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径运动技术研究及实践项目分析
定价:73.00元
作者:高峰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279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健身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田径作为奥运*大项,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群众了解*广泛,*容易开展的项目,在大众运动健身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跑步、竞走等项目来强身健体,而田径运动健身的发展,从侧面也能够为我国提供很多的田径运动人才。《田径运动技术研究及实践项目分析》首先对田径运动进行概述(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对田径运动进行初步的研究,其次对田径运动的科学理论、教学、训练、保健等各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跳跃类、投掷类、跑类等)来分析田径运动。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峰:男,汉,1977年6月,四川雅安人,中员,硕士研究生,裁判。1996-2003年成都体育学院本硕连读,2003年至今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任教。2000年以来在《体育与科学》、《体育文化导刊》等体育学科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1部。多次在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2005年获得裁判以来,多次担任国际、高水平运动竞赛裁判工作,如:2006年世界青年锦标赛、2007年国际田联北京测试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既有活力又不失专业感,立刻让人联想到田径场上那种速度与力量的交织。我最初拿到手的时候,对“技术研究”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深入剖析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隐藏的精妙物理学和生物力学原理。然而,当我翻阅内页时,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的集合,大量的图表和流程说明占据了篇幅,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入门工具,能够快速掌握基础动作的规范性要领,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教练或者希望探究更深层次训练理论的读者来说,会觉得深度略显不足。比如,对于专项的爆发力训练,书中给出的往往是“做多少组,休息多久”的标准模板,却很少探讨个体差异化调整的依据,比如如何根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最大摄氧量等指标来精细化地匹配训练负荷。整体而言,它更偏向于“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这使得它在学术探讨的维度上,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不过,对于基层体育教师或者业余跑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那些图文并茂的动作分解,清晰易懂,避免了许多容易犯的错误,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田径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技术发展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这本书的重点显然完全放在了“How-to”的技术层面,对于“Why”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影响几乎避而不谈。例如,关于跨栏技术从“削足适履”到现代“积极跨越”的演变,书中只是简单罗列了技术要点,而没有探讨这种变化是如何与田径器材的发展(如更轻的跑道材料、更具弹性的起跑器)以及训练理念的哲学转变相辅相成的。这种“去语境化”的纯技术描述,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枯燥和扁平。阅读一本技术专著,我们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将技术细节镶嵌在体育科学和历史长河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合格的“训练手册”,但远非一本深入的“技术研究”读物,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知识迁移的深度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着实令人担忧,纸张的触感偏薄,墨水的清晰度在某些插图中表现得不够锐利,这在需要精确观察运动细节的专业书籍中是一个明显的短板。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项目分析”的部分,期待能看到对近几年世界级田径比赛中战术演变和技术革新的深入剖析。然而,书中的案例分析似乎停留在几年前的标准数据上,缺乏对最新科技手段(比如高精度运动捕捉系统、虚拟现实辅助训练)在分析中应用的介绍,这使得“研究”二字显得有些滞后。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性较大,前言还在讨论空气动力学对投掷项目的影响,下一节突然就转到了长跑的营养补给策略,两者之间的过渡显得生硬,仿佛是不同作者拼凑而成的内容,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框架来统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如果作者能构建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分析体系,将运动表现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和说服力将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处理,给我的阅读体验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公式和数据的技术书籍来说,清晰的版式至关重要,但这本书的某些技术图表密集得让人感到压抑,专业术语的解释也不够详尽,很多缩写和特定领域的行话没有在首次出现时给出明确的定义,这对于非专业背景但有学习热情的读者来说,构成了不小的阅读门槛。我花了相当多时间去猜测一些术语的含义,这无疑打断了知识吸收的流畅性。此外,书中对于“实践项目分析”的案例选取也显得有些保守和通用化,缺乏针对特定气候条件、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群体的细化分析报告。一本好的实践分析应该能让读者在自己的具体情境中找到对应的参照和解决方案,而这本书提供的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准则,这削弱了其作为“分析”工具的锋芒。
评分我比较看重一本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这本书在介绍基础技术方面做到了扎实和全面,这一点值得肯定,它确实为新手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技术地基。但是,在提到“研究”和“实践分析”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明显的保守和谨慎。例如,在讨论到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日常训练负荷监测时,书中提供的多是基于传统心率区间和主观疲劳评分的方法,对于新兴的生物反馈技术、甚至基于人工智能的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介绍几乎是空白的。这使得这本书的“研究”部分,显得像是对现有成熟体系的整理和固化,而不是对未来趋势的探索和引领。如果能加入对前沿科技如何重塑田径训练和比赛的展望,或者对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进行设想和预判,这本书的价值定位将远远超越一本单纯的教科书,而成为一部富有前瞻性的行业参考指南。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技术总结”,而非“技术前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