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定价:46.00元
作者:董青 洪艳
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22814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传播理论研究的语境势必随同文化研究的总体趋势,由现象描述转向深层结构的研究。符号学研究是一种实用而典型的深层结构研究方法,体育传播研究中导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紧贴当代社会实践,可以实现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化,这种学术转向追随了新的学术研究趋势。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分析了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政治、体育与世界和平、体育媒介仪式、体育媒介事件、体育媒介事件烟花的动力学与可视化、体育与跨文化交流、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等问题,从符号学等角度对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对体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章 体育与全球化1
节 全球化进程1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代体育3
第三节 当代体育的全球传播6
第四节 当代体育与国家认同9
第二章 体育与政治13
节 体育与政治的渊源13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话语20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22
第三章 体育与世界和平35
节 体育的预防与代替作用36
第二节 体育的协助与桥梁作用39
第四章 体育媒介仪式42
节 体育、媒介与仪式42
第二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演进49
第三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现代特征53
第四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当代价值55
本章参考文献58
第五章 体育媒介时间61
节 传播仪式观概述61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64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点68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70
本章参考文献73
第六章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动力学与可视化74
节 新媒体、媒介事件与体育传播75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研究过程78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分类和判断方法84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牛顿力学分析87
第五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混沌动力学分析90
第六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模型构建95
第七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演化前景100
第七章 体育与跨文化交流102
节 新媒体与全球化102
第二节 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105
第三节 体育外交107
第四节 体育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109
第五节 中国体育文化的海外传播114
第八章 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117
节 体育明星与体育品牌营销118
第二节 泰格·伍兹的“绯闻”奇观126
第三节 “中国符号”:李娜140
第四节 体育明星的幕后团队147
第九章 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158
节 国家形象158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与文化认同162
第三节 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国家形象164
第十章 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168
节 媒介体育、文化认同与社会构建169
第二节 样本的选择与变量的界定176
第三节 媒介体育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分析179
第四节 媒体对文化认同的消解与建构184
参考资料 205
作者介绍
董青,男,生于1972年,汉族,硕士、副教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体育指导员,*足球裁判员,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从事体育传播学、社会学的研究。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媒体奇观对竞技体育之影响研究》《体育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文化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多篇文章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洪艳,女,生于1975年,满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先就职于浙江财经大学,担任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著有《影视存在的伦理批评》《文化传播之道》,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体育大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硬性传播学”与“软性文化研究”的桥梁。它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文化人类学式的描述,也没有局限于传播学中冰冷的媒介效果研究。作者很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定位体育传播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体育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新战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失语”与“过度发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比如,某些在国际场合被刻意弱化的体育成就,在本土媒体上是如何通过符号重构来填补信息空缺,并完成对国民情绪的稳定和凝聚。这种对传播场域中权力动态的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具有了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尤其适合那些关注国际关系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谈不上多么华丽,但却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这与内容本身的气质是相符的。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类严肃学术著作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概念框架,让我能够回头重新审视过去几年观看的每一场重要体育赛事,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现场。这本书像是一个过滤器,将我眼中那些喧嚣、表面的东西过滤掉,留下的是关于权力、身份认同和文化构建的核心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传播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如何利用象征系统来组织和表达集体意识的深度剖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种细微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不像那种市面上常见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吸引眼球,而是非常扎实地从理论基础开始搭建。我记得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梳理“符号学”在传播学中的地位,然后巧妙地将其嫁接到体育这一特定领域。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内,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体育赛事、运动员的动作乃至奖杯的设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仪式感”的探讨,作者认为体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替代性宗教仪式,其传播效果远超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深入到民族情感和集体认同的层面。这部分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论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读完这部分,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体育场馆的布局、开闭幕式的编排,乃至媒体对比赛结果的报道角度,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感觉到自己掌握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风格陡然一转,从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对具体案例的微观解剖,这种转换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也更具画面感和冲击力。其中对几个标志性国际体育赛事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比如,作者如何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某次奥运会宣传片中色彩运用、配乐选择以及关键镜头的剪辑,来论证“国家叙事”是如何被精心构建并投射给全球观众的。最精彩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传播策略背后的政治意图和社会心理学基础。我读到一些关于运动员形象塑造的章节时感到特别震撼,那些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个体,其身上的符号意义是如何被媒体放大、甚至异化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性视角,让我对体育明星和体育新闻的解读,从单纯的粉丝心态中抽离出来,开始用一种更冷静、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而非休闲的漫步。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术语和概念的运用精确到近乎苛刻的程度,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抓住核心思想。我不得不承认,我有一部分章节是边做笔记边读的,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模型来对应作者描述的抽象关系。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的“顿悟”时刻显得格外宝贵。当那些复杂的理论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许多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提问和思考的深度和维度,让人明白了真正深刻的理解需要付出相应的认知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