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太极拳抉微(上下卷) |
| 作者 | 郭石磊 |
| 定价 | 88.00元 |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7754545 |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装帧的厚度来看,上下两卷的结构本身就暗示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对作者郭石磊先生的体系构建能力充满了好奇。我个人在练习中,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在外家功夫的底子上,真正内化太极拳的柔化与化解能力?很多练习太极的同行,实则只是把拳架打慢了而已,劲力依然是刚性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去刚性”的训练方法论。比如,它是否探讨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法来调整内脏和气血的运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身体的“劲路”?另外,鉴于太极拳流派众多,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是否能提炼出一种超越具体流派招式表象的、更接近于“拳学原理”的通用法则。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搭建起一个从“形”到“意”,再到“神”的进阶路径,那么它对于志在深入研究太极武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我需要的是能引导我进行自我修正的工具,而不是一套只能被动模仿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名为《太极拳抉微(上下卷)》的书,由郭石磊所著,ISBN是9787537754545,从装帧来看,它的分量感十足,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我最近在琢磨如何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总觉得很多书在谈“理”的时候过于空泛,而在讲“架势”的时候又显得过于机械。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将阴阳转换、松紧开合这些核心概念,通过细致的图文解析,真正落地到每一个动作细节中的指导。这本书的厚度,让人不禁对内容的丰富程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招式名称,而是能深入剖析每一个起承转合背后的劲路与意境。尤其对于那些已经练了一段时间,想寻求突破的中级习练者来说,一本真正“抉微”——即精妙地阐释细微之处的书籍——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过去被忽略的、却能带来质的飞跃的关键点,比如如何处理“引进落空”时的重心转移,或者“独立守中”时的周身协调性,这些都是日常练习中难以把握的微妙之处,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将拳架打得更加圆融、自然。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太极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反复品读、常看常新的,却屈指可数。很多书要么是名家口述的记录,逻辑结构略显松散,要么就是过于强调历史渊源,而忽略了现代人练习的实际需求。我希望这本《太极拳抉微》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抉微”二字所暗示的精细打磨。对于一个注重技术细节的人来说,最令人沮丧的就是看到模糊不清的描述,比如“松开”、“自然”这类词汇,没有具体的身体力学支撑。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运用精准的语言和可能配有的插图,将人体结构与力学原理完美结合,解释清楚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在特定动作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揽雀尾”这个动作中,如何做到“捋”的蓄势待发和“挤”的顺势而为,中间的过渡衔接,才是决定太极拳品相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些“临界点”的把控讲透,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武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体运动哲学的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集中在它对“意”的阐释上。太极拳的精髓,一在“柔”,二在“意”,形体上的做到位了,意念上的不到位,功夫始终是浮于表面的。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太极意境的哲学根源,并将其与实际的身体感觉联系起来。例如,在论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时,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冥想或意念引导练习?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定力”与“变化”的论述。太极拳要求在极静中孕育极动,在极柔中蕴含极刚。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极难把握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用清晰的文字,描绘出这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运动状态,并指导我们如何在推手中体验和保持这种状态。如果这本书能够解答诸如“如何在身体不僵硬的前提下,保持对外界力量的瞬间捕捉和精准反馈”这类高阶问题,那么它就绝对称得上是武术经典之作,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流行读物。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说了这本书,据说在武术圈子里,提到对太极拳理解的深度,这本书是绕不开的。我一直有个疑惑,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师教出来的拳架看似流畅,但一到实战或者与人推手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根基不稳。我认为,这往往源于对“虚实”转换理解的偏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一块有突破性的论述。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阐述在不同步法下,如何做到“脚下生根”与“上身轻灵”的矛盾统一?而且,太极拳的“听劲”功夫,是需要长年累月培养的直觉,但理论的引导无疑能加速这个过程。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感应力”的章节,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无形的、精神层面的训练,转化为可操作的身体感知和练习方法。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以量化的感知训练体系,那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更高境界的拳友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毕竟,太极拳练到最后,比拼的往往是内里的精微差异,而不是外在的动作幅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