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材
定价:36.00元
作者:谭淑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121019760
字数:362000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使读者掌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英语术语及用法,培养和提高读者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书可读性强,题材覆盖面广,涉及设计历史、设计名家、设计技巧等。本书由10个单元组成,内容包括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与设计教育、工业设计专题、平面设计专题、环境艺术专题、网络多媒体技术、电脑辅助设计、设计院校介绍、谋求设计职位、设计杂谈。每个单元由课文、词汇、注释和练习组成。为了方便教学和读者自学,书后还附有所有课文参考译文和练习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理工院校和高等美术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Unit On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Unit Two Bauhaus and the Education of Design
Unit Three Special Topic about Industrial Design
Unit Four Special Topic about Graphic Design
Unit Five Special Topic about Environmental Art
Unit Six Communication on Inter with multimedia technology
Unit Seven Computer-aided Design
Unit Eight Introduction about design schools
Unit Nine How to get a job in design firm
Unit Ten Miscellaneous
参考译文
课 威廉·莫里斯
第2课 工艺美术风格
第3课 装饰艺术——威廉·莫里斯发表的演说摘选
第4课 包豪斯——新人类,新技术
第5课 包豪斯的预备课程
第6课 包豪斯的工场
第7课 雷蒙德·洛韦和他的设计
第8课 阿契利·卡思提里奥尼
第9课 设计带来差异
0课 苏珊·卡尔——让麦金塔微笑的设计师
1课 对明信片的反思
2课 整体化的品牌策划
3课 混合匹配式小册子
4课 五星级的风水术
5课 合并
6课 成功的设计
7课 给网站设计者的若干忠告
8课 用数码语言说话
9课 对三维艺术家的采访
第20课 Photoshop的故事
第21课 图形文件格式
第22课 设计教育简明指南
第23课 给设计专业学生的千字文
第24课 为何选择读研?
第25课 如何得到起步阶段的职位或者说实习机会
第26课 准备作品选辑的诀窍与建议
第27课 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活——唐纳德·莱曼的日记
第28课 如果客户有好的品位
参考答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英语学习”这件事。我一直以为,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然后参加考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英语,其实可以是一种强大的“设计工具”,一种“思维方式”。 它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艺术设计概念,用非常具象、非常生动的英文来呈现。比如,在讲解“构图”时,它不会给你一堆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会用“黄金分割”、“视觉引导线”、“对称与平衡”等词汇,配合大量优秀的摄影和绘画作品,让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构图原则的魅力。我学会了用英语去分析一幅画的“视觉焦点”,去描述它“线条的流动感”,去评价它“空间的运用”。 书中的“设计词汇拓展”环节,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它不会简单地罗列单词,而是会通过“词根词缀”、“同义词辨析”、“惯用搭配”等方式,帮助你深入理解一个词汇的“家族史”和“社交圈”。这让我不仅记住了单词,还学会了如何灵活地运用它们,让我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准确。比如,我学会了如何区分“aesthetic”、“artistic”、“stylistic”这些看似相似但含义却有细微差别的词汇。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听说”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它提供的听力材料,不仅仅是单调的单词朗读,而是包含了各种真实场景的对话,比如在画廊里欣赏作品的交流、在设计工作室里的头脑风暴、甚至是关于某个艺术事件的讨论。我每天都会模仿里面的对话,尝试着去理解对话的逻辑和表达方式。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口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不再是只会说“Hello, thank you.”那么简单的词汇了。 这本书的练习设计,也非常有创意。它鼓励你去“用英语创作”。比如,让你根据一段英文描述,去设计一个海报;或者让你写一篇简短的“设计评论”,去评价一本你喜欢的艺术书籍。这些练习,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英语不仅仅是用来“理解”的,更是用来“表达”和“创造”的。 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英语,就像是在为我的设计世界,添加了更多的色彩和维度。它不再是让我感到压力的负担,而是让我感到兴奋的赋能。我开始期待着用我的英语,去探索更多未知的艺术领域,去与更多有趣的人交流。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艺术设计小白”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英语绝缘体”,尤其是遇到那些专业性强的英文内容,简直是头疼欲裂。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一点点地“驯服”了我对英语的恐惧。 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符合一个初学者的心理。它不会一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复杂的语法规则和高难度词汇,而是从最基础的“看见”和“理解”入手。比如,在讲解“色彩理论”时,它会先用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和短语来描述常见的颜色,然后逐步引导我们去理解“色调”、“饱和度”、“明度”这些更专业的概念,并且用非常直观的图表和例子来辅助说明。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些“设计语言实验室”的环节。它会选取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或者设计海报,让我们用书中学到的词汇去“描述”它们,去“分析”它们。刚开始我可能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形容词,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能够用更准确、更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我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就像是在给我的大脑进行“英语肌肉训练”,让我的表达能力一点点地增强。 书中的听力练习也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它提供的音频材料,语速不快,发音清晰,而且内容都与艺术设计紧密相关,比如一些设计大师的访谈片段、艺术展览的介绍,甚至是关于某个设计流派的讨论。我每天都会听上几遍,反复揣摩其中的发音和表达,然后尝试着去模仿。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在看一些英文的纪录片时,也能听懂大半了。 更让我感到温暖的是,这本书的练习题设计得非常“治愈”。它不会让你因为做错题而感到沮丧,反而会提供非常详细的解析,帮助你理解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改进的建议。这种“陪伴式”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英语学习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是有这本书在身后默默支持着我。 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英语,就像是学习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赏这个多元化的设计世界。我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热闹”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这场关于美的对话中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我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觉得,艺术设计专业的英语教材,要么就是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满足专业需求,又能兼顾实用性的。但这本书,就像是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它没有一开始就“吓唬”你,而是从一些相对基础但又与设计息息相关的概念入手,比如“创意”、“灵感”、“风格”等,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英文来解释,并配以生动的插图和例子。这让我迅速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也让我明白,原来英语并非如我想象中那般遥不可及。 随着内容的深入,它逐渐引入了更专业的词汇和表达,但依然循序渐进,并且非常注重词汇的学习方法。它不会让你孤立地去记忆一个单词,而是会告诉你这个词在设计领域的具体用法,它有哪些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下,它的含义可能会有什么细微的变化。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让我在记忆单词时事半功倍,也让我的表达更加精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跨文化交流”和“设计伦理”的章节。这些内容在很多其他教材中都很少涉及,但对于我们这些未来可能要与世界各地的人合作的设计师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用英语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差异,如何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还让我们开始思考设计所带来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语言,更是在塑造我作为一个国际化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它的练习设计也很有意思,比如让我去分析一篇英文的“设计批评”文章,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作者的观点,或者让我根据一段英文介绍,去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海报。这些练习都非常有挑战性,但也非常有成就感。每一次完成练习,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英语能力和设计思维上的双重进步。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英语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成为了一种探索未知、激发创造力的有力工具。我开始期待每一次的学习,因为我知道,我正在一步步地走向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设计世界。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我学艺术设计以来遇到的最贴心的“战友”了!作为一名对艺术设计充满热情但英语基础略显薄弱的学生,我常常在阅读英文文献、理解设计理念时感到吃力。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指南针,它没有生硬地堆砌复杂的词汇和晦涩的语法,而是巧妙地将专业术语融入到实际的设计场景中,让我感觉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对话。 举个例子,书中在讲解“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这个章节时,并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分析几个国际知名品牌的VI案例,一步步引导我们去理解每一个元素的含义,从Logo的设计原则到色彩搭配的心理学效应,再到字体选择的文化背景,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提供的一些“实用技巧”和“陷阱提示”,比如如何避免在翻译品牌口号时丢失原有的韵味,以及在描述设计作品时如何运用更具表现力的形容词。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或者其他教材里很难学到的“干货”。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练习设计上也是花足了心思。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而是设计了很多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练习,比如要求我们根据某个品牌故事,为它设计一个概念性的Logo;或者让我们分析一篇英文的设计评论,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其核心观点。这些练习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以前我总觉得英语学习是枯燥的,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英语和设计是可以如此紧密地结合,甚至互相促进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最怕的就是遇到那些“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华而不实”的书籍。幸运的是,这本《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内容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听、说、读、写,到进阶的专业词汇和表达,再到最后的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走一条精心铺设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方向。 特别是书中的听力材料,它们的语速适中,发音标准,内容也都是围绕着艺术设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比如一些新兴的设计软件介绍、艺术家访谈、展览评论等等。我每天都会利用碎片时间来听,久而久之,我不仅听懂了越来越多的英文内容,还对行业内的最新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我拓展视野,激发灵感非常有帮助。而且,它还会提供一些听力原文和词汇讲解,即使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也能很快找到答案,不会因为一个词汇就阻碍了整个理解过程。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虽然是专业教材,但它并没有给人沉闷死板的感觉,反而充满了艺术气息。每一个章节的标题、插图、配色都恰到好处,让人赏心悦目。这种良好的视觉体验,也让我更有动力去翻阅和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那些设计得花里胡哨但内容空洞的书籍所迷惑,但这本书,恰恰是用它的“内涵”和“美感”征服了我,它让我觉得,学习英语,其实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和艺术感的事情。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抱着的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的,毕竟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课往往不是我们最看重的科目。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死记硬背单词、套用固定句型的教材,而是更注重培养我们实际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用户体验设计”的章节时,它并没有直接给你一堆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模拟一个实际的产品设计流程,让我们在过程中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英文术语和表达。从需求分析、用户画像、原型设计,到可用性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配有相应的英文对话、工作流程描述,以及关键术语的解释。这就像是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一样,我能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需要使用哪些地道的英文表达。 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精彩。它选取了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用英文进行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英语在理解和评价设计作品时的强大力量。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描述一件作品的构图、色彩、材质,如何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甚至是如何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作品的优缺点。这些能力,对于我未来在国际化的设计舞台上与人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这本书在练习设计上也显得非常“接地气”。它提供的很多练习,都让我感觉像是真实的“小任务”,比如让我根据一段英文描述,画出对应的设计草图;或者让我撰写一份简单的设计提案,其中包含英文的项目背景、目标用户、设计亮点等。这些练习不再是枯燥的语言训练,而是将语言能力与我的专业技能相结合,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英语水平,同时也强化了我的设计思维。 这本书让我觉得,英语学习不再是学习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沟通的桥梁,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去探索和理解整个艺术设计领域。我不再害怕阅读英文的设计论文,也不再担心在国际交流中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它真正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设计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