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这本钢琴教材,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有点被它的厚度和内容排布给“镇住”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业余学习钢琴,尤其是到了这种“演奏级”的阶段,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需要对音乐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是罗列难度越来越高的曲目,而是真正花心思去构建一个从基础巩固到艺术升华的完整学习路径。比如,在处理肖邦的一些练习曲时,它不仅仅给出了指法提示,更配有详细的音乐分析,解释了哪个乐句需要柔和的呼吸感,哪个和弦需要更强烈的对比。我尤其欣赏它对踏板使用的细致讲解,那部分内容简直是我的“救星”,以前总觉得踏板用得生硬,读了之后才明白,踏板运用得当,才能让琴声真正“歌唱”起来。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清晰,五线谱的印刷质量很高,即便是弹奏快速的段落,视谱也不会感到吃力。对于我这种需要平衡工作和学习的成人学习者来说,这种清晰、有深度的引导,是比单纯的难度提升更重要的东西。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机械地重复指法练习,而是真正开始与作曲家对话了。
评分
☆☆☆☆☆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因为我正面临一个瓶颈期——我的手指速度上去了,但音乐的“情感张力”始终无法到位。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对“表现力”的系统阐述上。它花了好几页篇幅详细讨论了“力度变化中的色彩感”,而不是简单地写着“p”或“f”。它用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渐强比喻成“火焰的升腾”,将渐弱比喻成“夕阳的沉落”,这种具象化的描述,对于我这种偏向理性的学习者来说,帮助极大。当我再回头去处理那些古典奏鸣曲的慢板乐章时,我能更自然地融入那种情感的起伏。书中对不同时期演奏风格的区分也做得非常专业,例如,它明确指出了演奏巴洛克作品时应有的“清晰度”和演奏浪漫派作品时需要的“连贯性”,这让我对历史风格的把握更加精准了。这已经超出了普通考级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钢琴演奏美学指南。
评分
☆☆☆☆☆
作为一名从小学琴但中间中断了多年的“回归派”学习者,我对于教材的选择非常挑剔,既要能补上落下的技术短板,又不能让我觉得枯燥乏味。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找到了技术训练与音乐审美培养之间的那个微妙平衡点。很多技术练习曲,单独拿出来看,无非就是些枯燥的音阶琶音组合,但在这本教程里,每一组练习都被赋予了明确的音乐目的。比如,有一段专门针对双手的快速分解和弦练习,它明确指出这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德彪西作品中的“水波纹”效果。这种“目的导向型”的训练,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因为我知道我每付出的一分努力,最终都会体现在我渴望弹奏的那些浪漫、印象派作品的优美音色中。此外,书中对听力训练和节奏感的强调也值得称赞,它通过一些小小的“听辨小测验”穿插在章节之间,确保学习者不仅仅是“能弹”,更是“能听懂”自己在弹奏什么。
评分
☆☆☆☆☆
我对这套教材的初步印象是,它似乎是为那些真正想在钢琴演奏上“站稳脚跟”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号称是“高级”的教程,但大多在技术难度的跨越上显得有些突兀,导致我在练习某个高难点时会陷入僵局。然而,这本教程的递进设计非常平滑且逻辑严密。它没有急于展示华丽的技巧,而是先用一系列经过精心挑选的复调作品来磨砺我的和声概念和左右手独立性。我记得有一首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书里附带了一个关于声部线条交织的小插图,这个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两个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演奏级”的收尾部分,开始引入一些近现代的风格作品,这在很多传统的考级教材中是不多见的。这种前瞻性的选曲,让我能接触到更广阔的音乐视野,避免了纯粹停留在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窠臼中。总的来说,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的音乐教育,而非仅仅是应试的“攻略”。
评分
☆☆☆☆☆
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考级准备”之外的拓展价值。很多考级曲集会过于强调某一特定风格或技术,导致学习者视野受限。但这本教程的选曲范围极其广博,从早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作,到俄罗斯学派的炫技片段,再到一些对现代和声有初步涉猎的作品,都得到了恰当的体现。它真正做到了“全能型”的培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介绍完一些高难度技巧后,往往会附带一个小小的“拓展练习”模块,这个模块的曲目可能不在官方考级范围之内,但却是对该项技术在更广阔音乐语境下的实际应用。比如,它没有直接给出大量的练习曲,而是引入了一些简化的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完美地整合了之前学过的所有技术难点,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和乐趣。这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探索音乐宝藏的旅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对得起它“演奏级”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