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史 (美)舒尔茨(Schultz, D. P.),叶浩生,杨文登 9787501

现代心理学史 (美)舒尔茨(Schultz, D. P.),叶浩生,杨文登 97875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舒尔茨Schultz,D. P.,叶浩生,杨文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现代心理学
  • 舒尔茨
  • 叶浩生
  • 杨文登
  • 心理学
  • 历史
  • 学术著作
  • 教材
  • 心理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8968
商品编码:295168946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心理学史

定价:75.00元

售价:64.5元,便宜10.5元,折扣86

作者:(美)舒尔茨(Schultz, D. P.),叶浩生,杨文登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01998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枯燥吗?才不是呢!这部畅销30年的经典心理学史教材定能让你耳目一新!
在这里,心理学历***富传奇色彩的大师汇聚一堂:有背景显赫、才气逼人的阔少爷,也有白手闯天涯、聪明绝顶的穷小子,还有许许多多与时代的束缚抗争着的女性。
智慧与疾病共存,才情与怪癖比肩!
这本《现代心理学史》将为你还原*鲜活、*复杂、*立体、*真实的心理学故事;带你领略150年来,心理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
★欢迎加入“万千心理”教学支持计划!★

内容提要


《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是一部畅销30余年的经典心理学史著作!它以19世纪为起点,采用生动的传记式写法,对现代心理学史进行了全面介绍,因而备受赞誉。作者为心理学的历史赋予了个性,不但介绍了心理学大师们的生平传记,还展现了他们重要的人生经历为其思想的形成与研究的开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为了始终与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本书第十版更与时俱进地介绍了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衍生与*发展。

目录


章 心理学史研究
你会看见小丑吗?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历史的数据:重建心理学的过去
心理学的背景因素
科学史的概念
现代心理学演化中的思想学派
这本书的计划
问题讨论

第二章 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排便鸭与法兰西的荣耀
机械论的精神
时钟般的宇宙
现代科学的开端
笛卡尔的贡献:机械论和心身问题
新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三章 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金尼布洛克的错误:观察者的重要性
早期生理学中的一些进展
实验心理学的开端
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1821 —1894)
厄尼斯特·韦伯(1795 —1878)
古斯塔夫·塞奥多·费希纳(1801 —1887)
心理学的正式建立
问题讨论

第四章 新心理学
不可能的多任务处理
现代心理学之父
威廉·冯特(1832 —1920)
德国心理学的其他发展
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 —1909)
弗兰兹·布伦塔诺(1838 —1917)
卡尔·施通普夫(1848 —1936)
奥斯沃德·屈尔佩(1862 —1915)
评论
问题讨论

第五章 构造主义
插橡皮管:大学里的恶作剧?
爱德华·布莱德弗特·铁钦纳(1867 —1927)
对构造主义的批评
构造主义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六章 机能主义:先行的影响
震惊科学家的猩猩珍妮
机能主义的抗争
机能主义的先驱:查尔斯·达尔文(1809 —1882)
个体差异:弗兰西斯·高尔顿(1822 —1911)
动物心理学与机能主义的发展
问题讨论

第七章 机能主义的建立与发展
进化时代的神经质哲学家
进化论在美国的传播: 赫尔巴特·斯宾塞(1820 —1903)
机器的持续进化
威廉·詹姆斯(1842 —1910):机能心理学的先驱
女性在机能上的不均等
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1844 —1924)
机能主义的建立
芝加哥学派
约翰·杜威(1859 —1952)
詹姆斯·罗兰德·安吉尔(1869 —1949)
机能心理学的范围
哈维·卡尔(1873 —1954)
机能主义后的形式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
罗伯特·赛申斯·吴伟士(1869 —1962)
对机能主义的批评
机能主义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八章 应用心理学
FDA 的突袭,目标:可口可乐!
实用心理学的发展
测量心理
詹姆斯·麦金·卡特尔(1860 —1944)
心理测验运动
临床心理学运动
莱特纳·威特默(1867—1956)
临床心理学职业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运动
沃尔特·迪尔·斯科特(1869 —1955)
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霍桑研究和组织问题
女性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贡献
胡格·敏斯特伯格(1863—1916)
美国的应用心理学:一种民族的狂热
问题讨论

第九章 行为主义:先行的影响
神奇的马:数学天才?
向着行为科学前进
动物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 —1949)
伊万·彼德洛维奇·巴甫洛夫(1849 —1936)
弗拉迪莫·别赫捷列夫(1857 —1927)
机能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问题讨论

第十章 行为主义的开端
心理学家、婴儿与锤子:不要在家里这样试!
约翰·B.华生(1878 —1958)
对华生行为主义的反应
行为主义的方法
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的公众吸引力
心理学的高潮
对华生行为主义的批评
华生行为主义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十一章 行为主义:建立之后
智力动物园
行为主义的三个阶段
操作主义
爱德华·托尔曼(1886 —1959)
克拉克·赫尔(1884 —1952)
B. F.斯金纳(1904 —1990)
社会行为主义:认知的挑战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 —)
朱利安·罗特(1916 — )
行为主义的命运
问题讨论

第十二章 格式塔心理学
突然的顿悟
格式塔革命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先行影响
物理学中变化的时代精神
似动现象:对冯特心理学的挑战
马克斯·魏特海默(1880 —1943)
库尔特·考夫卡(1886—1941)
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
格式塔革命的性质
格式塔的知觉组织原则
学习的格式塔研究:顿悟与猿的智慧
人的创造思维
同型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
场论:库尔特·勒温(1890 —1947)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批评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开端
这仅仅是一个梦吗?
精神分析的发展
精神分析的先行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与精神分析的发展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
作为一种人格体系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体系中的机械论和决定论
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的关系
精神分析概念的科学效度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
精神分析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建立之后
当生活给了你柠檬……
竞争的派系
新弗洛伊德学派和自我心理学
安娜·弗洛伊德 (1895—1982)
客体关系理论:梅兰妮·克莱因(1882—1960)
卡尔·荣格(1875—1961)
社会心理理论:时代精神的再次冲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 —1937)
卡伦·霍妮(1885—1952)
人格理论的进化: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卡尔·罗杰斯(1902—1987)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命运
积极心理学
历史中的精神分析传统
问题讨论

第十五章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思想学派展望
心理学中的认知运动
乔治·米勒(1920—)
乌尔里克·奈塞(1928—)
计算机隐喻
人工智能
认知心理学的性质
进化心理学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介绍


作 者 简 介
杜安·P. 舒尔茨(Duane P. Schultz),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与妻子悉妮·埃伦·舒尔茨(Sydney Ellen Schultz)合著的教材都深受读者喜爱。
译 者 简 介
叶浩生,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2001—2009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2013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副主编。主要著作和主编的教材有《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心理学史》《心理学理论精粹》和《心理学通史》等。主要论文有《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等。

文摘





序言



心理学的黎明与群星:思想的演进与流派的诞生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心灵探索历程的壮丽史诗,它并非仅仅记录某个时期或某个国家的学术成就,而是追溯人类对自身内在世界好奇心的源头,展现了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如何一步步揭示潜意识的幽深、行为的模式以及意识的奥秘。本书将带你穿越思想的迷雾,领略心理学这门学科从哲学思辨的萌芽,到科学实证的蜕变,再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 第一篇:哲学的回声与科学的曙光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对心灵的探索早已在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智慧中闪耀。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记忆和思维的细致观察,都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引发了无数的辩论,触及了我们对意识本质的根本性追问。 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人文主义的觉醒,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然而,将心灵的探索从哲学推向科学的,是那些勇于挑战传统、拥抱实证精神的先驱们。19世纪,生理学的进步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亥姆霍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韦伯和费希纳对感觉阈限的研究,这些开创性的实验不仅精确地量化了心理现象,更宣告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 第二篇:结构与功能的碰撞:意识的解剖 1879年,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誉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冯特及其学生们,如铁钦纳,致力于用内省法来剖析意识的结构,试图找出构成我们思想和感受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复杂的心理体验。他们将意识比作化学元素,试图找到心理的“元素周期表”。这种结构主义的视角,如同精密的解剖刀,试图将心灵的各个部分一一厘清,理解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然而,与结构主义针锋相对的是功能主义的兴起。威廉·詹姆斯,这位在美国享有盛誉的思想家,认为意识并非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持续流动、变化的过程,如同“意识的溪流”。他强调理解心理过程是为了适应环境,帮助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功能主义者们关注的是心理功能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学习、记忆、情绪等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他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将心理学与教育、工业等实际应用领域联系起来。 第三篇:潜意识的深渊与行为的解读 20世纪初,一门颠覆性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以其石破天惊的力量,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人类心理最幽深、最隐秘的角落——潜意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维也纳的医生,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未意识到的欲望、冲动和童年经历。他发展了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等方法,试图揭开潜意识的面纱,理解压抑、防御机制等心理动力。精神分析的理论,虽然充满争议,但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人格、心理疾病以及人类动机的理解,为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几乎同时,另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崛起,它将心理学的焦点从内在世界转移到可观察的行为上。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坚决反对研究不可见的意识和潜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客观的科学,只研究可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他们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了学习的规律,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的出现,将心理学研究推向了更加科学、严谨的轨道,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塑造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人本主义的觉醒与认知革命 当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时,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感到,它们似乎都忽视了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以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为代表。他们强调人的独特性、自由意志和内在的成长潜能,将人的需求划分为层级,并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者们倡导以人为中心的疗法,强调理解、尊重和共情,为心理治疗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迎来了又一次深刻的变革——认知革命。心理学家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类的内在心理过程,但这次,他们将其视为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借鉴计算机的类比,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存储、加工和运用信息,从而理解思维、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认知功能。这股浪潮催生了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它将心理学研究带入了新的高度,对人工智能、教育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篇:多元的视域与未来的展望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开始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的内涵。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探索群体动力、态度形成、社会影响等复杂现象。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人格心理学致力于理解个体之间在性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临床心理学则专注于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心理困扰。 此外,进化心理学试图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人类的心理机制,神经心理学则致力于探索大脑结构和功能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文化对心理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异同。 本书在梳理这些重要流派和研究方向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对人类心灵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思想的旅行,邀请你一同探索那些关于“人”的永恒追问,感受那些曾经激荡的学术思潮,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对自身理解的伟大智慧。它会让你看到,心理学的研究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曲折、碰撞与融合,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工具箱”。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心理学的发展。作者通过梳理历史,展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使得我在阅读后,能够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当今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现象。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实验的重述,以及对实验设计背后逻辑的剖析,更是让我领略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例如,书中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复述过程,更着重于分析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影响了后来的行为主义研究。这种深入的讲解,帮助我理解了理论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又如何指导实践的,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现代心理学史》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内容的一致性与深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心理学家的生平与理论,而是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演变轨迹,例如,如何从构造主义的内省法过渡到行为主义的客观研究,再到认知革命的出现,这一系列发展脉络被描绘得生动而富有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它们往往是在历史的语境下被引入和发展的,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及其在心理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验一次思想的旅程,仿佛亲历了现代心理学从萌芽到繁荣的整个过程,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的拓展。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生命力”的感受。我曾以为心理学就像某些枯燥的公式,只存在于书本上,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心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充满了争议、探索和不断的自我修正。作者在描述不同学派时,常常会提及当时社会背景、哲学思潮的影响,甚至是一些科学技术突破的助推作用,这让我觉得心理学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与人类文明进程紧密相连的。比如,书中关于精神分析的论述,不仅解释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探讨了它如何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又如何在随后的时代引发巨大的反响和批评,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对心理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它不再是冰冷的理论集合,而是充满人性光辉和思想火花的鲜活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娓娓道来。作者在介绍心理学家的生平事迹时,总能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他们思想特质的细节,并将其与他们的理论成就巧妙地结合。例如,在描述某个心理学家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坚持自己的研究,或者某个理论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故事性的元素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变得引人入胜。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辩论和互相启发过程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面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这种生动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更深厚的兴趣,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置身于那些伟大的思想实验和学术争鸣之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现代心理学史》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简洁大方,色彩搭配也很有学究气,一看就知道是严谨学术著作的风格。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内容编排得相当系统,从最早的哲学根源讲起,一路梳理到当代各种心理学流派的兴起与发展,脉络清晰,逻辑性很强。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历史事件也非常丰富,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排版、装帧以及初步的章节浏览,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图书制作上的用心。这种厚重感和专业性,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看重一本历史类书籍能否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以及细节的挖掘能力,从初步的感受来看,这本书在这方面应该有不错的表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