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运动损伤解剖学

【XH】 运动损伤解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拉德·沃克 著
图书标签:
  • 运动损伤
  • 解剖学
  • 康复
  • 运动医学
  • 肌肉骨骼
  • 损伤机制
  • 临床解剖
  • 运动防护
  • 急救
  • 理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28228
商品编码:295189919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损伤解剖学

定价:65.00元

作者:布拉德·沃克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8228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

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与运动相关的损伤,并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保护措施、治疗方法以及处理技巧等策略描述出来。全书运用彩图解剖图说明的方法,引导读者走进人体内部,为读者深入理解人体在运动损伤处理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提供视觉帮助。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与运动相关的损伤,并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保护措施、治疗方法以及处理技巧等策略描述出来。全书运用彩图解剖图说明的方法,引导读者走进人体内部,为读者深入理解人体在运动损伤处理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提供视觉帮助。

目录


目 录

n

序…………………………………… 5

n

章 运动损伤概论…………… 1

n

什么是运动损伤?… …………………… 2

n

运动损伤有哪些影响因素?… ………… 2

n

运动损伤是急性还是慢性的?… ……… 5

n

运动损伤是如何分类的?… …………… 5

n

如何区分扭伤和拉伤?… ……………… 6

n

第二章 运动损伤的预防………… 7

n

有关运动损伤预防的介绍… …………… 8

n

热身运动… ……………………………… 8

n

整理活动… …………………………… 11

n

FITT 原则… …………………………… 13

n

过度训练… …………………………… 14

n

体质和技能提高… …………………… 16

n

体质健康… …………………………… 17

n

部分:力量训练… …………… 17

n

第二部分:循环训练… …………… 20

n

第三部分:交叉训练… …………… 22

n

第四部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 24

n

拉伸练习和柔韧性… ………………… 27

n

部分 拉伸练习如何预防运动

n

损伤… ………………… 27

n

第二部分:安全拉伸活动的规则… 28

n

第三部分:如何合理拉伸… ……… 33

n

设施、规则和运动防护装备… ……… 35

n

第三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37

n

运动损伤的处理简介… ……………… 38

n

身体素质的恢复… …………………… 42

n

第四章 皮肤的运动损伤………… 47

n

001 切割伤、擦伤、皮肤红肿……… 48

n

002 晒伤……………………………… 50

n

003 冻伤……………………………… 51

n

004 脚气(足癣)…………………… 52

n

005 水泡……………………………… 54

n

006 鸡眼、胼胝、跖疣(瘊子)…… 55

n

第五章 头和颈部的运动损伤…… 57

n

007 头部震荡、组织挫伤、出血、

n

骨折……………………………… 58

n

008 颈部拉伤、骨折、挫伤………… 60

n

009 颈神经拉伸综合征……………… 62

n

010 挥鞭样损伤(颈部扭伤)……… 63

n

011 斜颈(急性斜颈)……………… 64

n

012 椎间盘突出(急性颈椎椎间盘疾

n

病)……………………………… 66

n

013 神经压迫(颈神经根炎)……… 68

n

014 骨刺(颈椎关节强直)………… 69

n

015 牙………………………………… 70

n

016 眼………………………………… 72

n

017 耳………………………………… 73

n

018 鼻………………………………… 74

n

第六章 手部和手指的运动损伤… 75

n

019 掌骨骨折………………………… 76

n

020 拇指扭伤(尺侧副韧带)……… 78

n

021 锤状指(指长伸肌腱)………… 79

n

022 手指扭伤………………………… 80

n

023 手指脱位………………………… 82

n

024 手/ 手指肌腱炎… ……………… 83

n

第七章 腕部和前臂的运动损伤… 85

n

025 腕部和前臂的骨折……………… 86

n

026 腕部扭伤………………………… 88

n

027 腕骨脱位………………………… 89

n

028 腕管综合征……………………… 90

n

029 尺管综合征……………………… 92

n

030 腕部腱鞘囊肿…………………… 94

n

031 腕部肌腱炎……………………… 95

n

第八章 肘关节运动损伤………… 97

n

032 肘部骨折………………………… 98

n

033 肘部扭伤………………………… 100

n

034 肘关节脱位……………………… 101

n

035 肱三头肌肌腱断裂……………… 102

n

036 网球肘…………………………… 104

n

037 高尔夫球手肘…………………… 105

n

038 投掷者肘………………………… 106

n

039 肘部滑囊炎……………………… 108

n

第九章 肩部和上臂的运动损伤… 109

n

040 骨折(锁骨、肱骨)…………… 110

n

041 肩关节脱位……………………… 112

n

042 肩关节半脱位…………………… 114

n

043 肩锁关节分离…………………… 116

n

044 胸锁关节分离…………………… 117

n

045 肱二头肌肌腱断裂……………… 118

n

046 肱二头肌挫伤…………………… 120

n

047 肌肉拉伤(肱二头肌、胸部

n

目 录

n

肌肉)…………………………… 121

n

048 撞击综合征……………………… 122

n

049 肩袖肌腱炎……………………… 124

n

050 肩部滑囊炎……………………… 125

n

051 肱二头肌肌腱炎………………… 126

n

052 胸肌附着处炎症………………… 128

n

053 冻结肩(粘连性囊炎)………… 129

n

第十章 背部和脊柱的运动损伤… 131

n

054 背部肌肉拉伤…………………… 132

n

055 背部韧带扭伤…………………… 133

n

056 背部挫伤………………………… 134

n

057 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破裂)… 136

n

058 椎间盘膨出……………………… 138

n

059 椎骨应力性骨折………………… 139

n

第十一章 胸部和腹部的运动损伤…141

n

060 肋骨骨折………………………… 142

n

061 连枷胸…………………………… 144

n

062 腹部肌肉拉伤…………………… 146

n

第十二章 髋部、骨盆和腹的

n

     运动损伤…………… 149

n

063 屈髋肌群拉伤…………………… 150

n

064 髋撞击伤………………………… 152

n

065 撕脱性骨折……………………… 153

n

066 腹拉伤……………………… 154

n

067 耻骨炎…………………………… 155

n

068 应力性骨折……………………… 157

n

069 梨状肌综合征…………………… 158

n

070 髂腰肌肌腱炎…………………… 160

n

071 内收肌肌腱炎…………………… 161

n

072 弹响髋综合征…………………… 162

n

073 大转子滑囊炎…………………… 164

n

第十三章 腘绳肌和股四头肌的

n

     运动损伤…………… 167

n

074 股骨骨折………………………… 168

n

075 股四头肌拉伤…………………… 170

n

076 腘绳肌拉伤……………………… 171

n

077 大腿挫伤………………………… 173

n

078 髂胫束综合征…………………… 174

n

079 股四头肌肌腱炎………………… 176

n

第十四章 膝关节的运动损伤… 179

n

080 内侧副韧带扭伤………………… 180

n

081 前交叉韧带扭伤………………… 182

n

082 半月板撕裂……………………… 183

n

083 滑囊炎…………………………… 184

n

084 滑膜皱襞综合征………………… 186

n

085 胫骨粗隆骨骺炎………………… 187

n

086 剥脱性骨软骨炎………………… 188

n

087 髌股疼痛综合征………………… 190

n

088 髌腱炎(跳高膝)……………… 191

n

089 髌骨软骨软化症(跑步膝)…… 192

n

090 髌骨半脱位……………………… 193

n

第十五章 小腿的运动损伤…… 195

n

091 骨折(胫骨、腓骨)…………… 196

n

092 小腿后群肌肉拉伤……………… 198

n

093 跟腱拉伤………………………… 199

n

094 跟腱炎…………………………… 200

n

095 胫骨内侧疼痛综合征

n

(外胫夹)… …………………… 202

n

096 应力性骨折……………………… 203

n

097 胫前间隔综合征………………… 205

n

第十六章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207

n

098 踝关节扭伤……………………… 208

n

099 踝关节骨折……………………… 209

n

100 胫后肌腱炎……………………… 211

n

101 腓骨肌腱半脱位………………… 212

n

102 腓骨肌腱炎……………………… 214

n

103 剥脱性骨软骨炎………………… 215

n

104 足部外翻………………………… 217

n

105 足部内翻………………………… 218

n

第十七章 足的运动损伤……… 219

n

106 足部骨折………………………… 220

n

107 跟骨后滑囊炎…………………… 222

n

108 应力性骨折……………………… 223

n

109 伸肌和屈肌肌腱炎……………… 224

n

110 莫顿神经瘤……………………… 226

n

111 籽骨炎…………………………… 228

n

112 外翻…………………………… 229

n

113 锤状趾…………………………… 231

n

114 人工草地趾……………………… 232

n

115 爪形足(高弓足)……………… 233

n

116 足底筋膜炎……………………… 235

n

117 跟骨骨刺………………………… 236

n

118 黑趾甲(甲下血肿)…………… 237

n

119 嵌甲……………………………… 238

n


作者介绍


本书译者是罗冬梅,北京体育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运动解剖学学组组长,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教材小组成员。主要从事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能力遗传特点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2年追踪研究;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与运动员科学选材;儿童少年身体形态染色体形态相关研究;运动员血型和指纹的遗传特征研究;运动对骨发育作用机理的研究;骨密度与骨生物力学特性相关研究等。

文摘


序言



《运动损伤解剖学》 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 1.1 运动损伤的背景与重要性 1.1.1 运动的普及与挑战 1.1.2 运动损伤的定义与分类 1.1.3 了解损伤的深层原因:解剖学视角 1.1.4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价值 1.2 解剖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2.1 人体基本解剖术语:方位、层面、轴线 1.2.2 骨骼系统:基本构成与运动功能 1.2.3 肌肉系统:分类、结构与收缩机制 1.2.4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与损伤影响 1.2.5 血管系统:血液供应与损伤后果 1.2.6 关节与韧带:稳定性与活动度的关键 1.2.7 运动影像学技术在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上肢运动损伤解剖学 2.1 肩关节 2.1.1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骨骼(肩胛骨、肱骨)、关节囊、韧带、肌肉(肩袖、三角肌、冈下肌、小圆肌、冈上肌、肩胛下肌) 2.1.2 肩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范围、稳定性机制 2.1.3 常见肩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2.1.3.1 肩袖损伤:肌腱撕裂、肌腱炎(肌腱位置、受力点) 2.1.3.2 肩关节脱位/半脱位:关节盂、肱骨头关系(前脱位、后脱位) 2.1.3.3 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峰下间隙、滑囊、肌腱走行(肩峰下撞击的解剖基础) 2.1.3.4 二头肌长头腱损伤:肌腱鞘、结节间沟(肌腱在沟内的活动与摩擦) 2.1.3.5 肩关节盂唇损伤(SLAP损伤):盂唇结构、与二头肌长头腱的关系 2.1.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2.2 肘关节 2.2.1 肘关节的解剖结构:骨骼(肱骨、尺骨、桡骨)、关节囊、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 2.2.2 肘关节的生物力学:屈伸、旋前旋后 2.2.3 常见肘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2.2.3.1 网球肘(桡骨外上髁炎):伸肌总腱起点(桡骨外上髁)、过度牵拉的解剖学解释 2.2.3.2 棒球肘(肱骨内上髁炎):屈肌总腱起点(肱骨内上髁)、过度屈曲的解剖学解释 2.2.3.3 肘关节脱位:关节面的错位 2.2.3.4 尺神经卡压:尺神经沟、肘管(神经受压的位置与原因) 2.2.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2.3 腕关节与手部 2.3.1 腕关节与手部的解剖结构:骨骼(腕骨、掌骨、指骨)、关节囊、韧带、肌肉(内在肌、外在肌)、肌腱 2.3.2 腕关节与手部的生物力学:精细运动、抓握功能 2.3.3 常见腕部与手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2.3.3.1 腕管综合征:腕横韧带、腕管(正中神经受压)、屈肌腱 2.3.3.2 腕骨骨折(如舟骨骨折):血液供应特点、愈合困难的解剖学原因 2.3.3.3 屈肌腱腱鞘炎:屈肌腱、腱鞘(滑膜、纤维结构) 2.3.3.4 拇指韧带损伤(如滑雪者拇指):内侧副韧带(MCL) 2.3.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第三部分:躯干与核心区域运动损伤解剖学 3.1 脊柱(颈、胸、腰) 3.1.1 脊柱的解剖结构:椎骨、椎间盘、椎旁肌肉、韧带 3.1.2 脊柱的生物力学:支撑、运动、保护脊髓 3.1.3 常见脊柱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3.1.3.1 颈部扭伤(Whiplash Injury):颈椎棘突、关节突、肌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的过度拉伸与撕裂 3.1.3.2 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结构、突出的方向与神经根压迫 3.1.3.3 椎管狭窄:椎管、神经根管的解剖学变窄 3.1.3.4 脊柱滑脱:椎弓峡部断裂、椎体移位 3.1.3.5 肌肉劳损:竖脊肌、腹肌的疲劳与损伤 3.1.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3.2 骨盆与髋关节 3.2.1 骨盆与髋关节的解剖结构:骨盆(髂骨、坐骨、耻骨)、股骨头、髋臼、关节囊、韧带(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肌肉(臀肌、内收肌群、屈髋肌群) 3.2.2 骨盆与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承重、站立、行走、跑跳 3.2.3 常见骨盆与髋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3.2.3.1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股骨头颈部与髋臼边缘的形态异常(CAM、PINCER)、撞击的解剖学机制 3.2.3.2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血液供应(旋股内侧动脉等)受损 3.2.3.3 髋关节盂唇撕裂:盂唇结构、与撞击综合征的关系 3.2.3.4 臀肌损伤:肌纤维撕裂、肌腱炎 3.2.3.5 耻骨联合分离/损伤:耻骨联合的稳定性与受力 3.2.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第四部分:下肢运动损伤解剖学 4.1 膝关节 4.1.1 膝关节的解剖结构:骨骼(股骨、胫骨、髌骨)、半月板、关节囊、韧带(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群) 4.1.2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支撑、运动、稳定性 4.1.3 常见膝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4.1.3.1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韧带的走向、受力点、断裂的常见机制(非接触性扭转、减速) 4.1.3.2 半月板损伤:半月板的形态、位置、撕裂的常见模式(横裂、纵裂) 4.1.3.3 髌股关节损伤(髌骨软化、髌骨不稳):髌骨轨迹、股骨滑车沟、髌骨的支持结构(内侧支持带) 4.1.3.4 内侧副韧带(MCL)损伤:韧带的附着点、受力方向(外翻应力) 4.1.3.5 腘绳肌肌腱损伤:肌腱起点、止点、肌肉收缩时的受力 4.1.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4.2 踝关节与足部 4.2.1 踝关节与足部的解剖结构:骨骼(胫骨、腓骨、距骨、跟骨、跗骨、跖骨、趾骨)、关节囊、韧带(外侧韧带群、内侧三角韧带)、肌肉(胫骨前肌、腓骨肌群、小腿三头肌)、跟腱 4.2.2 踝关节与足部的生物力学:行走、跑跳、蹬地、缓冲 4.2.3 常见踝部与足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4.2.3.1 踝关节扭伤:外侧韧带(前距腓韧带、跟腓韧带)的拉伸与撕裂(最常见为内翻损伤) 4.2.3.2 跟腱炎/跟腱撕裂:跟腱的结构、血液供应、牵拉受力 4.2.3.3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的走行、附着点、受力 4.2.3.4 跖骨应力性骨折:跖骨的受力部位、结构弱点 4.2.3.5 距骨骨折:距骨的血液供应、关节面的特点 4.2.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第五部分:全身性运动损伤解剖学考量 5.1 神经系统的运动损伤 5.1.1 周围神经卡压:姿势、重复动作与神经的解剖位置 5.1.2 脊髓神经根受压:椎间盘、骨赘与神经根管 5.1.3 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元结构与功能 5.1.4 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与运动功能障碍 5.2 血管系统的运动损伤 5.2.1 运动性贫血:红细胞生成与血液循环 5.2.2 运动性晕厥:血压调节、心血管系统 5.2.3 运动性血栓:血液凝固机制、血流动力学 5.2.4 局部缺血与肌肉损伤:血管供应与代谢 5.3 软骨、肌腱与韧带的损伤机理 5.3.1 软骨的结构与退变:关节软骨的成分、再生能力 5.3.2 肌腱的结构与功能:肌腱的弹性、收缩力传导 5.3.3 韧带的结构与稳定性:韧带的抗拉伸能力、关节稳定性 5.3.4 慢性劳损与急性损伤的组织学差异 5.4 运动与身体的适应性改变 5.4.1 骨骼的适应性重塑:负重与骨密度 5.4.2 肌肉的肥大与力量增强:肌纤维类型、肌节结构 5.4.3 结缔组织的强化:肌腱、韧带的适应性变化 5.4.4 身体姿势与运动链的生物力学 第六部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基础 6.1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与拉伸 6.1.1 动态拉伸与静态拉伸的解剖学原理 6.1.2 肌肉激活与神经肌肉控制 6.2 运动中的保护措施 6.2.1 装备选择与生物力学匹配 6.2.2 场地选择与地面摩擦力 6.3 运动后的恢复与冷敷 6.3.1 肌肉微损伤的修复过程 6.3.2 炎症反应与血液循环 6.4 康复训练的解剖学目标 6.4.1 力量训练与肌肉代偿 6.4.2 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 6.4.3 关节活动度恢复与疤痕组织管理 6.5 疼痛的解剖学理解 6.5.1 疼痛感受器与传导通路 6.5.2 炎症介质与疼痛发生 第七部分:附录 7.1 常用解剖学词汇表 7.2 运动损伤常见部位图解 7.3 参考文献 --- 《运动损伤解剖学》 引言 随着体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人们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的追求日益增长。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运动损伤也成为影响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因素。理解运动损伤的根源,对于有效预防、准确诊断和科学康复至关重要。本书《运动损伤解剖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编撰。 1.1 运动损伤的背景与重要性 1.1.1 运动的普及与挑战 现代社会,运动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表现,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的足球、篮球,到跑步、游泳,再到瑜伽、登山,各类运动形式丰富多样,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这种广泛参与的背后,是对身体能力的挑战,也意味着潜在的运动风险。 1.1.2 运动损伤的定义与分类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它们可以根据损伤的性质分为急性损伤(如扭伤、骨折)和慢性损伤(如肌腱炎、应力性骨折);根据损伤的部位分为骨骼、肌肉、韧带、肌腱、关节、神经等;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则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 1.1.3 了解损伤的深层原因:解剖学视角 许多运动损伤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身体结构的不完善、生物力学的失衡,或者运动模式与身体解剖结构之间的不匹配。例如,肌腱的受力点、韧带的附着位置、关节的活动范围,都直接影响着运动过程中身体承受的应力。缺乏对这些解剖学细节的深入理解,就如同盲人摸象,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1.1.4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价值 本书旨在通过详细解析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并将其与常见的运动损伤紧密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基于解剖学的运动损伤认知框架。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剖析损伤发生的解剖学机制,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某些运动动作容易导致特定部位的损伤,以及在预防和康复过程中,哪些解剖学结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桥梁,使运动者、教练员、康复师以及医学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更深入、更具指导意义的见解。 1.2 解剖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2.1 人体基本解剖术语:方位、层面、轴线 为了准确描述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向,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解剖学术语。 方位术语:如“上”(superior)、“下”(inferior)、“前”(anterior)、“后”(posterior)、“内侧”(medial)、“外侧”(lateral)、“近端”(proximal)和“远端”(distal)。例如,肱骨(上臂骨)的上端(近端)连接肩关节,下端(远端)连接肘关节。 层面术语:我们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平面来观察结构。 矢状面(Sagittal plane):将身体纵向分为左、右两部分。例如,向前或向后进行的运动(如屈髋、伸膝)主要发生在矢状面。 冠状面(Coronal plane/Frontal plane):将身体纵向分为前、后两部分。例如,身体向左侧或右侧弯曲(侧屈)发生在冠状面。 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Transverse plane):将身体横向分为上、下两部分。例如,躯干的旋转运动发生在水平面。 轴线术语:运动围绕轴线进行。 前后轴(Anteroposterior axis):与冠状面垂直。例如,内收、外展运动围绕前后轴进行。 内外侧轴(Medial-lateral axis):与矢状面垂直。例如,屈、伸运动围绕内外侧轴进行。 上下轴(Vertical axis):与水平面垂直。例如,旋转运动围绕上下轴进行。 1.2.2 骨骼系统:基本构成与运动功能 骨骼是人体的基本框架,提供支撑、保护内脏,并作为肌肉附着点,实现运动。 骨骼的构成:骨骼由骨组织构成,包括密质骨(外层,致密坚硬)和松质骨(内层,呈蜂窝状)。骨骼内部含有骨髓,负责造血。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根据形状分为不同类型,适应不同的功能。长骨(如股骨、肱骨)主要参与杠杆运动,短骨(如腕骨、跗骨)提供稳定性和多向性运动,扁骨(如颅骨、胸骨)保护内脏,不规则骨(如椎骨)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关节:骨骼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允许不同程度的运动。关节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纤维性关节(如颅骨缝)、软骨性关节(如椎间盘)和滑膜关节(如肩、肘、膝关节),其中滑膜关节是最常见的活动关节。 1.2.3 肌肉系统:分类、结构与收缩机制 肌肉是运动的执行者,负责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肉的分类:根据功能和控制方式,肌肉分为骨骼肌(随意肌,负责运动)、平滑肌(不随意肌,分布于内脏器官)和心肌(不随意肌,构成心脏)。本书主要关注骨骼肌。 肌肉的结构:骨骼肌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又由肌原纤维构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丝组成,它们在神经冲动的调控下发生滑动,产生收缩。肌肉外部包裹着筋膜,将肌束连接起来,并向肌腱延伸。 肌肉收缩的类型: 向心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产生克服阻力的运动。 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在收缩状态下被拉长,通常发生在对抗重力或突然停止运动时。这种收缩产生的力量较大,也更容易导致肌肉损伤。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不产生宏观运动,但能维持身体姿势或抵抗外力。 肌肉的功能: 主动肌(Agonist):主要负责产生特定运动的肌肉。 拮抗肌(Antagonist):与主动肌功能相反的肌肉,在主动肌收缩时舒张,以协调运动。 协同肌(Synergist):协助主动肌完成运动的肌肉。 稳定肌(Stabilizer):稳定身体某一部分,为主动肌提供稳定基础的肌肉。 1.2.4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与损伤影响 神经系统是身体的“总指挥部”,负责感知、处理信息并发出指令。 运动神经元:从大脑和脊髓发出信号,控制骨骼肌收缩。 感觉神经元:将身体的感受(如触觉、疼痛、位置感)传回大脑。 神经传导:神经信号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快速传导。 神经损伤的影响:神经损伤会导致感觉丧失、肌无力、肌麻痹,以及本体感觉失调,严重影响运动协调性和控制能力。 1.2.5 血管系统:血液供应与损伤后果 血管系统负责为身体各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并带走代谢废物。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网络。 血液供应:肌肉和骨骼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当血液供应不足(缺血)时,组织会发生损伤,如肌肉缺血性坏死、骨骼缺血性坏死。 损伤与炎症:损伤部位的血管会发生渗漏和炎症反应,导致肿胀和疼痛。 1.2.6 关节与韧带:稳定性与活动度的关键 关节是骨骼连接处,韧带则是连接骨骼的强韧纤维带,它们共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 关节囊:包绕关节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内有滑膜,产生关节液,润滑关节。 韧带:位于关节周围,有加强作用,限制关节的异常活动。韧带的过度拉伸或撕裂会导致关节不稳定。 活动度与稳定性: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是相互制约的。过于灵活的关节可能稳定性较差,而过于稳定的关节则活动度受限。运动损伤往往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1.2.7 运动影像学技术在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影像学技术,如X光、CT、MRI、超声等,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活体内部解剖结构和病变的有力工具。这些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骼、软骨、韧带、肌腱、肌肉等组织的形态和病变,为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本书将结合这些影像学发现,更直观地阐述损伤的解剖学特点。 --- 第二部分:上肢运动损伤解剖学 2.1 肩关节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关节之一。其结构复杂,功能精妙,对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2.1.1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肩关节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骨骼: 肩胛骨(Scapula):包含肩峰(acromion)、喙突(coracoid process)和关节盂(glenoid cavity)。关节盂是一个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肱骨(Humerus):其上端的肱骨头(humeral head)与肩胛骨的关节盂形成关节。 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包绕肩关节的纤维囊,内衬滑膜。它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并分泌滑液以减少摩擦。 韧带(Ligaments): 喙肩韧带(Coracoacromial ligament):连接喙突和肩峰,与肩峰共同形成“喙肩弓”,保护肩关节下方结构。 盂唇(Glenoid labrum):附着于关节盂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了关节盂,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和负重能力。 肌肉(Muscles): 肩袖(Rotator cuff):一组围绕肩关节的四块肌肉及其肌腱,包括: 冈上肌(Supraspinatus):起于肩胛骨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主要作用是外展(抬高)上臂,尤其在起始阶段。 冈下肌(Infraspinatus):起于肩胛骨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主要作用是外旋上臂。 小圆肌(Teres minor):起于肩胛骨外侧缘后部,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与冈下肌共同作用,主要为外旋上臂。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起于肩胛骨肩胛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主要作用是内旋上臂。 三角肌(Deltoid):覆盖肩关节的肌肉,分为前、中、后三束,负责肩关节的全面外展、屈曲、伸展和内旋/外旋。 二头肌长头(Long head of biceps brachii):肌腱穿过肩关节,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结节(supraglenoid tubercle),然后通过结节间沟(intertubercular groove)进入上臂。它在稳定肩关节和屈肘方面起作用。 2.1.2 肩关节的生物力学: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巨大,可以进行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和环转等多种运动。这种高度的灵活性是以相对较低的关节面匹配度(肱骨头远大于关节盂)为代价的。因此,肩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 肩袖肌群的动态稳定:肩袖肌群在运动中不断收缩,将肱骨头拉向关节盂,从而维持关节的中心化,并产生强大的旋转力量。 关节囊和韧带的静态稳定:这些结构提供了一定的被动稳定性。 盂唇的加深作用:增加了关节的贴合度,提高稳定性。 2.1.3 常见肩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2.1.3.1 肩袖损伤(Rotator cuff tear/tendinitis): 肌腱位置:肩袖肌腱,尤其是冈上肌肌腱,走行在肱骨大结节和肩峰、喙肩韧带之间狭窄的肩峰下间隙(subacromial space)。 受力点:在手臂抬高、外展等动作时,肩袖肌腱会受到强大的牵拉力。反复的、高强度的运动,或突然的暴力,都可能导致肌腱的微撕裂或完全断裂。 肌腱炎:长期磨损和刺激会导致肌腱的炎症。 2.1.3.2 肩关节脱位/半脱位(Shoulder dislocation/subluxation): 关节盂、肱骨头关系:通常是由于肱骨头被暴力从关节盂中移出。最常见的是前脱位(Anterior dislocation),即肱骨头向前下方移位,损伤盂唇、关节囊和周围韧带。后脱位(Posterior dislocation)相对少见。 盂唇损伤:脱位过程中,盂唇容易发生撕裂,特别是Bankart损伤(盂唇前下方撕裂)。 2.1.3.3 肩峰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 肩峰下撞击:当手臂抬高时,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subacromial bursa)会受到肩峰、喙肩韧带和肱骨大结节的挤压。 解剖学基础:肩峰的形态(如钩状肩峰)、肱骨大结节的突出,以及肩峰下间隙的狭窄,都可能导致撞击。反复的撞击会引起肌腱炎、滑囊炎,甚至肌腱撕裂。 2.1.3.4 二头肌长头腱损伤(Biceps tendinopathy/tear): 肌腱鞘、结节间沟:二头肌长头腱穿过肩关节,在结节间沟内滑动。 肌腱在沟内的活动与摩擦:长期反复的肩部运动,如投掷、挥拍,会增加二头肌长头腱在沟内的摩擦和张力,导致炎症或撕裂。其肌腱鞘也可能因炎症而增厚。 2.1.3.5 肩关节盂唇损伤(Labral tear,如SLAP损伤): 盂唇结构:盂唇是连接关节盂边缘的纤维软骨,能加深关节盂,增加稳定性。 SLAP损伤(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to Posterior):指盂唇上部(从前方到后方)的撕裂。这种损伤常与二头肌长头腱的撕脱有关,因为二头肌长头腱的起点附着在盂唇的上部。投掷、拉拽等动作容易诱发。 2.1.4 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解剖学考量: 预防:加强肩袖肌群、肩胛骨稳定肌群的力量和耐力训练,纠正不良运动姿势,避免肩关节在危险位置(如过度外展、外旋)承受负荷。 康复:针对性地修复受损的肌腱、韧带和盂唇,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例如,肩袖撕裂的康复需要逐步加强肩袖肌群的力量,同时保护修复的肌腱。肩关节不稳的康复则侧重于加强稳定肌群,改善本体感觉。 --- (内容继续,请提示需要继续哪一部分,或者有其他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这体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学术诚信的坚持。在查阅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对罕见变异的提及,还是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都保持着极高的准确性,并且提供了清晰的文献来源,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或撰写报告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帮助。它避免了许多普通教材中可能出现的“一概而论”的简化处理,而是力求呈现解剖学的全貌,包括那些复杂且非典型的案例。这种对科学准确性的执着,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部可靠的参考典籍,让人在学习和应用时感到无比踏实和放心,可以放心地将其作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

评分

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总觉得那些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很多教科书写得过于学术化,读起来非常枯燥乏味。但是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却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友好。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学者沟通,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深奥的解剖学原理,这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比如,在讲解关节的运动机制时,作者将人体比作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零件”的功能和受力点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茅塞顿开。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被视为畏途的解剖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可以想象出这些结构在运动中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种教学上的匠心,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查阅便利性和索引的有效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当我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肌肉群或神经分支时,书后的索引系统非常完善,查找效率极高,这在时间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是极其重要的品质。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交叉引用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当你在一个章节阅读到某个结构时,它会明确指出该结构在其他相关损伤章节的对应位置,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导向性设计,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一直放在手边随时翻阅的案头良器。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基础的骨骼和肌肉结构,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神经支配和血液循环的讲解同样详尽且专业。特别是关于损伤机制的分析部分,简直是一本实战手册。作者不仅描述了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还结合了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了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哪些结构最容易受到应力集中和破坏。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韧带和肌腱的描述,那里的详细论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让我对评估和理解运动损伤的生物学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临床判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分析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实战经验的提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即便是复杂的解剖图谱,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色彩还原度也做得很好,这对于学习医学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地翻阅了关于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章节,图示的标注非常细致,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结构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那些3D解剖模型的展示,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视角,比单纯的二维平面图要容易理解得多。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科学合理,阅读起来不会觉得拥挤或者信息过载,作者在信息组织上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绝对是工具书中的精品,对于需要经常查阅解剖细节的专业人士来说,它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