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产业影响力及指数研究(2008-2015)
定价:68.00元
作者: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4424657
字数:
页码:4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产业影响力及指数研究(2008—2015)》在历年统计和核算体育产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科学的体育产业发展计算方法,获得的发展指数体现喜人的进步。
难得的是,书中新增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区域的治理指数。从透明、民主、团结、制衡四个维度,对整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治理水平进行了测定。这种测定虽然无法全面反映善治的情况,但相信这种尝试将很大地推动整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治理状况的改善。同时,这种测定方式和方法也将在今后对我国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提升治理水平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总论篇
章 《奥林匹克2020议程》与国际体育善治改革
一、罗格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
(一)雅克·罗格生平简介
(二)罗格时代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
(三)罗格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发展
二、巴赫的改革理念和设计
(一)托马斯·巴赫生平简介
(二)巴赫主席的执政理念及其改革思路
三、《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主要内容
(一)《奥林匹克2020议程》四十条改革措施
(二)《奥林匹克2020议程》核心内容和理念
第二章 奥林匹克园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巴塞罗那融人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
(一)巴塞罗那奥运会为城市变迁带来的机遇
(二)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公园布局与城市发展
(三)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公园和城市社区发展
二、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发展的曲折历程
(一)悉尼奥运会与霍姆布什湾地区发展机遇
(二)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园区发展的曲折历程
(三)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园区运营经验与教训
三、雅典奥林匹克公园发展特点与教训
(一)雅典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中的弊端和劣势
(二)雅典奥林匹克公园场馆闲置及维护难题
四、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遗产管理与经验
(一)伦敦奥运会与下利亚山谷地区发展机遇
(二)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与城市发展战略融合
(三)伦敦奥林匹克公园赛事经济与城区再生
(四)伦敦奥林匹克园区运营管理遗憾与教训
第三章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产业发展转型
一、后奥运会时代奥林匹克公园的发展背景
(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四)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
(五)国务院46号文
二、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公园的发展路径
(一)坚持以赛事为主导,与北京总体规划建设相衔接
(二)坚持以投资为主导,与多元投融资方式共同管理开发
(三)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理念,构建合理公共游憩空间和服务机制
(四)坚持多种产业业态联动,形成园区体育产业链条群和生态圈
三、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公园的转型思路
(一)以场馆功能复合化手段实现园区迭代更新
(二)以服务型理念提高园区市场竞争力
(三)以“互联网+”理念促进体育场馆智能化
(四)以“走出去”战略开拓全球体育商务市场
第四章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奥运遗产发展评价
一、伦敦奥运遗产发展评价经验分析
(一)伦敦奥运遗产发展评价的背景
(二)伦敦奥运遗产发展评价的方法
(三)伦敦奥运遗产发展评价的结果
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奥运遗产发展评价
(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发展评价的背景
(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发展评价的方法
(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发展评价的结果
(四)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奥运遗产传承及其发展建议
第五章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发展概要
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基本情况介绍
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资源梳理
(一)有形场馆资源
(二)无形资源
(三)地缘资源
分论篇
评价篇
展望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撰写者身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这赋予了文本一种不容置疑的官方性和实践性。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内部视角”的期待:这里面会不会披露一些外界难以获取的政策制定细节,或者关于场馆运营成本与收入的内部数据?虽然学术研究需要保持客观,但来自管理机构的视角,无疑能提供更贴近现实操作层面的洞察。我特别好奇的是,在2008到2015年间,面对全球金融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公园方面是如何调整其产业定位和招商策略的。例如,他们是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的?如果书中能展示出一张清晰的“产业矩阵图”,标明哪些产业板块(如体育旅游、体育科技、大众健身服务)在不同年份中的权重变化,并用数据佐证其有效性,那么这本书就超越了普通的研究报告,成为了一份关于大型公共资产运营效率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其副标题指向的“管理委员会”,让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本纯粹的体育经济学专著,而更像是一份权威的、基于一手数据的政策导向型报告的学术化包装。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书中对“指数”的构建过程必然充满了挑战性——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如门票收入、商业租赁)与社会效益(如全民健身普及率、城市美誉度提升)?这种双重目标的量化,绝对是研究的难点所在。如果内容真的如我所期许的那样,它会深入剖析奥林匹克公园如何在奥运会后,从一个纯粹的体育竞赛中心,成功或挣扎地转向一个集文旅、会展、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对“衰退期管理”的对策研究。许多后奥运场馆面临“白色大象”的困境,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复制推广的评估框架(即那个“指数”),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北京本地的研究范畴,而是具有了全球性的参考意义,展示了中国在大型活动遗产管理上的实践智慧与反思深度。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它试图解决一个宏大命题:超级赛事的投资回报周期。奥林匹克公园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一个国家形象和城市雄心的投射。因此,其“影响力”的研究绝不能仅限于财务报表,更需要深入到软性指标,比如国际体育交流频率、市民对公园的满意度变化,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在社区层面的渗透程度。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一个复杂的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分析部分,用以支撑其影响力指数的“社会维度”。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将这些难以量化的社会价值(如城市自豪感)与可量化的经济指标(如旅游消费)有效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中,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将是开创性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似乎承诺提供一个详尽的“后奥运十年问卷”的答案,揭示出如何将奥运遗产转化为持久的、多维度的城市竞争力,这对于任何规划未来大型活动的大都市而言,都是一堂必修课。
评分光是看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宏伟的“鸟巢”和“水立方”,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在于建筑的辉煌,而在于其背后的商业血液如何流动。我推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可能会非常严谨,也许会采用分阶段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可能是奥运后初期的“遗产激活”策略评估,第二阶段聚焦于特定产业(如体育培训、赛事承办)的营收增长曲线分析,最终落脚于一个综合的“影响力评价体系”。如果作者能够细致地呈现不同时间点上,公园对周边交通、就业和区域GDP的拉动作用的边际效应变化,那将是对城市规划学一次极有价值的贡献。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近乎冷峻的、去浪漫化的数据分析,揭示出光环褪去后,依靠什么核心竞争力才能让这个庞大的基础设施集群保持生命力,而不是沦为一座昂贵的纪念碑。这种基于长周期观测的经济韧性研究,恰恰是当下城市可持续发展讨论中最稀缺的真知灼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产业影响力及指数研究(2008-201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我尚未翻开扉页,但仅仅是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具体的学术图景。我猜想,这本书必然是对2008年奥运会这座超级遗产的后奥运时代价值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量化分析。它不只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简单描述,更像是对一个国家级“城市名片”在转型期经济脉搏的精准把脉。我特别期待看到研究者如何界定“体育产业影响力”这个复杂概念,因为这不仅仅是场馆的利用率,更涵盖了文化辐射力、品牌价值的延伸以及对周边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层渗透。2008到2015年,这七年的时间跨度,正好覆盖了奥运热潮退去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阵痛期”。我预感书中会包含大量复杂的统计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这对于任何希望研究大型赛事遗产如何转化为长期经济动力的学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蓝图或反思案例。这种基于具体时间轴和特定地理单元的实证研究,往往比泛泛而谈的宏观理论更有说服力,它似乎在告诉我:看,我们是如何在后奥运时代,试图用数据证明一座宏伟建筑群的持续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