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行为研究的兴起
定价:99.00元
作者:雷雳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32053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连接万物的互联网遇见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当虚拟世界生长出真实的“心理特性”视觉匿名·时空穿越·时序弹性·身份可塑·多重社交我们需要以心理学的方式,洞察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心理学知名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 华中师范大学 周宗奎 互联网学者、观察者财讯传媒 段永朝 中国人民大学 梁循中国*年轻大数据领军人、百万畅销书《大数据时代》译者 周涛 ——跨界推荐——
内容提要
☆人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在网上畅所欲言? ☆网络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虚拟网络世界又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当连接万物的互联网遇见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真实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这是一部汇集前沿学者智慧、充满探索精神的佳作,该书从心理学视角切入,透过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详细解读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谋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和关系特征。本书主编雷雳教授,从事互联网心理学研究超过10年时间,其丰硕的数据研究与案例研究成果深受心理学、互联网研究、大数据研究等诸多领域专家赞誉。
目录
编 概述章 引论节 互联网的破茧与起飞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与趋势第三节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第二章 网络心理的理论观节 个体特征视角第二节 网络情境视角第三节 交互作用视角第三章 网络心理与研究方法节 传统质性方法的在线应用第二节 传统量化方法的在线应用第三节 独特的在线研究方法第四节 在线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第二编 网络与个体第四章 网络与认知节 网络与大脑第二节 网络与认知及思维发展第三节 网络与社会认知第四节 网络语言的特点与机能第五章 网络与自我节 网络自我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 网络自我的表现第三节 网络自我表现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网络自我表现产生的影响第六章 网络与人格节 互联网使用与人格差异第二节 人格对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第三节 互联网使用对人格的影响第四节 虚拟人格第七章 网络与性别节 网络行为的性别差异第二节 网络与心理性别第三节 网络第三编 网络与人际第八章 网络与人际关系节 在线关系概述第二节 在线关系的形成机制第三节 在线关系的表现形式第四节 在线关系与线下关系的联系 第九章 网络亲社会行为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第二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十章 网络偏差行为节 网络偏差行为概述第二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形式与测评第三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和影响第四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第四编 网络与群体第十一章 网络社会认同节 社会认同的形成第二节 计算机传播中的社会认同效应第三节 社会认同与网络群体间效应第四节 社会认同在新媒体中的新应用第十二章 网络群体节 网络社会支持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消极行为第三节 网络集群行为第四节 网民心理的预测第五编 网络与文化第十三章 网络游戏与音乐节 网络游戏概述第二节 网络游戏使用的前因与后果第三节 网络游戏成瘾及其干预第四节 网络音乐第十四章 网络信息与学习节 网络与信息第二节 网络与学习第三节 网络学习障碍及干预第十五章 网络心理咨询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技术第三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第四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 第十六章 网络与消费节 网络购物概述第二节 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第三节 消费者与电商的关系第六编 健康上网第十七章 网络成瘾节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第二节 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第十八章 网络与幸福节 网络与身体健康第二节 网络与幸福感第三节 网络与消极情绪第十九章 健康上网与网络安全节 健康上网第二节 网络安全
作者介绍
雷雳——中国互联网心理学研究先锋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评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近十余年专注于互联网心理学研究,已发表相关著作3部、译作6部、论文100余篇。
文摘
序言
我对“群体心理”和“社会传播”在网络环境下的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行为研究的兴起》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会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情绪的快速传播、以及信息茧房效应等现象进行深入的心理学解读。我设想,书中会探讨在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形成群体认同,又是如何受到网络社群的影响。例如,在社交媒体上,谣言为何能迅速扩散?“回声室效应”是如何加剧观点极化?群体性的狂热情绪是如何在网络空间点燃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心理学模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并或许能给出一些关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启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数字世界中涌动的集体意识的暗流,以及个体在这种集体意识影响下的心理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信息生态。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都深感着迷。而互联网的出现,无疑为这种复杂性又增添了无数维度。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心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与互联网这个新兴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的,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或者被互联网放大的心理现象。比如,网络欺凌的心理根源,匿名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虚拟社区的形成和维护机制。是否会提到一些关于“赛博空间”的心理学理论?或者,那些因为过度沉浸在网络世界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社交焦虑,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寻求心理慰藉和归属感。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这些理论的应用?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这些表现背后隐藏的心理驱动力。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知识的空白,让我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变化。
评分作为一个对人类认知和决策过程充满好奇的人,我对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新心理行为研究的兴起”,让我期待它能揭示一些我们可能尚未察觉到的,但却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发生的认知改变。例如,互联网上的碎片化信息是否正在改变我们的深度阅读能力?搜索引擎的便捷性是否正在削弱我们的记忆力?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分配和决策效率?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关于“认知负荷”、“注意力经济”以及“选择的悖论”等心理学概念,并将其与互联网的使用紧密联系起来。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下,优化我们的学习方式、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及做出更明智决策的见解。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世界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加主动地塑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对“成瘾”这个话题格外关注,尤其是当它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好奇,《互联网心理学》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多巴胺的奖赏回路如何在网络游戏中、社交媒体的点赞和评论中被激活,从而导致个体难以自拔?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比如游戏成瘾、社交媒体成瘾、信息获取成瘾等等,并尝试从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层面去解释这些成瘾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成瘾的见解,或许是关于提升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或者是关于如何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的建议。对于一个身处数字洪流中的普通读者来说,理解并掌握这种“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它将提供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与互联网共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行为研究的兴起》着实吸引了我。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我们的社交、学习、工作,甚至情感连接,无一不深受其影响。那么,互联网究竟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心理,又催生出哪些新的行为模式呢?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尤其“新心理行为研究的兴起”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很多前沿的、尚未被广泛认知和探讨的心理学分支。想象一下,那些在虚拟世界中产生的群体心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茧房效应、网络成瘾的深层机制,甚至是人工智能对人类心理认知的影响,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有所触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在数字化浪潮下,人类心理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那些在网络背后涌动的,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人类心智活动。雷雳这个名字也给我一种严谨、专业的联想,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学术深度抱有期待,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探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