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篮球规则
定价:15.00元
售价:11.0元,便宜4.0元,折扣73
作者: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7535
字数:
页码: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开发适合孩子们的小篮球比赛,本书对成人的篮球比赛规则进行了修改,以适应孩子们的参赛需要。其宗旨是:改变成人比赛的规则以适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小篮球运动旨在为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孩子们提供运动机会,丰富他们的运动体验、提高他们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在孩子们学习篮球技术、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或教练员有责任向孩子们介绍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篮球规则与比赛常识。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篮球协会(英文全称: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缩写CBA),中国篮球协会是全国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会员,主管篮球运动,成立于1956年6月。1997年11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成立(与中国篮协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该组织主办多个联赛,例如男子和女子篮球联赛,以及大学生篮球联赛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纹理,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特别注重书籍“触感”的读者,很多时候,拿到一本好书,光是翻阅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感,但又不会过分沉重,翻页时的声音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不是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而是带着点韧性的、让人安心的摩擦声。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良苦,文字和空白区域的比例拿捏得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特别是章节的过渡页,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简直像是在阅读一本设计精美的画册,而不是一本纯粹的工具书或知识性读物。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光线好的下午,泡上一杯茶,单纯地摩挲着这本书的封面和侧边,感受那种质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物件,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我书架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平装书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显得格外沉稳和有内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部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远超行业标准的精力和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常见于学术著作的干涩与僵硬,也不同于网络流行读物中过于轻浮的调侃。它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专业又不失温度”的笔触。我感觉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他想要传达的意境或信息点。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阐述时,作者会突然切换到一种非常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方式,仿佛在给我的脑海里投射一个动态的演示视频,而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词组的精妙组合所吸引,需要回味一下那种文字的力量。这种行文的韵律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智力探险。它不是那种读完会立刻忘记的“快消品”文本,它留下的文字痕迹是深刻且持久的,甚至影响了我自己未来在表达复杂观点时的措辞习惯。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系统性地学习一项新技能,说实话,市面上的入门书籍往往给我的感觉是“要么过于肤浅,要么直接堆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框架,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最直观的“为什么”开始讲起。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心理障碍,总能在关键的技术节点设置一些类比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佐证观点,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谆谆教诲。我尤其欣赏它逻辑递进的顺序,就像搭积木一样,你必须先理解了A,才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B,而作者的设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渡,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转折感。读完前几章,我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这对于一个习惯于碎片化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高效的“重塑”。这种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内在驱动力,让我愿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去探索下一个被精心铺设好的知识点。
评分从实操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我特别留意了书中所提供的案例分析部分,它们看起来像是从真实世界中提炼出来的样本,而不是凭空捏造的理想化情景。这些案例分析不仅详细列举了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步背后的决策逻辑和潜在的风险点,这种“预判性指导”简直是无价之宝。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来说,书中的某些特定章节简直就是一本“故障排除手册”,让我能够提前规避掉很多可能出现的陷阱。更棒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体现了一种开放和鼓励创新的态度。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是一个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个灵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的工具箱,大大提升了知识的转化率。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取得的惊人平衡。很多书籍要么在广度上泛泛而谈,让你知道很多概念但都不精通;要么在深度上钻牛角尖,让你对某个极小的领域了如指掌,却对整体图景一无所知。然而,这本书奇妙地将宏观的全局视角和微观的细节洞察完美融合。它用清晰的脉络勾勒出整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核心结构,让你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但同时,在关键的技术细节或者历史背景的阐述上,又能够深入挖掘,提供出令人信服的佐证和详实的背景资料。这种既能“高屋建瓴”又能“深入泥土”的能力,让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知识网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层次都有所提升,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和历史渊源,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