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45.00元
作者:吴彦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231612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第2版)》特点:
教学目标明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方法灵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先进,反映了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
教学模式完善,提供了配套的教学资源解决方案。
内容提要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第2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既包括二代的GSM和CDMA系统,又有过渡阶段的GPRS和CDMAlx系统,还包括三代的WCDMA、CDMA2000和TD-SCDMA系统。此外,还就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与应用做了的概述,后还介绍了四代系统LTE的发展。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第2版)》力求结合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的建设和近期发展进行编写,兼顾了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方向性,具有全面和深入的特点,是一本比较好的专业书籍。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第2版)》可用作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高年级的教科书以及从事移动通信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移动通信概论
1.1移动通信的概念与意义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3移动通信不同侧面的发展
1.2.4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
1.3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1.4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4.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2无绳电话与个人通信接入系统
1.4.3无线电寻呼系统
1.4.4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5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4.6平流层通信系统
1.4.7无线局域网
本章小结
实验与实践
拓展阅读
深度思考
第2章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2.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2.1.1电波的传播方式
2.1.2直射波
2.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2.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2.1.5反射波
2.2移动信道的特征
2.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2.2多普勒效应
2.2.3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2.2.4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2.2.5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2.3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与损耗
2.3.1地形、地物分类
2.3.2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3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4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中值
2.3.5建筑物的穿透损耗以及其他传播特点
2.4蜂窝系统工作原理
2.4.1蜂窝概述
2.4.2频率复用
2.4.3多址方式
2.5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2.5.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5.2全国蜂窝系统的网络结构
2.5.3移动通信网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
2.6无线环境下的噪声与干扰
2.6.1噪声
2.6.2电台本身产生的干扰
2.6.3组网产生的干扰
2.6.4其他干扰
本章小结
实验与实践
拓展阅读
深度思考
第3章关键技术
3.1语音编解码技术
3.1.1GSM语音编解码技术简介
3.1.2CDMA中的语音编解码技术简介
3.1.3AMR语音编码技术简介
3.2调制与解调技术
3.2.1四相移相键控调制
3.2.2π/4移位QPSK调制
3.2.3高斯小移频键控
3.2.4多进制正交振幅调制
3.3扩频通信
3.3.1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3.3.2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第4章全球数字移动通信(GSM)系统
第5章码分多址移动通信(CDMA)系统
第6章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与演进
第7章TD-SCDMA系统
第8章移动增值业务系统
第9章LTE系统和LTE-Advanced系统
附录A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B常用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习题设置简直是“应付了事”的典范。那些配套的练习题,要么是照搬书本上的例子,只是换了几个数值,毫无创新性可言;要么就是一些概念性的问答,答案在书里随处可见,根本无法检验读者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我尝试着自己去做那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题,结果发现很多题目给出的条件本身就存在矛盾或者遗漏了关键参数,完全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这让原本希望通过做题来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的计划彻底落空。一个好的教材,习题部分应该是学习的第二战场,但这本书的习题集,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充满了灰尘和无用的符号。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显得非常肤浅,很多关键概念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提了一遍,缺乏深入的剖析和论证。比如涉及到信道编码和调制的理论基础部分,作者似乎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公式,却鲜有对公式背后物理意义的精彩阐释。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是什么”,更需要“为什么”和“如何推导”。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更权威的参考资料,才能真正理解书上那些寥寥数语带过的内容。感觉作者像是急于求成,想把所有东西都塞进来,结果反而什么都没讲透彻,更别提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或者实际工程中的优化思路了,读完之后感觉知识体系依然是零散且不牢固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灾难,拿到手里就感觉一股廉价的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量粗糙得让人心疼,印刷的油墨似乎都有些许晕染,尤其是在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图表部分,更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在和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作斗争,生怕一不小心就把书页弄坏了。更要命的是,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大,仿佛是把几篇完全不相关的讲义硬生生地拼凑在了一起,阅读体验极其破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的“摩擦感”,但说实话,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心情。如果不是课程要求,我真想直接去找一个排版精良的版本来替代。这种对细节的漠视,让人对内容本身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评分从实战应用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虽然它声称是“新版”,但其中引用的很多技术标准和案例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十年。在探讨无线网络架构时,对于当前主流的SDN/NFV在无线领域的融合应用语焉不详,对5G后期的关键技术,如毫米波传播特性、大规模MIMO的实际部署挑战等,也只是浮光掠影。这使得我们这些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似乎总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慢了半拍。技术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领域,教材的生命力依赖于其前沿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保守和迟钝,读起来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失落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僵硬和刻板,读起来枯燥乏味到了极点,简直就是一本技术术语的堆砌手册。作者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尤其是需要自学或对该领域兴趣初萌的年轻学生)的学习曲线和心理感受。大量的长难句和生硬的翻译腔调充斥其间,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加难以消化。我常常需要在阅读一句话时,反复朗读好几遍,才能试图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含义,这极大地消耗了我的精神力。如果能加入一些生动的类比、历史背景介绍,或者实际的工程“黑历史”作为佐证,哪怕只是在某些关键转折点上用更人性化的语言引导一下,都会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有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