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史纲(上下)
定价:99.00元
作者:柏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0200867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62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内容提要
本套书是柏杨史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作者以百年作为叙述单元,先把中国史分成非信史与信史,前者从神话、传说到半信史时代,后者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一直到晚清;二是就影响力来说,《中国人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书籍;三是《中国人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立场,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先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目录
读柏杨著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
序
第1章 历史舞台
一 空中`马上
二 河流`湖泊
三 山
四 沙漠`万里长城
五 城市
六 地理区域
七 演员
第2章 神话时代
一 开天辟地
二 五氏
东西方世界
第3章 传说时代
一 黄帝王朝”
二 姬轩辕
三 伊祁放勋与姚重华
东西方世界
第4章 半信史时代
一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
二 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三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四 公元前十九世纪
五 公元前十八世纪
六 商王朝社会形态
七 公元前十七世纪
八 公元前十三世纪
九 公元前十二世纪
一○ 周王朝封建制度
一一 瓶颈危机
一二 公元前十一世纪
一三 公元前十世纪
第5章 信史时代
公元前九世纪
东西方世界
第6章 公元前第八世纪
一 周的东迁
二 春秋时代
三 周郑交战
四 楚王国
五 卫国新台丑闻
东西方世界
第7章 公元前第七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上)
二 五霸
三 齐国霸权的兴衰
四 晋国长期霸权
五 秦国短期霸权
六 楚王国问鼎事件
东西方世界
第8章 公元前第六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中)
二 楚王国霸权的隐忧
三 鄢陵之役
四 国际和平会议
五 伍子胥鞭尸事件
六 鲁国的“三桓”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9章 公元前第五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下)
二 中国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
三 儒家
四 道家,`墨家`法家
五 诸子百家
六 战国时代
七 晋国的分裂
东西方世界
第10章 公元前第四世纪
一 封国的消失与蜕变
二 吴起与楚王国
三 历史上大的魔术——秦国变法
四 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
五 齐宋两国的侵略战争
六 三位巨子
东西方世界
第11章 公元前第三世纪
一 东方各国互相缠斗
二 崭新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
三 吕不韦`韩非
四 六国覆灭
五 辉煌的八十年代
六 赢政大帝
七 焚书坑儒
八 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 西楚王国昙花一现
一○ 西汉王朝大统
东西方世界
第12章 公元前第二世纪
一 匈奴汗国崛起沙漠
二 道家思想的实践——黄老政治
三 七国之乱
四 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五 对匈奴汗国的反击
六 张骞通西域
七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八 汉赋
东西方世界
第13章 公元前世纪
一 汉匈两国的和与战
二 司马迁`路温舒
三 中国疆土的继续扩张
四 匈奴汗国的分裂
五 外戚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14章 世纪
一 新王朝与新社会政策
二 二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三 东汉王朝建立
四 匈奴汗国的再分裂
五 班超再通西域
六 羌战
东西方世界
第15章 第二世纪
一 西域的丧失`
二 羌战的扩大与惨烈
三 外戚政治的重演
四 士大夫及门第的形成
五 宦官制度
六 中国次宦官时代
七 佛教`道教`黄巾
八 三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东西方世界
第16章 第三世纪
一 赤壁战役
二 三国时代
三 政制`九品`清谈
四 晋王朝暂时的统
五 八王之乱(上)
东西方世界
第17章 第四世纪
一 八王之乱(下)
二 大分裂时始
三 三国并立
四 五国并立
五 晋帝国局促一隅
六 北中国的大混战
七 前秦帝国的茁壮
八 淝水战役——历史的命运
九 八国并立
一○ 九国并立
东西方世界
第18章 第五世纪
一 十一国并立
二 短命王国相继灭亡
三 五胡乱华十九国结束
四 南北朝
五 南宋帝国的暴君
六 南齐帝国的暴君
七 北魏帝国迁都与华夏化
八 奇异的寄生集团
九 佛、道二教的发展
东西方世界
第19章 第六世纪
一 南梁帝国的北伐
二 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 北魏帝国的分裂
四 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
五 北齐、北周倏兴倏灭
六 大分裂时代终结
七 突厥汗国崛起沙漠
东西方世界
第20章 第七世纪
一 仁寿宫弑父凶案
二 杨广的大头症
三 十八年改朝换代混战
四 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
五 唐的结构
六 教育与科举
七 佛教净化与三教合
八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九 西域征服与西南地区挫败
一○ 东方战争与和平
一一 武望(武则天)——中国的女皇帝
一二 酷吏与
东西方世界
第21章 第八世纪
一 一连串宫廷
二 两洋海上交通
三 商业都市兴起
四 唐王朝社会结构
五 文学发展
六 唐诗
七 五十年代对外挫折
八 安史兵变
九 藩镇割据
一○ 西域的再丧失
一一 和亲政策与回纥汗国
东西方世界
第22章 第九世纪
一 藩镇割据的恶化
二 中国第二次宦官时代
三 朋党——两个政客集团的斗争
四 东南地区的兵变
五 大一次农民
六 残余烛火上的内斗
东西方世界
第23章 第十世纪
一 小分裂时代一五代十一国
二 辽帝国统一塞北
三 短命政权间的殊死战
四 宋帝国统一中国本部
五 交州的脱离与独立^
六 宋辽对抗
东西方世界
第24章 第十一世纪
一 宋辽和解
二 宋帝国立国精神——苟且偷安
三 士大夫的乐园
四 教育文化
五 宋词
六 定难战区建立西夏帝国
七 王安石
八 新旧两党的斗争
九 旧党的分裂
一○ 儒家学派的主流——理学诞生
东西方世界
第25章 第十二世纪
一 赵佶轻佻
二 金帝国掀起的风暴
三 惨不忍睹的胜利
四 开封的陷落
五 宋南迁
六 岳飞之死
七 又一个大头症——完颜亮
八 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
九 道学与圣人系统
东西方世界
第26章 第十三世纪
一 韩促胄北伐与失败
二 蒙古帝国崛起瀚海
三 辽`花`西夏`相继覆亡
四 金帝国末路
五 福华篇时代
六 宋帝国末路
七 元的建立
八 蒙古后五次征伐
九 中国的都市
一○ 元曲
东西方世界
第27章 第十四世纪
一 蒙古对中国本部的统治
二 汉人激烈反抗
三 明王朝兴起
四 朱元璋的大屠杀
五 人权的
六 制度的建立
七 大黑暗时代
八 靖难之役
东西方世界
第28章 第十五世纪
一 朱棣的大屠杀
二 中国位海上英雄——郑和
三 交趾省的设立与脱离
四 北方边息
五 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
六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七 断头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29章 第十六世纪
一 朱厚照与刘瑾
二 “大礼议”事件
三 断头政治的恶
四 全国沸腾的民众抗暴
五 倭寇
六 北方外患及和解
七 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
八 次保卫朝鲜
九 阳明学派
一○ 三部小说_
东西方世界
第30章 第十七世纪
一 断头政治的
二 矿监`税监
三 后金汗国崛起东北
四 清帝国以战迫和
五 朱由校与魏忠贤
六 天崩地裂的农民大
七 朱由检的下场0
八 清军入关
九 汉民族的反抗与三藩战役
一○ 中国第三个黄金时代
一一 东南疆土的扩张——台湾
一二 东北疆土的扩张——《尼布楚条约》
一三 塞北疆土的扩张——内蒙古
一四 漠北疆土的扩张——外蒙古
东西方世界
第31章 第十八世纪
一 与西藏
二 西南疆土的扩张——西藏
三 中西部疆土的扩张——青海
四 准噶尔的覆亡与种族屠灭
五 西北疆土的扩张——新疆○
六 清的民族政策
七 朝鲜`琉球`安南
八 缅甸`尼泊尔`暹罗
九 藩属外的进贡国
一○ 华侨
一一
一二 大黑暗的反扑
一三 官逼民反(上)
一四 的一部小说——《红楼梦》
东西方世界
第32章 第十九世纪
一 官逼民反(下)
二 中国与西洋的畸形关系:
三 英国势力的东进
四 战争
五 巨变
六 太平天国
七 捻军`回部抗暴
八 英法联军
九 俄国攫取九十八万方公里疆土
一○ 新疆的脱离与收复
一一 俄国再攫取六十三万方公里疆土
一二 中法越南战争
一三 自强运动
一四 第二次保卫朝鲜
一五 中日甲午战争
一六 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七 百日维新`戊戌
一八 义和团
一九 八国联军
东西方世界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文摘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序言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坦白说,在阅读《中国人史纲》之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关键节点感觉模糊不清,尤其是关于宋朝那个时期,总觉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解读宋朝历史时,展现了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宋朝视为一个军事上积弱却文化上强盛的时代,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书中对于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的活跃、科技的进步,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都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宋朝市民生活场景的细节所吸引,那些市井的喧嚣、小说的兴盛、绘画的精致,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宋朝在军事上的弱点和政治上的困境,但他将这些问题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别君主或官员的失误。他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宋朝的内外政策,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宋朝,也让我对中华文明在经历一系列挑战后,依然能够展现出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当我捧起《中国人史纲》,心中曾有过一丝疑虑:如此宏大的历史主题,能否在文字间找到真正的灵魂?然而,随着书页的翻动,这份疑虑早已被深深的吸引所取代。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性、思想和文化根源。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变迁的描摹。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的儒道佛融合,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思想的碰撞、演进和升华,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概念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思想时,总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而发出赞叹,也会因为某个文化现象的出现而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独特内涵。
评分读完《中国人史纲》,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感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作者如何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他没有将历史看作是僵化的过去,而是强调了历史的变迁、演进和新生。尤其是在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他没有简单地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历史的“断裂”,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浪潮和中国自身内部矛盾演变的双重背景下进行分析。他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结构的动摇,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机中的探索和觉醒,都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书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充满了辩证的色彩,作者既肯定了它推翻帝制、开创共和的伟大功绩,也指出了其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局限性。他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曲折斗争,也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自我革新的强大力量。
评分最近,我终于抽空翻完了那套厚重的《中国人史纲》。老实说,拿到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这么宏大的主题,这么庞杂的历史,作者能否驾驭得了?读完之后,只能说,这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开始,作者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航海家,带着我们穿越漫漫历史长河。他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的命运、社会思潮的演变、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都巧妙地编织进一张生动的画卷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文明形成阶段的细致描摹所吸引,那些关于部落的融合、农耕的起源、早期宗教的萌芽,被讲得有血有肉,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先民们在洪荒大地上辛勤耕耘、艰难求索的身影。而且,作者在叙述中,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精彩的细节,比如对某个重要事件的背景考证,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剖析,甚至是某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的微妙之处,这些都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犀利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为某个历史悲剧的发生而扼腕叹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跌宕起伏却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它不只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中国人史纲》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在我看来,作者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对历史的“再创造”。他没有简单地复述史料,而是通过精妙的构思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作者的描绘别具一格。他详细介绍了诸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是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他对古代城市的规划、建筑的风格、服饰的演变,以及饮食的文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气息。书中还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精彩的梳理,无论是唐诗宋词的辉煌,还是元曲明戏的别开生面,亦或是绘画、书法、陶瓷等各个领域的精湛技艺,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他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所达到的高度,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颂歌。
评分《中国人史纲》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在宏大叙事和细节呈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完第一卷,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对中华文明早期奠基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将早期历史视为一个模糊的传说时代,而是通过考据和分析,勾勒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早期社会图景。从夏商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再到秦汉统一帝国建立的坚实基础,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礼”和“乐”在早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解读,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凝聚人心、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书中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以前总觉得这些哲学思想离我太遥远,但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又是如何为后世的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对法家、儒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深刻性。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思想流派的形成和传播时,总是能结合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矛盾,让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对于《中国人史纲》这本书,我想说的,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深刻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作者在梳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独特性。他没有像一些西方史学家那样,将中国历史简单地纳入一个普遍的“现代化”框架,而是强调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逻辑和路径。尤其是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其“专制”的一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制度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他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对官僚体系的运作,以及对“家国同构”的文化特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时,强调了宗法制、血缘关系以及乡邻互助等因素在维系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和社会契约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自豪。
评分我不得不说,《中国人史纲》这本书的宏观视角和叙事能力确实非同寻常。在浏览第一卷的时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如何以一种近乎“鸟瞰”的姿态,将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勾勒得如此清晰。他没有被纷繁复杂的细节所淹没,而是抓住了每个历史时期最核心的脉动。例如,关于秦汉帝国统一后的制度建设,作者的处理方式就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郡县制、法律体系的条文,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制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书中对于官僚体系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衰,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过程,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章节尤其感兴趣,比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些内容被作者描绘得生动形象,让我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古代中国。而且,作者在解读这些历史现象时,总能跳脱出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从更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去审视,这让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廊,亲历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沉浮,也更加理解了今日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根源。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国人史纲》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历史著作汗牛充栋,能写出新意和深度的并不多。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尤其是在读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段“乱世出英雄”的历史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并没有将这段时期简单地描绘成一段黑暗与动荡,而是挖掘出了其中孕育的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的火花。关于“竹林七贤”那种特立独行的风骨,关于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如何在乱世中寻找精神寄托,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的分析,他揭示了佛教如何从一个外来宗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催生出禅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被作者解释得鞭辟入里。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民族融合的讨论,比如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冲突与交融,如何共同塑造了后来的中国文明。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他能够看到在大的历史潮流下,无数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也能够洞察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感受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追求与创造。
评分《中国人史纲》的第二卷,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关于明清两代的那部分内容,作者的处理方式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没有把明朝的衰落简单地归结于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而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思想演变、对外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他对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讨论,虽然在很多方面看起来与西方相似,但作者敏锐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内在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性如何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而在讲述清朝历史时,作者更是展现了他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他并没有回避清朝的民族属性和统治方式,而是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对清朝疆域的扩张、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及其在处理内部民族关系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他认为这并非简单的保守,而是与当时的世界格局、内部社会结构以及统治者的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连续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应对内部挑战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