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
定价:29.00元
作者:沈晓红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33878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阿拉伯谚语说:“有健康的人,便有了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对健康的不懈追求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更是健康心理学的责任,因此,健康心理学任重而道远。
本书着重介绍应激与健康、人格与健康、社会关系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以及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这几个领域的实验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些实验的介绍,使大家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能更好地通过心理和行为努力来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健康。
目录
前言
部分 应激与健康
1.动机冲突也是应激源吗——陶特曼的“认知失调、心理应激与病毒诱发感冒”实验(1977)
2.生活事件越多,人就越容易得病吗——雷赫的“生活事件量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的前瞻性研究(1969)
3.心理应激会增加个体对感冒的易感性吗——科恩的“心理应激影响个体对普通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1)
4.应激容易导致胃溃疡的发生——布瑞迪的“执行猴”实验(1958)
5.不可控制的电击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溃疡——韦斯的“不可逃避的电击”实验(1971)
6.不可控制的电击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1967)
7.不可预测的电击是否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溃疡——韦斯的“不可预测的电击”实验(1970)
8.慢性应激会影响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基科特·格拉泽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配偶注射流感疫苗”实验(1995)
9.慢性生活应激会影响个体在经历急性应激时的免疫反应——派克的“慢性生活应激对经历实验室急性心理应激源的反应的影响”实验(1997)
10.慢性心理应激影响伤口愈合——基科特·格拉泽的“伤口愈合进程受慢性心理应激阻碍”实验(1995)
11.经历慢性应激的人更容易患感冒——科恩的“哪种应激源会增加健康成年人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8)
12.完成认知任务会导致生理反应——麦肯的“对实验室认知任务的心血管和神经内分泌反应”实验(1993)
13.心理应激反应存在性别差异——柯屈鲍姆的“心理应激的唾液可的松反应的性别差异”实验(1992)
14.人的应激反应性是稳定的——科恩的“应激反应的跨时间稳定性”实验(2000)
15.有些人不会对应激产生习惯化——柯屈鲍姆的“重复心理刺激可的松反应”实验(1994)
16.对烦恼事件的回忆也能产生应激反应吗——格林的“对烦恼事件的回忆是否产生心血管反应”实验(2007)
17.为什么大鼠喝了糖精水会死亡——爱德尔和科恩的“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实验(1975)
18.糖精水也能当药用——爱德尔的“条件性免疫抑制与小鼠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1982)
19.急性心理应激如何影响免疫功能——伯瑞斯科特的“急性心理应激对外周血细胞分配和功能的影响”实验(1992)
20.柳胺心定会降低应激时的细胞免疫反应吗——贝肯的“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促进心理应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实验(1995)
21.急性应激下的免疫反应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吗——柯缪瑞的“急性应激反应在交感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时间变异”实验(2004)
22.考试会阻碍伤口愈合——基科特·格拉泽的“考试阻碍伤口愈合”实验(1998)
23.对于被动的和主动的应激源,我们的反应有差别吗——矶轮登纪子的“对主动的和被动的急性应激的免疫、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实验(2003)
24.应激会削弱记忆功能——柯屈鲍姆的“应激引起的可的松水平升高对陈述性记忆功能产生影响”实验(1996)
25.看同样的电影为什么皮肤电反应不一样——斯贝司曼和拉扎勒斯的“大学生看‘创伤’电影”实验(1964)
26.想法改变你的血压反应——海登的“认知应对对冷压任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实验(1991)
27.想法影响你的可的松反应——盖博的“认知评价对可的松反应的决定作用”实验(2005)
28.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容易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艾兹匹奥茨的“社会性应激源以及应对策略与恶性肿瘤生长的关系”实验(2008)
29.认知行为应激管理技术有利于改善心身状态——盖博的“认知行为应激管理效果评价”实验(2006)
第二部分 人格与健康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与健康
第四部分 生活方式与健康
第五部分 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它带领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思想火花碰撞的时代。书中详细阐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以及他们是如何提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问题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识你自己”这一概念的探讨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更是贯穿人类思想史的一条主线。书中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以及亚里士多德对“理性”和“德性”的论述,展现了这些先哲们是如何试图理解人类的本质、认识的局限以及追求幸福的道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真的“认识自己”?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是否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它让我意识到,哲学不仅仅是学术的讨论,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尽管它不是一本心理学专业书籍,但其中关于自我认知、理性思考和人生价值的探讨,无疑为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动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评分最近刚翻完一本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书,虽然和心理学不完全是同一范畴,但读起来真的很有意思。书里探讨了许多关于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的深层原因,从童年经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部分吸引,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案例,解释了习惯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以及如何有效地打破不良习惯,培养积极的行为。这对我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例如,我一直想坚持早起,但总是难以做到,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循序渐进的策略,让我觉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决策心理学的内容,比如“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这些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拓宽思维、提升自我认知、并且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读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具体理论,但这本关于行为的书,已经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近期被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所吸引,它聚焦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并从全新的角度去剖析了事件的起因和发展。书中对某个时期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还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群体心理”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舆论、谣言传播以及集体恐慌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就是非理性的力量如何在关键时刻左右事件的走向。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社会上弥漫着的焦虑和不安,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被放大,最终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比如网络舆论的极端化,以及公众情绪的快速煽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试图理解人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单单是英雄人物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选择的集合。这种对集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警惕和思考。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认知科学的入门读物,它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解释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的思维是如何被构建的。书中涉及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比如记忆的形成机制、注意力的分配原理、以及我们是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偏见”的章节,作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认知偏见,比如“确认偏误”、“后见之明偏误”等等,并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事实”和“理性”,可能早已被潜藏的偏见所扭曲。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改善我们的认知能力。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觉得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本书让我对“思考”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习惯,并尝试去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虽然这是一本偏向科学的读物,但其中关于人类心智的探索,与心理学的研究是紧密相连的,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心理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画家和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风格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以及社会、政治、宗教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走向。书中对几个关键时期,比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印象派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艺术评论,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印象派的章节,它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学院派绘画,以及当时评论界对它的冷嘲热讽,最终却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以为已经熟知的画作,发掘出它们背后更丰富的内涵。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艺术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是它本身的审美价值,还是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虽然这和心理学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一条独特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