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评价李敖“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内容简介本书涵盖了对胡适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文化观念、民主思想以及自由主义等的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胡适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并开启了胡适研究的新方向,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胡适及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推动胡适研究具有一定价值。本书包含:书内含《胡适评传》+《胡适研究》
作者简介李敖:1935年生于哈尔滨,1949年到台湾。李氏文笔自成一家,自誉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翘楚。发表著述上百余种,被西方传媒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生平以嬉笑怒骂为己任,而且确有深厚的学问护身。自称文章天下第一,狂妄至极,刻薄至极。他曾说有的人可爱到可恶,有的人可恶到可爱,他自己恐怕两者皆是。 李敖是个奇才,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特具影响力的文字之一,他本人也成了当代中国*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目 录胡适研究
前记
播种者胡适
为《播种者胡适》翻旧账
三人连环传
胡适先生走进了地狱
胡适对苏俄看法的四阶段
关于《胡适文存》
评介《丁文江的传记》
胡适评传
关于《胡适评传》
楔子
可怜的县太爷(1841—1895)
可怜的小寡妇(1873—1918)
半个台湾人(1891—1895)
——胡适也是“阿海”吗?
被拧肉的时代(1895—1904)
“努力做徽骆驼”(1904)
“侬跟我来”(1904—1906)
《竞业旬报》(1906—1908)
少年诗人(1907—1909)
“无忘城下盟”(1908—1909)
从逛窑子到上北京(1909—1910)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有品味,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文字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选集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编辑者的用心良苦,比如对一些关键历史照片的选用和清晰度,都让人感到惊喜。作为一本“自选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主题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这种从外在美学到内在质感的全面提升,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书籍。我特别喜欢它侧边书脊上的字体选择,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的锐利,恰到好处地概括了书中人物那种跨越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和心神,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每一页都密布着作者精心设计的思想陷阱和知识点,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懈怠便可能遗漏关键的转折或论证的精妙之处。但正因如此,读完之后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那感觉就像是攀登了一座陡峭的高峰,虽然过程艰辛,但站立在顶端时,所见的广阔天地,一切的努力都变得值得。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思想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个人见解的锋芒,做到了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大众传播的引人入胜之处。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读,想必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展现出一种惊人的驾驭能力。有时候,它像一位犀利的评论家,用短促、精准、如同手术刀般的句子,直截了当地切开问题的表皮,毫不拖泥带水。而在另一些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部分,文字又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体察。这种时而冷峻如冰,时而温润如玉的语感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新鲜感,绝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他人言论时的那种“嫁接”技巧,他能将不同的思想火花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推动着读者的思考不断向前。这种文字功力,绝非一日之寒,它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在文字战场上磨砺出的锋芒与韧性。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立刻察觉到了一种精心构建的叙事逻辑,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似乎在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进行螺旋式的深入探讨。作者的笔触非常老辣,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段落里,抛出一个直击核心的诘问,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他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由意志”和“时代局限性”的论述,那种辩证的、不留情面的剖析,看得人后背发凉,深感其洞察力的穿透力。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能跳出当时语境的窠臼,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来审视一切,这种坦诚的、近乎于“剥皮抽骨”的分析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读完其中关于某一特定论战的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平面化符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矛盾和张力。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独特“视角”。它不是那种温和的、试图调和所有矛盾的“学院派”写作,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和立场鲜明的“行动派”记录。作者似乎在用他全部的生命力和对真理的执着,去构建和捍卫他心中的思想版图。这种“孤注一掷”的写作姿态,本身就极具感染力,它迫使读者也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去接纳或反驳书中的观点。书中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论断,常常让我感到既震撼又需要反复权衡。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激烈交锋,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它激发了我去查阅更多原始资料,去验证和深化自己的理解,这种反向驱动力,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