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每年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书以数据与图表方式呈现中国2017年及以前本科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为解读中国本科生就业情况和高校改革提供依据。
本书主要采用“麦可思中国高等院校教育供需系统”对本科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该系统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就业导向”评价系统,通过跟踪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质量与读研学术准备情况及相关分析,把分析结果反馈给高等教育机构,以帮助相关机构按社会需求改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招生工作及求职服务,实现以社会需求和培养结果评价为重要依据的高校管理过程控制。为此,该系统要求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发现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2、了解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升学及就业状况;3、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变迁、晋升薪资增长以及对现状满意程度;4、了解大学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程度;5、了解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及学生学习参与情况;6、了解大学毕业生能力、知识以及素养提升情况。基于上述目的,本书确定了调查规模和覆盖面,并明确了调查对象为毕业半年后(2017届)、三年后(2014届)和毕业十年后(2006届、2007届)各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但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院校毕业生。这种调查方法中有助于将高校培养过程与就业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从就业结果反观培养过程,以利于挖掘过程问题,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顺利推进高校改革进程。
本书利用系统分析工具和系统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和图表对中国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从中促进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满足情况,发现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改工作的进行,对于持续改进高校教育提供有依据的参考。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
Ⅰ总报告
��1技术报告 / 001
一数据背景介绍 / 001
二研究概况 / 004
��2主要结论 / 014
Ⅱ分报告一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3第一章就业结果 / 043
一毕业去向 / 043
二就业数量 / 050
三就业质量 / 068
��4第二章自主创业 / 102
一自主创业比例 / 102
二自主创业分布 / 103
三自主创业月收入 / 108
四自主创业动机 / 108
五自主创业资金来源 / 109
六自主创业风险 / 111
七创新能力 / 111
八创业教育 / 112
��5第三章国内读研 / 115
一读研的比例 / 115
二读研的动机 / 119
��6第四章未就业分析 / 121
一失业率 / 121
二未就业人群分布 / 122
三未就业人群打算 / 123
Ⅲ分报告二职业发展报告
��7第一章职位晋升 / 125
一职位晋升比例 / 125
二职位晋升次数 / 130
三职位晋升的类型 / 135
四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活动与因素 / 137
��8第二章薪资增长 / 139
一总体月收入与涨幅 / 139
二主要专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2
三主要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4
四主要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6
五各用人单位类型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7
六各经济区域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7
��9第三章职业变迁 / 150
一去向分布 / 150
二职业转换 / 151
三行业转换 / 153
四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 158
五雇主数 / 160
��10第四章就业满意度 / 163
一总体就业满意度 / 163
二主要专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4
三主要职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5
四主要行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5
五各用人单位类型的就业满意度 / 167
Ⅳ分报告三培养质量报告
��11第一章总体满意度 / 169
一对母校总体满意度 / 169
二对母校的推荐度 / 175
��12第二章教学满意度 / 177
一教学满意度 / 177
二教学需改进的方面 / 177
三核心课程评价 / 179
四师生交流频度 / 181
��13第三章教与学的行为分析 / 183
一到课率 / 183
二课堂互动 / 186
三学习行为预警 / 188��
14第四章能力、知识及素养提升 / 190
一基本工作能力评价 / 190
二核心知识评价 / 194
三社团活动评价 / 199
四在校素养提升 / 202
五职业能力评价 / 204
六职业素养评价 / 205
Ⅴ专题分析
��15专题一工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与在校培养因果分析 / 211
��16专题二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在校培养因果分析 / 222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流畅并存,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这一点着实不易。在处理复杂统计模型和回归分析时,作者们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进行堆砌,而是尽可能地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解释,即便对统计学知识储备不深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推导逻辑。更难得的是,报告在呈现数据时,非常注重可视化效果的直观性。那些精心制作的图表和信息图,仿佛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了最复杂的数据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这种对表达方式的精益求精,体现了研究团队对“有效沟通”的极致追求。它不只是写给同行看的,更希望能够触达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乃至普通家庭,让专业的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社会共识和行动的基石,这种开放的沟通姿态非常值得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让人感觉这绝对是一份严谨可靠的研究成果。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清晰度和纸张的质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我们仔细研读数据的报告来说至关重要。它不像一些商业报告那样追求浮夸的视觉效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容的易读性和专业性上,这体现了麦可思研究院一贯的专业水准。初次翻阅时,我甚至花了好几分钟欣赏它的排版布局,信息的层级划分非常清晰,图表和文字的穿插也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数据分析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认真对待其中的每一份数据和分析结论。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治学的气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提供高质量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就业市场预测工具”,而不是仅仅对过去一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回顾。通过对近年来趋势的纵向对比分析,报告中隐含着对未来几年就业形势发展的微妙信号捕捉。我从中读出了一种“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它提醒我们,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正在拉长,专业技能的迭代速度正在加快,我们不能再用旧的思维框架来指导新的人才培养和职业选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被置于一个高倍望远镜下,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就业地貌的起伏和隐形障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哪个专业好就业”,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动态的、能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个人能力框架。这种赋能读者的能力,才是衡量一份优秀研究报告的最高标准,它给予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认知升级和策略指导。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报告中那种强烈的社会关怀和问题导向精神所打动。它没有回避当前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错位问题,反而直面这些痛点,试图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数据支撑的解决方案。报告中对不同群体就业状况的细致描摹,比如地域差异、院校类型差异带来的就业结果对比,都反映出作者群对社会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深切关注。读到某些关于起薪和职业期待落差的描述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正是通过这本书,替千千万在象牙塔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年轻人发出了心声。这种由数据支撑起来的社会责任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单纯的学术报告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具有建设性的社会行动指南。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引导青年人树立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就业观,这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应对态度,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绝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本科生就业市场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和结构性变化。我尤其欣赏报告中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它似乎总能预见到读者心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并提前用翔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予以解答。在阅读关于专业选择与就业前景关联性的章节时,我被其中呈现出的复杂关系网所震撼,它清晰地揭示了热门专业光环下的现实挑战,以及看似冷门的领域蕴含的巨大潜力。这种洞察力,不是一般市场调研可以轻易获得的,它背后必然是扎实的长期跟踪和海量一手数据的支撑。这种全景式的视角,使得我们能从宏观的政策环境、中观的行业发展,一直细致到微观的个体决策层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就业生态认知图谱。对于任何一个关注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规划,乃至是对自身职业路径感到迷茫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坐标系,帮助我们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从更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好工作”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