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脈 診 總 論
DI一講 脈學源流概論
一、《脈經》以前的脈診
(一)脈診起源
(二)《黃帝內經》的脈診
(三)《難經》的脈診
二、《傷寒雜病論》的脈診
三、《脈經》及其以後的脈診
(一)《脈經》的脈診
(二)宋元明清的脈診
四、近現代脈診
(一)中醫脈診文獻的整理發掘
(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脈診的研究
第二講 脈診的價值
一、脈診是辨證診斷zui重要的診察手段之一
(一)脈診是中醫關鍵的診察手段
(二)脈診是判斷疾病性質zui重要的依據之一
二、脈象是瞭解人體體質的重要手段
三、中醫臨床醫生必須精通脈診
(一)中醫醫、教、研隊伍脈診水平的大緻現狀
(二)學好脈診,終生受用
第三講 關於“脈癥真假”及“脈癥從捨”
一、何謂“脈癥真假”與“脈癥從捨”
二、所謂“假癥假脈”,是真實而又客觀存在的疾病現象,不能主觀捨去
三、所謂“假脈假癥”,是從另一個側麵反映疾病本質,根本不能捨去
四、所謂“假癥假脈”有時可提示更深層次的發病機理
五、脈癥不符時,某些脈癥可能是人體生理病理某些特殊的變異
第四講 傳統中醫有關脈診的基本理論
一、傳統中醫有關脈象形成的理論
(一)脈象形成與髒腑經絡的關係
(二)脈象形成與氣、血、陰、陽、營、衛、津、液、精的關係
(三)脈象形成與病邪性質的關係
二、傳統中醫有關脈診部位與方法的基本理論
(一)遍診法的相關理論
(二)獨取寸口的相關理論
(三)寸口分三部的相關理論
第五講 脈診操作規範
一、訂定嚴格的脈診操作規範的必要性
(一)脈診操作不規範的不良後果
(二)臨床中醫生必須養成良好的脈診操作習慣
二、脈診操作流程與操作規範
(一)操作準備
(二)操作方法
第六講 脈象分類的客觀依據
一、脈象分類的客觀依據
二、正常脈象確立的客觀依據
三、異常脈象(病脈)分類的客觀依據
(一)脈率(數、疾、遲、緩)
(二)脈律(促、結、代、三五不調、乍數乍疏)
(三)脈位(浮、沉、伏;附:反關、斜飛)
(四)脈體(大、細、長、短、麯、雙)
(五)脈力(虛、弱、微、實、彈指、無脈、無根脈)
(六)脈勢(滑、澀、弦、緊、硬、軟)
(七)復閤脈(革、牢、洪、動、芤、浮大中空、濡、散、靜、不靜、
上盛下虛、下盛上虛)
第七講 脈象大緻定量分級與脈象記錄格式
一、脈象大緻定量分級
(一)脈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級
(二)脈象特殊的定量描述
二、脈象記錄格式
(一)記錄順序
(二)脈象規範記錄格式的解讀與價值
中篇 脈 診 各 論
第八講 脈診各論概說
一、正常脈象
(一)正常脈象的基本特點
(二)正常脈象的正常波動與變化
二、病脈概論
(一)什麼是病脈
(二)以“脈象形成機理”代替“脈象主病”的緣由
(三)病脈“形成機理”的內涵及其排序
三、脈象形成機理的鑒彆方法
第九講 脈率異常類病脈
一、數脈
二、疾脈
三、遲脈
四、緩脈
第十講 脈律異常類脈象
一、代脈
二、結脈
三、促脈
四、乍數乍疏脈
五、三五不調脈
第十一講 脈體異常類脈象
一、細脈
二、大脈
三、短脈
四、長脈
五、麯脈
第十二講 脈位異常類脈象
一、浮脈
二、沉脈
三、伏脈
第十三講 脈力異常類脈象
一、實脈
二、彈指脈
三、虛脈
四、弱脈
五、微脈
六、無脈
七、無根脈
第十四講 脈勢異常類脈象
一、滑脈
二、澀脈
三、弦脈
四、緊脈
五、硬脈
第十五講 復閤脈
一、浮大中空脈
二、革脈
三、牢脈
四、洪脈
五、動脈
六、芤脈
七、濡脈(附:軟脈)
八、散脈
九、不靜脈
十、上盛下虛脈
十一、下盛上虛脈
下篇 臨床上幾種特殊病脈的轉變
第十六講 幾種特殊病脈轉變的診斷意義
一、脈驟停
二、脈齣
三、脈沉見起
四、脈轉大
五、脈轉小
六、脈轉短
七、脈轉不靜
八、脈轉不柔和
九、脈緊實轉微
十、弦轉軟
十一、脈濡轉緊
顯示全部信息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畢竟中醫脈學浩如煙海,市麵上相關書籍汗牛充棟,總擔心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缺乏實操指導的“空洞之作”。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價值在於其“臨證”二字,作者顯然是把自己畢生的臨床心得毫無保留地傾注其中。書中對一些疑難脈象的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比如,書中對於“結代脈”的辨析,結閤瞭多種病機和治療思路,讓我茅塞頓開,解決瞭睏擾我許久的一個病例。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在講解脈象的同時,會穿插大量的醫案實例。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枯燥的理論瞬間變得有血有肉,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中醫大傢是如何將脈診的細微變化與整體辨證緊密結閤起來的。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絕對是中青年中醫必備的案頭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和學術深度,絕對不是一般科普讀物可以比擬的,它散發著一股深厚的學術氣息,同時又洋溢著臨床的煙火氣。最讓我佩服的是作者在處理一些曆史遺留的爭議性脈學觀點時,能夠做到兼收並蓄,不偏不倚,既尊重經典,又敢於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提齣修正意見。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如今快節奏的醫學教育中顯得尤為珍貴。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給一位老專傢做匯報時,不經意間引用瞭書中關於“弦脈在什麼情況下主肝鬱,什麼情況下主寒凝”的獨到見解,那位老專傢聽完後連連點頭,可見此書的觀點得到瞭前輩們的認可。這本書不僅是學習脈診的工具書,更是一部能提升我們中醫思維境界的哲學著作。
評分作為一名緻力於傳統中醫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者,我深知脈診是中醫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也是最難掌握的環節。市麵上的許多脈診書籍,要麼過於側重理論的晦澀難懂,要麼過於強調技術的簡單化,未能真正把握住脈診的精髓。然而,這本“十六講”做到瞭很好的平衡。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每一講都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教學示範,循序漸進,水到渠成。作者用一種近乎藝術化的語言描繪脈象的動態變化,比如對“洪大脈”的描述,不再是簡單的“充實有力”,而是加入瞭對“脈體寬大、脈搏飽滿”的立體感描繪,讓人一聽就能在指下産生共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真正搭建起瞭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讓脈診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可以切實應用於臨床,提升療效的有力武器。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建立瞭一個非常係統且嚴謹的脈診知識體係,這對於建立我們自身的診療框架至關重要。很多教材往往是東一塊西一塊的知識點堆砌,使得初學者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閉環。但這本書從基礎的脈象生理病理講起,逐步深入到各種兼脈、復脈的鑒彆,最後落腳到如何根據脈象指導具體方劑的選用。它教會的不僅僅是如何“摸到”脈象,更是如何“讀懂”脈象背後的病機演變趨勢。特彆是書中關於“八部脈法”的闡述,不再是停留在口訣層麵,而是結閤瞭現代人體解剖和生理學的角度進行瞭補充說明,使得原本偏嚮古代經驗的理論更具說服力。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巨人的肩膀上,對中醫的認識也更加堅實和自信瞭。
評分這本醫學經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在臨床一綫摸爬滾打的醫生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我記得我剛接觸中醫沒多久的時候,麵對患者的脈象總是心裏打鼓,生怕自己哪裏判斷錯瞭,影響瞭治療效果。這本書的作者真是位大傢,他把脈診這門玄之又玄的學問,用非常直白易懂的方式闡述瞭齣來。每一章的講解都深入淺齣,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臨床的實用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脈象的細緻描述,光是那種“浮取如羽,輕而不浮;沉取如錨,重而不滯”的境界,就足以讓人反復揣摩。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脈診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颱階,不再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條文,而是真正理解瞭脈象背後所反映的髒腑氣血變化。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聆聽”脈象的訴說,這種直觀的感受,是任何其他教材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