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乒乓球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
定价:80.00元
作者:吴成亮,刘冬柏,陈勇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8017959
字数: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校乒乓球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十三章,具体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健身的基础理论知识、乒乓球运动健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乒乓球运动健身意识的培养、乒乓球运动健身运动身体各项素质训练的指导、乒乓球运动技战术技能训练指导等。从整体来看,《高校乒乓球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既有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又有实践部分的详细分析和指导,具有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知识性强、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等特点,便于学生课外的自学、苦练、自娱,实在不失为一本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兼具的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吴成亮,男,200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7-2010年为广州体育学院与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2010年至今为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和运动技术理论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编写教材2部。
刘冬柏,男,1995年毕业于东北9币范大学体育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大连市台球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大连医科大学,主教大学篮球、乒乓球、台球、太极拳等教学课程。
陈勇,男,1998年9月考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2年7月毕业,同年分配到齐齐哈尔医学院体育教研部任体育教师工作,2007年10月晋级为讲师,2013年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对乒乓球运动的“健身效益”进行了多维度的量化评估。书中不仅关注了心血管系统的改善,还详细分析了乒乓球特有的快速反应能力、手眼协调性以及短程爆发力训练对神经系统的积极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心理素质提升那部分的内容,将竞技体育中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巧妙地转化成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情绪管理技巧。这让我意识到,打乒乓球的好处远不止身体强壮这么简单。书中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的研究列表非常详尽和权威,显示出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前沿文献,这为全书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石。对于希望将乒乓球提升到一种科学、系统的健身体系来对待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特色,封面上那模糊的、仿佛定格在高速运动中的乒乓球轨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也显得很专业,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特意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对“健身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划分非常清晰,从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到乒乓球专项技术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影响,都有详尽的论述。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能储备部分,讲解得非常细致,不像很多运动书籍那样空泛,而是给出了具体的训练建议和周期安排。这本书的图文结合也做得很好,那些动作分解图不仅清晰准确,而且标注了关键发力点和身体姿态的调整,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提升训练效果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到的,将传统体育理论与现代运动科学相结合的思路,这表明了作者在内容构建上的严谨态度,让人对后续内容的深度充满期待。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种结合了“研究”和“实践”的书籍,会充斥着枯燥的学术术语,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贴近实际。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比如,在讲解如何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时,书中引入了几个生动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校园体育活动中常见的情景,读起来让人很有代入感。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巧妙,它没有强迫读者必须从头读到尾,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直接跳到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我最近正在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步法和核心稳定性,直接翻到第三部分,那里的“动态平衡与乒乓球步伐训练”章节,提供了好几个在家就能进行的无球训练法,非常实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做到了“可操作性极强”,这对于广大体育爱好者来说,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一本如此深入探讨高校乒乓球教学与健身关联的专业书籍,感觉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打好乒乓球”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项运动在特定人群(高校学生)中,如何作为一种高效、低冲击的健身方式存在。书中对不同训练强度下身体机能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专业(比如文科和理科学生)的体能基础,制定个性化的乒乓球健身方案,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体现了作者对实际教学场景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我长期困惑的技术动作,比如反手拧拉的发力机制,在结合了健身原理来分析后,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深度,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技术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精英教练员的内部参考指南。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认知中,乒乓球只是“小球运动”、“娱乐活动”的刻板印象。作者通过翔实的理论构建,将乒乓球提升到了一个严谨的“运动科学研究”的高度。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能水平的乒乓球爱好者,如何通过调整技术动作的节奏和强度,来实现不同的健身目标(比如减脂塑形或增强耐力),提供了非常精妙的解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运动疲劳的恢复策略”那一节,它不仅提到了拉伸和营养补充,还引入了主动恢复和心理放松技术的指导,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健身闭环。这本书的排版风格也很有现代感,大量的示意图和流程图,让复杂的训练计划变得一目了然。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对乒乓球这项运动潜能的一次全面挖掘和再定义,对于推动校园体育健身的科学化发展,我认为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