是一本轻松愉快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份需要静心、甚至略带敬畏去审视的文献。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庄重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纸张和墨迹,而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知识分子们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坚守。作者的文字流淌出一种不加雕饰的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情感张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日常琐事的记录,如对膳食的简单描述、对天气变化的细微捕捉,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在极端困境下,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努力维持着“常态”的文化精神家园。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反而比激昂的口号更能震撼人心,它展示了一种隐忍而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在物质的匮乏中,守护精神的富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小心翼翼地触摸历史的纹理,感受那个时代对个体生命的深刻塑造与考验。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曾有过短暂的“迷失感”,因为缺乏清晰的故事主线和戏剧冲突,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微小笔触构成的巨幅画卷。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最终构建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整体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体验,它不仅记录了宏大的教育理念的实践,更记录了在困境中,人如何维持尊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对物质匮乏的细节。读到关于物资配给和生活上的拮据时,那种真实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日生活的便利与安逸,并对先辈们所承受的牺牲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这种记录,超越了单纯的史料价值,而具有了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它让“教育”二字,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血肉铸就的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