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拉美的民主
定价:49.00元
作者: 彼得·H.史密斯,谭道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4740418
字数:
页码:4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法政科学丛书:论拉美的民主》对拉丁美洲自1900年至今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全面且独特的视角介绍并分析了拉丁美洲国家民主的起源及进化,借助诸多例证性的奇闻逸事、人物评论、方法论说明以及对概念化发展路径的评议,对拉美国家在向民主推进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生动阐释。
目录
序言
引言:民主的维度
部分 历史的视角,1900-2000
章 选举民主周期
第二章 转型与连续性
第三章 军队:正在退场?
第四章 全球背景和国际力量
第二部分 选举场域
第五章 总统制还是议会制?
第六章 制度的变体
第七章 选举:选民、赢家和输家
第三部分 民主的质量
第八章 国家能力与政策绩效
第九章 社会公平的政治
第十章 自由、权利与不自由的民主
第十一章 人民的裁决
第四部分 民主的考量
第十二章 民主的辩证法
尾声 民主的未来
附录一 选举制度的分类,1900-2000
附录二 拉美的军事,1900-2000
推荐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彼得·H.史密斯(PeterH.Smith),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西蒙·玻利瓦尔讲席教授,拉丁美洲研究协会前主席,已出版二十多部著作,其中包括《鹰爪:拉丁美洲、美国及世界》、《现代拉丁美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拉丁美洲民主进程的书籍,从宏观历史脉络到微观政治实践,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案例的选取,如智利的皮诺切特后转型、阿根廷的贝隆主义反复,以及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革命,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自由民主范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拉美地区特有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权力运作逻辑。尤其是关于“伪民主”和“精英主导”现象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他巧妙地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不平等与政治制度的脆弱性联系起来,揭示了拉美民主化道路上的结构性困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巩固民主的根基,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政治表象。全书逻辑严密,论证扎实,即便是对拉美政治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其清晰的叙事和详实的资料,构建起对该地区复杂政治生态的整体认知。
评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复杂性。它并没有聚焦于某位特定的政治明星,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制度的灰尘”——选举规则的微调、宪法法院的权力边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作者在探讨如何防止民主“退化”时,提供了许多基于经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令人信服地指出,制度的韧性往往体现在其对少数派权利的保护力度上,而非仅仅是多数人投票的频率。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制度细节,转化成了理解政治权力和社会冲突的关键钥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治理挑战,而非停留在表面新闻报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够提升思维维度的思想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在宏大叙事和个案研究之间取得了绝妙的平衡。对于理解拉美政治周期性陷入威权循环的原因,本书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解释框架。作者对军事干预和司法独立性脆弱性的讨论,细致地勾勒出了文官控制军队这一民主基石何以难以巩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外部因素影响的剖析,特别是冷战思维的遗产以及跨国资本流动对当地政治决策的隐形操控。这些分析避免了将拉美民主的困境完全归咎于内部文化基因的宿命论,而是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与制衡。它提供的工具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当前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发生的政治倒退现象,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绝非仅是针对特定区域的历史回顾。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风格,那可能是“冷静的激情”。作者在展现拉美人民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历史努力时,文字充满了同情与敬意,但在分析政治精英的策略和制度设计的缺陷时,又展现出古典政治学家的冷峻和批判精神。比如,书中对“制度性妥协”的考察,揭示了许多转型国家为了快速换届而牺牲长期制度建设的短视行为,这种妥协往往为后来的政治僵局埋下了伏笔。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发展型国家”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在拉美语境下,国家权力如何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又是压制政治多元化的工具。这种辩证的分析视角,使得全书的论点更具层次感和说服力,让人读完后忍不住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民主输出”的简单化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论述,而更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政治史诗。作者的笔触极具画面感,仿佛带领我们亲身走进了那些充满抗议与变革的街头巷尾。书中对民粹主义兴起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不仅批判了煽动性的政治语言,更深入剖析了民粹主义得以滋生的社会土壤——那种根深蒂固的排斥感和对精英阶层的普遍不信任。那些关于社会运动、工会力量和教会影响力的章节,展现了非国家行为体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巨大能动性与内在矛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完美民主”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好”与“坏”的简单标签,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真实图景。这迫使我们反思,衡量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成功的标准,究竟是形式上的选举程序,还是实质上的社会正义与权利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