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
| 作者 | 刘颖 |
| 定价 | 36.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35418 |
| 出版日期 | 2012-0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简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全面介绍数字通信中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语音信号的PCM编码、ADPCM和目前移动通信、IP网络常用的语音压缩编码技术,以及二维图像信号和视频信号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同步数字传输体系SDH的帧结构、SDH的复用原理、SDH设备、SDH网的保护与恢复原理、SDH网同步方法和传输性能;并介绍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特点、技术基础和发展概况。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数字通信传输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章 概述 1.1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1.1.1 通信系统模型 1.1.2 通信系统分类 1.1.3 模拟通信系统 1.1.4 数字通信系统 1.2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2.1 有效性指标 1.2.2 可靠性指标 1.3 数字信号传输发展概况 习题 第2章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 2.1 语音信号的基本特征 2.1.1 语音信号的统计特征 2.1.2 衡量语音质量的指标 2.2 语音信号的脉冲编码调制 2.2.1 抽样原理 2.2.2 量化理论 2.2.3 编码与译码 2.2.4 常用PCM芯片介绍 2.3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简介 2.3.1 语音信号典型压缩编码方法 2.3.2 移动通信系统中语音压缩编码简介 2.3.3 IP电话系统中语音压缩编码简介 习题 第3章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 3.1 图像信号的基本特征 3.1.1 图像信号的基本概念 3.1.2 图像信号的分类 3.1.3 图像信号的数字编码 3.1.4 数字图像信号的特点 3.1.5 图像信号的传输 3.2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方法简介 3.2.1 图像信号编码的主要方法 3.2.2 图像编码的相关标准 3.3 视频编码原理简介 3.3.1 视频信号的基本特征及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3.3.2 视频编码框架及相关标准 习题 第4章 数字传输体系及其帧结构 4.1 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4.1.1 多路复用的概念及构成 4.1.2 时分复用系统及其帧同步 4.2 PCM基群系统构成 4.2.1 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 4.2.2 PCM30/32路时钟系统 4.2.3 PCM30/32路帧同步系统 4.2.4 信令信号系统 4.2.5 PCM30/32路系统构成 4.3 数字复接体系 4.3.1 数字复接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4.3.2 PDH体系 4.3.3 SDH体系 4.4 异步信号的同步化方法 4.4.1 滑动存储法 4.4.2 码速调整法 4.4.3 指针处理法 4.5 PDH帧结构 4.5.1 二次群同步复接 4.5.2 二次群异步复接 4.5.3 复接抖动 4.5.4 PCM高次群帧结构 4.6 SDH帧结构 4.6.1 STM-1帧结构 4.6.2 STM-N帧结构 4.7 SDH与PDH的比较 习题 第5章 SDH的复用原理 5.1 SDH的复用结构 5.2 SDH的映射原理 5.2.1 映射方式的分类 5.2.2 支路信号2.048Mb/s的异步映射 5.2.3 支路信号2.048Mb/s的比特同步映射 5.2.4 支路信号2.048Mb/s的字节同步映射 5.2.5 支路信号34.368Mb/s的异步映射 5.2.6 支路信号34.368Mb/s的同步映射 …… 第6章 SDH设备 第7章 同步传输网络的保护与恢复 第8章 SDH的网同步 第9章 SDH网络的传输性能 0章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新定价链接: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本书结合通信工程国家首批二类特色专业办学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代技术发展,以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为主线,条理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通俗易懂,配套电子课件,便于教师教学使用。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具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它既有严谨的工程学家的逻辑骨架,又包裹着一种文学家对“秩序”的迷恋。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比喻跨越了物理、生物甚至音乐领域,极其巧妙且令人难忘。例如,它将帧结构中的定时信息比作管弦乐队中定音鼓的角色,一旦这个基准被打破,整个乐章(数据流)都会沦为噪音。这种跨学科的联想,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传输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时间来创造价值的书。读完之后,我看向任何数字设备的工作状态,都会下意识地去探究其背后的“时序脉冲”,这种由内而外的认知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数字世界的运作原理,有了一种全新的、更为深刻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标题所暗示的那种技术深度。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聚焦于底层协议、链路层细节和复杂编码算法的硬核教科书,坦率地说,我对这类题材通常是敬而远之的。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立刻被它那种开阔的视野和对整个信息传输生态系统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公式和规范,而是巧妙地将“同步”这个核心概念,提升到了哲学和工程美学的层面。书中对时间、频率的精确控制,如何影响到跨越光纤、无线电波乃至卫星链路的万亿字节数据流的稳定性与完整性,进行了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阐述。特别是它对“抖动”(Jitter)的分析,简直像是在解剖一个技术难题的灵魂。那种对时序误差的细致描摹,让我开始理解,看似枯燥的同步技术,实则是支撑我们现代数字生活的无形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高深的技术门槛,通过精彩的类比和历史回顾,转化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精密控制下的力量与美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我过去总认为,数据传输的性能瓶颈在于物理媒介的极限,是光速或电磁波的物理限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线性思维。它让我意识到,在很多场景下,真正的瓶颈不在于“传输速度”本身,而在于“同步的质量”。书中对各种参考时钟源(如原子钟、GPS、以及新兴的基于光学的本地参考)的优劣势分析,展现了一种高度成熟和审慎的态度。它没有推崇任何单一的“最佳”方案,而是强调了在特定约束条件下,最优解是动态变化的。这种辩证的、非绝对化的技术分析,使得全书充满了智慧的微光。它教会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那些声称“革命性”的新技术,而是回归到对基础时间一致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拷问之上。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的迷宫”感。我原本期待的是一种线性的、按部就班的知识灌输,就像查阅技术手册那样。但《同步数字传输技术》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螺旋上升”结构。它不会在一个点上停留过久,而是总能在你即将感到枯燥时,突然抛出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议题。比如,当它深入探讨了特定调制技术后,笔锋一转就指向了未来量子通信网络中,如何维持相干性的基础难题。这种叙事方式,迫使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和思考,因为它提供的不是成品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和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它用非常精妙的对比,阐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工程师们在面对带宽限制和噪声干扰时,所采用的截然不同的“同步智慧”。那种跨越数十年的技术演进对比,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俯瞰历史的壮阔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同步,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同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的叙事口吻和深度融合的行业案例。它避开了纯学术的空泛讨论,而是扎根于实际的工程挑战。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读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在参加一个由全球顶尖电信架构师主持的高级研讨会。作者对实际部署中遇到的那些“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了近乎偏执的关注。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超长距离海底光缆在温度变化和地质活动影响下,同步时钟如何维持其皮秒级的精度,这背后的运维和物理学挑战,简直是史诗级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具体技术时,总能优雅地引申出更普遍的系统设计哲学——即,在任何信息交换系统中,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才是真正的带宽。这种将实践细节与哲学思考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技术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让人明白,技术本身没有边界,只有应用场景的约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