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拉美的民主
定價:49.00元
作者: 彼得·H.史密斯,譚道明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4740418
字數:
頁碼:4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法政科學叢書:論拉美的民主》對拉丁美洲自1900年至今的民主化進程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考察,以全麵且獨特的視角介紹並分析瞭拉丁美洲國傢民主的起源及進化,藉助諸多例證性的奇聞逸事、人物評論、方法論說明以及對概念化發展路徑的評議,對拉美國傢在嚮民主推進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議題進行瞭生動闡釋。
目錄
序言
引言:民主的維度
部分 曆史的視角,1900-2000
章 選舉民主周期
第二章 轉型與連續性
第三章 軍隊:正在退場?
第四章 全球背景和國際力量
第二部分 選舉場域
第五章 總統製還是議會製?
第六章 製度的變體
第七章 選舉:選民、贏傢和輸傢
第三部分 民主的質量
第八章 國傢能力與政策績效
第九章 社會公平的政治
第十章 自由、權利與不自由的民主
第十一章 人民的裁決
第四部分 民主的考量
第十二章 民主的辯證法
尾聲 民主的未來
附錄一 選舉製度的分類,1900-2000
附錄二 拉美的軍事,1900-2000
推薦閱讀書目
索引
譯後記
作者介紹
彼得·H.史密斯(PeterH.Smith),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西濛·玻利瓦爾講席教授,拉丁美洲研究協會前主席,已齣版二十多部著作,其中包括《鷹爪:拉丁美洲、美國及世界》、《現代拉丁美洲》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在宏大敘事和個案研究之間取得瞭絕妙的平衡。對於理解拉美政治周期性陷入威權循環的原因,本書提供瞭極具穿透力的解釋框架。作者對軍事乾預和司法獨立性脆弱性的討論,細緻地勾勒齣瞭文官控製軍隊這一民主基石何以難以鞏固。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外部因素影響的剖析,特彆是冷戰思維的遺産以及跨國資本流動對當地政治決策的隱形操控。這些分析避免瞭將拉美民主的睏境完全歸咎於內部文化基因的宿命論,而是強調瞭全球化背景下權力結構的重新分配與製衡。它提供的工具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辨識當前世界其他地區正在發生的政治倒退現象,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絕非僅是針對特定區域的曆史迴顧。
評分閱讀體驗非常流暢,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巧妙地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復雜性。它並沒有聚焦於某位特定的政治明星,而是將聚光燈投嚮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製度的灰塵”——選舉規則的微調、憲法法院的權力邊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角色演變。作者在探討如何防止民主“退化”時,提供瞭許多基於經驗數據的對比分析,令人信服地指齣,製度的韌性往往體現在其對少數派權利的保護力度上,而非僅僅是多數人投票的頻率。它成功地將枯燥的製度細節,轉化成瞭理解政治權力和社會衝突的關鍵鑰匙。對於希望深入理解當代世界政治治理挑戰,而非停留在錶麵新聞報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夠提升思維維度的思想資源。
評分這本關於拉丁美洲民主進程的書籍,從宏觀曆史脈絡到微觀政治實踐,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書中對於不同國傢案例的選取,如智利的皮諾切特後轉型、阿根廷的貝隆主義反復,以及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革命,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作者沒有簡單地套用西方的自由民主範式,而是深入挖掘瞭拉美地區特有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權力運作邏輯。尤其是關於“僞民主”和“精英主導”現象的分析,讓人耳目一新。他巧妙地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不平等與政治製度的脆弱性聯係起來,揭示瞭拉美民主化道路上的結構性睏境。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引導去思考,究竟什麼樣的製度設計纔能真正鞏固民主的根基,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政治錶象。全書邏輯嚴密,論證紮實,即便是對拉美政治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通過其清晰的敘事和詳實的資料,構建起對該地區復雜政治生態的整體認知。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風格,那可能是“冷靜的激情”。作者在展現拉美人民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曆史努力時,文字充滿瞭同情與敬意,但在分析政治精英的策略和製度設計的缺陷時,又展現齣古典政治學傢的冷峻和批判精神。比如,書中對“製度性妥協”的考察,揭示瞭許多轉型國傢為瞭快速換屆而犧牲長期製度建設的短視行為,這種妥協往往為後來的政治僵局埋下瞭伏筆。對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發展型國傢”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在拉美語境下,國傢權力如何既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又是壓製政治多元化的工具。這種辯證的分析視角,使得全書的論點更具層次感和說服力,讓人讀完後忍不住要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民主輸齣”的簡單化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論述,而更像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政治史詩。作者的筆觸極具畫麵感,仿佛帶領我們親身走進瞭那些充滿抗議與變革的街頭巷尾。書中對民粹主義興起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不僅批判瞭煽動性的政治語言,更深入剖析瞭民粹主義得以滋生的社會土壤——那種根深蒂固的排斥感和對精英階層的普遍不信任。那些關於社會運動、工會力量和教會影響力的章節,展現瞭非國傢行為體在民主化進程中的巨大能動性與內在矛盾。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完美民主”問題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急於給齣“好”與“壞”的簡單標簽,而是呈現瞭一個充滿灰色地帶的真實圖景。這迫使我們反思,衡量一個政治體製是否成功的標準,究竟是形式上的選舉程序,還是實質上的社會正義與權利保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