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精要
定价:20.00元
作者:喻承镛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0947943
字数:
页码:1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在太极拳界颇有影响,被誉为“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杨式其他分支无传。
《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精要》录出杨班侯传九诀、五个要领原文,并加以注解;展示了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舒展大方、简洁明快、注重实用、以技击为主、兼具健身的特点。
目录
章 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要诀
节 太极拳九个要诀原文
(一)全体大用诀
(二)十三字行功诀
(三)十三字用功诀
(四)八字法诀
(五)虚实诀
(六)乱环双诀
1.乱环术法诀
2.三环九转诀
(七)阴阳诀
(八)十八在诀
(九)五字双诀
1.五字经诀
2.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第二节 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
(一)六合劲
(二)十三法
(三)五法
(四)八要
(五)全力法
第二章 太极拳九诀注释
节 全体大用诀
第二节 十三字行功诀
第三节 十三字用功诀
第四节 八字法诀
第五节 虚实诀
第六节 乱环双诀
(一)乱环术法诀
(二)三环九转诀
第七节 阴阳诀
第八节 十八在诀
第九节 五字双诀
(一)五字经诀
(二)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第三章 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
节 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名称
第二节 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练法及技击含义
附录 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传承表
作者介绍
喻承镛,天津市人,男,汉族,1939年出生,大专学历。1953年从天津市南开区摔跤队张喜亭老师学摔跤;1957年拜武术印证专家吴孟侠先生和其师弟牛明侠先生为师,研习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和中医针灸。1964年去新疆工作后,又得师兄岳绍羲先生赵堡太极拳之真传。为八卦掌名家高义盛先生、形意拳和八卦掌名家韩慕侠先生、杨氏太极拳名家牛连元先生及赵堡太极拳名家霍秉昌先生之再传弟子,深得以上各门派之真谛,是当代集八卦掌、形意拳、杨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技于一身的拳师。
喻老师于1985年被新疆自治区体委老年体协聘为“太极拳推手训练班”教练,曾在乌鲁木齐等地区举办多期太极拳推手训练班,深受当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敬重。
2000年喻老师退休回津,在天津市“金厦杯”中老年太极拳大赛中一举夺魁,荣获杨氏太极拳男子甲组***。
作为太极拳名家,2005年5月,喻老师应西安永年太极拳学会之特邀,参加了“华亚杯”杨氏太极拳西安国际邀请赛暨杨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并在开幕式上为大会作名家演示。2005年10月应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之邀请参加“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大会”,并被授予“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称号。
2007年在武当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荣获武当武术名家表演赛金奖,并被评为“武当百杰”。
喻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忠厚,平易近人。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本门拳理、拳法,颇有造诣。现为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天津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顾问、安徽蚌埠市八卦掌研究会名誉会长和顾问、河南省商丘市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法研究会顾问。
文摘
《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精要》:
第三节 十三字用功诀
1.逢手遇掤莫入盘,粘黏不离得着难
推手时,在对方拥式严密、感觉灵敏、随动功夫也很好的情况下,就不能与对方继续盘手平推,因为再推也不容易得势进着。此时就只有采用人手的方法,叫对方不得还手为是。如果还只是粘黏不离(听劲),则不易得势。
2.闭棚要上采捌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与对方相接,如遇对方拥式很严而不易攻人时,就要用采捌的方法人手。若对方已经被我抓捋住,就急向后捌带,或趁机用其他手法进击。千万不可犹豫迟疑,因为疑则慢,迟则变,一旦你犹豫、迟疑,就极易被对方乘机攻人。只要我已得实,就要立即发着,将其打倒,让对方在此紧急情况下,想找援助也来不及了。
3.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四正”就是四个正方,即前后左右;“四隅”就是四个斜角,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在与对方交手当中,我一方面要把持住四个正方,另一方面要寻找对方的四个斜角,为的是转移对方的正方,先破他的中心之力。假如对方守住了他的四正,我就要设法变动自己的正方,来找对方的四隅进击。总而言之,就是要用我的正面来袭取对方的侧面,所以叫作“按定四正隅方变”。
“触手即占先上先”,是说和对方搭上手后,要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如果对方离我太远,当然要以静待动,倘若已经临近,或是偶然接上手的时候,即应先发制人。
4.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在太极拳中,捋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捋必有挤。例如,当我把对方的搠手捋开后,即可趁势使用挤法向对方进击。
“肘靠攻在脚跟前”,是说在使用肘、肩、胯靠撞对方时,必须攻在对方脚的跟前,如果离远了,肘靠就用不上了。俗语说“远捶近肘贴身胯”,说的也是在用肘和靠的时候,必须逼近对方,攻在对方脚的跟前才行。
5.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进攻;退是通过闪、展、腾、挪来防守。无论进退,都要看对方的来式灵活转变,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做到进退有法。走,要做到辗转变化通行无阻。“三前七星顾盼间”前面已做过解释。
6.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周身实力意中定”是说明如何把全身的整力发出去的方法。人体可分为三节,腿脚为根节,腰胯为中节,手头为梢节。此三节是发出周身实力的重点。俗话说:“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到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到必定要意注于腰,因为三节力量的主宰在腰上;如果腰不动,根、梢二节虽动也不能发出整力,只能是局部之力。因此在技击中必须以腰为主力,才能发出周身的实力。
……
序言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武术功底和对武术史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招式名称,而是将每一势的由来、在实战中的应用逻辑,以及与不同流派的差异做了对比分析。这种宏观的视野,让读者明白自己所学的拳架在整个太极体系中的位置。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劲别”的探讨,作者将内劲的层次划分得极为清晰,从入门的拙力,到中级的掤劲,再到高阶的穿透力,每一种劲的培养路径和感受标准都被描述得具体可感。这对于追求进阶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它引导我们去追求那种“无意而为”的境界,而不是停留在招式的模仿上。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仔细揣摩作者对“听劲”的阐述,那种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和瞬间反馈的描述,真的让人对武术的感知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何练拳,而不是只告诉你练什么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系统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对于一本内容如此精深的武术著作来说,清晰的结构至关重要。作者似乎考虑到了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前几章是基础理论和导引,中间部分是套路精讲,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功法和心法的提升。检索性非常好,当我需要回顾某个特定动作的要点时,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这极大地提高了练习效率。而且,在书的末尾附带的那些关于气血运行和导引术的简短介绍,虽然篇幅不大,但对于全面理解太极养生方面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这表明作者的教学理念是全面的,他不仅关注拳架的完美,也关注习练者的身体状态和内在调和。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全面、深刻且实用”,它不愧为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和思考的武术经典。
评分这本书在动作分解部分的细腻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许多我们常常忽略的小关节、肌肉群的协同发力,都被作者用极其精确的图示和文字描述了出来。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描述去比对自己的动作,发现过去自己理解的“沉肩坠肘”原来在细节上还有如此多的偏差。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用一系列的“反例”和“正向对比”来启发我们自我修正,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高明,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特别是关于步法转换的讲解,它不仅仅关注脚掌着地的角度,还细致地描述了重心转移时身体中轴线的微调,这一点在其他很多武术书籍中是缺失的。图文配合得天衣无缝,插图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即便是没有老师在旁指导,也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每一个招式的力学原理和生物力学基础有一个扎实的认识。这让我感觉到,作者是在用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灵气来诠释太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的口诀堆砌,更像是老一辈武师的私房话,充满了生活哲理和经验的沉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穿插讲解拳理时,引用了许多古代典籍中的智慧,将太极拳的哲学根基阐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讲到“借力打力”时,并非简单地解释如何卸力,而是上升到了人与环境、刚与柔的辩证关系,这让初学者也能在理论层面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框架。语言上,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时而幽默,时而深邃,读起来毫无枯燥之感。它成功地打破了我过去对太极拳“慢吞吞”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其内在蕴含的爆发力和瞬间反应能力。整本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就像太极拳本身一样,该放则放,该收则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呼吸的协调性。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学方式,它教授的不仅是拳,更是理解生命运作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韵味,那种老派的字体和略带泛黄的书页质感,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沉淀了岁月的武术意境中。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珍藏的武学心法。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段关于“内功与外形”的论述,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太极拳修炼中内劲与招式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虽然我尚未深入练习,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行云流水的气韵。作者在讲解桩功时,那种对“松静自然”的强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身体感受的描述来引导读者。他不像一些现代武术书籍那样过于注重竞技性和速度,而是回归到太极拳最本真的——养生与内修的层面。读完前几章,我仿佛听到了两位老前辈在耳边轻声指点,那份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后续的深入学习充满了期待。装帧的厚重感,也象征着其中蕴含的知识的深度,绝非泛泛而谈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