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心理治疗 袁勇贵 等 9787564177126

平衡心理治疗 袁勇贵 等 97875641771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勇贵 等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平衡心理
  • 认知行为疗法
  • 人本主义疗法
  • 精神分析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临床心理学
  • 咨询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7126
商品编码:295271033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平衡心理治疗

定价:49.00元

售价:35.8元,便宜13.2元,折扣73

作者:袁勇贵 等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4177126

字数:

页码:1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袁勇贵主任和他的团队在深刻理解平衡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创立了平衡心理治疗(Ba!ancjng Psychotherapy.BPT)。
  平衡心理治疗建立在东方哲学体系上,运用平衡学的相关理论,以“度的掌握”和“关系的协调’’为核心,由宏观到微观分四个层次(个人、家庭、社会的平衡,身、心、灵的平衡,知、情、意的平衡,单胺递质的平衡),对心身相关障碍病人心身症状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正念冥想、催眠、音乐、沙盘、舞蹈、虛拟现实和生物反馈等动静结合的方式.帮助病人纠正不正确的认知信念并导入积极的行为方式,减少病人的烦恼,改变病人的心身症状.终达到实现心身平衡状态即治愈病人的目的。

目录


章 平衡心理治疗的理论构思和实践
一、心身障碍是一种失衡状态
二、中医学中的平衡理论
三、平衡的表现和本质
四、平衡的基本功能
五、平衡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六、平衡的四个层次
七、平衡心理治疗简介
八、平衡心理治疗的步骤

第二章 中庸思想在乎街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从民族性格角度探讨“中庸”心理治疗本土化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庸之道”
三、儒家思想“中庸”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的施用
四、中庸思想与心理治疗的对接
五、中庸之道心理治疗的实践
六、中庸思维的相关实证研究
七、“学贯中西”是“中庸”本土化心理治疗的成功之道

第三章 名言警句和谚语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名言警句和谚语对心理健康的界定
二、名言警句和谚语对治疗关系建立的影响
三、名言警句和谚语中的平衡法则
四、名言警句和谚语对治疗目的的解读

第四章 正念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正念的概念、种类和机制
二、正念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第五章 生物反馈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放松训练
二、基于生物反馈的放松训练法
三、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方法
四、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适应证
五、生物反馈与平衡心理治疗的对接

第六章 催眠治疗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BPT的平衡层次理论与潜意识
二、催眠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分类
三、催眠治疗的步骤
四、催眠治疗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五、催眠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七章 音乐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乎衡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二、平衡音乐疗法的实际操作

第八章 沙盘游戏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方法
二、沙盘游戏治疗与中国文化
三、沙盘游戏中的器物
四、沙盘游戏运用于平衡心理治疗的步骤
五、沙盘作品意象中的心理平衡

第九章 舞蹈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舞蹈治疗
二、舞蹈治疗与平衡心理治疗
三、结论和展望

第十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
二、虚拟现实系统
三、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虚拟现实与平衡心理治疗

第十一章 认知行为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认知行为治疗和平衡心理治疗的概念和特点比较
二、认知行为治疗与平衡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比较
三、认知行为治疗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叙事心理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
二、平衡心理治疗与叙事心理治疗的对接
三、叙事心理治疗应用于平衡心理治疗的技巧

第十三章 积极心理学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积极体验
三、积极人格
四、平衡心理架构下的积极心理治疗

第十四章 平衡心理治疗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有趣的霍桑实验
二、关注人的心理更有助于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和平衡
四、平衡心理治疗在EAP中的运用

第十五章 团体平衡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研究
一、惊恐障碍概述
二、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
三、平衡心理治疗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五、研究过程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附录1 感知压力量表(PSS)
附录2 D型人格量表
附录3 简式健康焦虑量表(SHAI)
附录4 患者健康问卷-9(PHQ-9)
附录5 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

作者介绍


袁勇贵,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美国氟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问学者。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814、81071101、81371488和81 571330)4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1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50分。

文摘


序言



《情绪的深度疗愈:心理动力学视角的解析与实践》 引言: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个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竞争的加剧、信息的爆炸、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导致情绪的失衡、心理的困扰。当我们长期被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所裹挟,或是深陷于人际关系的泥沼,甚至在自我认知上迷失方向时,寻求解脱与重塑变得尤为迫切。本书《情绪的深度疗愈:心理动力学视角的解析与实践》正是为应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而生,它以深刻的理论洞察和精细的实践指导,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内心、疗愈创伤、实现自我整合的旅程。 本书并非止步于表面症状的缓解,而是深入挖掘情绪困扰的根源,借助心理动力学这一宏大而精深的理论框架,为理解人类心灵的运作机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视角。心理动力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潜意识的动力、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关键作用、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本书将这些深刻的洞见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洞悉自己内在的冲突、防御机制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实现从根本上的改变。 核心内容与结构: 《情绪的深度疗愈》以其严谨的学术基础和贴近现实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动力学概念转化为读者能够感知和运用的工具。本书的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洞悉心灵的内在地图——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石 潜意识的强大影响: 潜意识,这个我们日常意识难以触及的领域,却是影响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关键驱动力。本书将深入浅出地阐述潜意识的结构(如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它如何通过梦境、口误、行为模式等方式悄然显露。理解潜意识,是认识自己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的第一步。我们将探讨压抑、否认、投射等核心防御机制,理解它们如何在无意识层面保护我们,同时又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绊脚石。 早期经历的印记: 童年经历,尤其是与主要照料者的关系,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日后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将详细解析依恋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等,解释早期创伤、疏忽或过度保护如何塑造我们的安全感、信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模式。我们会探讨“内在客体”的概念,理解我们如何将早期的关系模式内化,并在成年后不断重演。 人际关系的动态模式: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人格和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和呈现的。本书将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现象,揭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何无意识地将过去的重要关系投射到当下。理解这些动态,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改变那些导致冲突、孤立或不健康依赖的人际关系模式。 第二部分:情绪风暴的解析与安抚——理解与转化负面情绪 焦虑的根源与应对: 焦虑,作为现代社会最普遍的情绪困扰之一,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失控的恐惧、对评判的担忧、或是不确定性的逃避。本书将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解析不同类型的焦虑(如神经症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探讨其与早期创伤、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内在冲突的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焦虑的身体信号和心理表现,并提供一系列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应对策略,包括接纳、深化自我理解、以及重塑认知模式。 抑郁的深层探寻: 抑郁不仅仅是情绪低落,它可能象征着失落、无力感、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甚至是内在愤怒的压抑。本书将深入探讨抑郁的心理动力学解释,包括失落的哀伤、攻击性的内化、以及自我关怀的匮乏。我们将学习如何辨别抑郁的早期迹象,并理解如何通过重新连接内在的能量、表达被压抑的情感、以及建立健康的自我关系来逐步走出抑郁的阴影。 愤怒与攻击性的转化: 愤怒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如果不能得到健康的表达和转化,往往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包括对内(自我责备、抑郁)或对外(攻击、破坏关系)。本书将探讨愤怒的心理动力学成因,例如被侵犯的边界、被剥夺的需求、或无法实现的期望。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健康的愤怒(作为自我保护和界定的信号)与病态的愤怒(失控的爆发或长期的怨恨),并提供转化愤怒能量的策略,使其成为建设性的力量。 恐惧的解构与超越: 恐惧,特别是那些根深蒂固、不合逻辑的恐惧(如恐惧症),往往与早期经历中的创伤性事件或未解决的心理冲突相关。本书将分析恐惧的心理动力学基础,解释恐惧如何成为一种信号,指向我们内在的脆弱和需要关注的区域。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逐步的暴露、认知重构、以及探索恐惧背后的潜意识需求来逐步解构恐惧,并重新获得掌控感。 第三部分:修复心灵的断裂——重建健康的人格与关系 自我认知的重塑: 很多心理困扰源于模糊或扭曲的自我认知,例如低自尊、不真实的自我形象,或是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本书将引导读者通过对内在冲动、防御机制以及情感反应的深入观察,逐渐清晰地认识自己。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并挑战那些限制性的信念,从而建立更稳定、更积极的自我认同。 内在冲突的化解: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内在体验到各种冲突,例如“应该”与“想要”之间的拉扯,或是不同情感需求的矛盾。本书将运用心理动力学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内在冲突的起源,并提供整合和化解这些冲突的途径,从而减少内耗,增加内心的和谐与统一。 健康人际关系的构建: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往往是内在世界的外化。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修正那些导致冲突、依赖或疏离的人际关系模式。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健康的边界、建立有效的沟通、以及发展更深层、更真实的亲密关系,从而在人际互动中获得滋养和支持。 创伤的疗愈之路: 无论是重大的创伤事件,还是长期积累的微小创伤,都会在心灵留下痕迹。本书将提供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创伤疗愈框架,强调理解创伤的发生、识别其在当下的影响,并逐步安全地处理被压抑的情感和记忆。疗愈并非遗忘,而是整合,是将创伤经历视为生命故事的一部分,而非将其定义为生命的全部。 第四部分:实践的指南——走向心灵的复原与成长 自我觉察的训练: 自我觉察是所有心理成长和疗愈的基础。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具体的练习和技巧,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自身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敏锐觉察。我们将学习如何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识别情绪的信号,以及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表达性艺术与书写: 艺术和书写是探索和表达潜意识的有力工具。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绘画、音乐、舞蹈、叙事性写作等方式,安全地接触和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发现内在的象征意义,并促进自我理解。 正念与接纳: 正念的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对当下经验的觉知,而接纳则允许我们不加评判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本书将融合正念和接纳的理念,帮助读者在疗愈过程中,培养更平静、更具弹性的内心状态。 寻求专业协助的指引: 对于一些复杂或深层的心理困扰,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本书将简要介绍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过程,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师,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支持系统。 结语: 《情绪的深度疗愈:心理动力学视角的解析与实践》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自我发现、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探索之旅。通过理解我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洞悉情绪的深层根源,并掌握有效的疗愈工具,我们能够逐渐摆脱困扰,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最终活出更真实、更丰富的人生。这本书将陪伴您,在理解中疗愈,在疗愈中成长,最终实现心灵的深度复原与持久的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厚实,触感温润,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封面采用了比较柔和的色调,搭配着简洁的文字排版,整体给人一种宁静、专业的感觉,很符合心理治疗题材书籍的定位。我尤其喜欢它的字体大小和行距,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很精细,没有毛边,可以看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送货速度也很快,包装也很严实,没有破损,收到的时候心情很愉悦。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不错的装饰品,散发着一种书卷气。我个人比较注重书籍的实体感受,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能让人在阅读前就产生一种期待和好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我喜欢它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实践,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结尾则有精炼的总结和启发性的思考题,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互动性。我特别喜欢其中某些章节的案例分析,它们真实而典型,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研究和学派观点,但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整体的论述中,让读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能对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这种严谨而又灵活的结构,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自我觉察。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对一些过去不理解的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提出的某些观点,挑战了我原有的思维模式,促使我去审视自己的一些习惯和信念。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别人”的心理,更是关于“自己”的心理。它鼓励读者进行内省,去探索内心的深处,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成长的书,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全新视角,让我感到更加平静和有力量。

评分

我曾对某些心理学书籍感到困惑,因为它们似乎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脱节。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它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许多可以直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和技巧。作者在讲解理论时,总是会强调其在改善个体心理健康、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实际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内容对我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指南。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改善心理状态的工具箱,随时可以取用。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欣赏。它并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贴近生活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或朋友在娓娓道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这个心理学领域的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有时候,一些心理学书籍会因为过于专业而劝退读者,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知识与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尖锐的心理问题,作者也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持了客观性,又不失人文关怀。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心灵的引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