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SCP范式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式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杨晓晨 等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4418021
字数: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看,休闲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参与休闲的主要方式。在休闲经济崛起背景下,如何通过对休闲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是提升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基于SCP范式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式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具体方法,基于SCP分析范式,分别选取我国职业体育联赛产业、俱乐部健身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以及户外运动产业等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典型业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分析上述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SCP框架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型,包括休闲体育产业体验化成长模式、集群化成长模式、产业融合化成长模式、产业价值链成长模式、知识化成长模式以及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化成长模式。体验化需求是休闲体育产品的核心,也是消费者选择休闲体育产品的首要因素;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及产业链成长模式是休闲体育产业相互竞争与协调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休闲体育企业数量得以增加,规模得以扩大,终实现产业成长;知识化是产业成长主要指标,也是推动产业成长的又一动力;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尽量降低或减少消极影响,使休闲体育产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本研究提出了基于SCP的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晓晨,天津市人。讲师,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管理系教师,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学。2006开始从事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相关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横项委托课题多项;参编著作教材10余部;以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1篇.。以专题报告、墙报交流等形式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2008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08~扣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第十届国际比较会议、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
文摘
《基于SCP范式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式研究》:
5.3.3.2 建设现状
5.3.3.2.1 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取得进展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期间,与中体产业集团、七匹狼、澳门金龙、上海复旦、凯歌、浩沙、东山等8家知名企业签订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投资项目合作意向协议,涉及体育院校、体育设施、企业总部、住宅、酒店和商业等,总投资额58.4 5亿元。确定凯歌体育管理学院、七匹狼滨海运动公园和时装世界等3个项目作为产业带首期启动项目,并作为福建省、泉州市重点项目,已于2010年4月17日顺利举行项目奠基仪式。
5.3.3.2.2 对接总局资源积极推动体育用品企业与国家体育部门的合作。2007年底,举办国家体育资源与晋江体育企业对接会,国家体育总局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水上运动、游泳运动、文化发展、信息中心、装备、基金、自行车击剑、网球运动、登山运动等11个项目中心,以及报业总社、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体产业等3个直属单位与晋江体育用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对接和合作。2008年12月晋江承办了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体育管理部门和专家共同探讨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大计,并且为晋江体育产业的发展构建了更高的平台。
5.3.3.2.3 体育用品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体育用品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体育用品业实现增加值195.6 7亿元,从业人员32.5 5万人。2004年以来,在央视和地方卫视等各大媒体投放广告超过65亿元,赞助体育赛事和国家运动队超过25亿元,聘请体育明星超过90人。截至目前,已有11家体育用品企业成功上市,占晋江市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体育用品上市后备企业超过30家。
5.3.3.2.4 依托场馆资源,进一步开发繁荣竞赛表演市场
坚持以“引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为主要形式,积极依托场馆资源,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组织举办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市场活力全面进发。近两年来,晋江先后举办和承办了“恒盛杯”中国一古巴女排对抗赛、“361°杯”中国(晋江)首届羽毛球精英赛、“恒盛杯”中美篮球名人对抗赛、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风筝和男篮比赛、第二届全国强县(市)领导干部篮球赛等多项大型体育表演赛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晋江市与中体产业集团合资成立晋江中体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赛事运营和体育经纪,着力打造晋江体育用品企业参与体育竞赛市场开发平台。
5.3.3.2.5 结合产业发展,优先建设训练基地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自2003年落户晋江以来,已连续8年接待国家羽毛球队备战训练。晋江市积极牵线搭桥,为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及其教练员、运动员与体育用品企业合作提供平台。结合产业带资源条件及体育主题,向国家体育总局申报设立沙滩排球训练基地、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和极限运动训练基地并已获批。目前,正进行规划设计、优先选址、招商合作等前期准备工作。
5.3.3.2.6 以人为本。打造体育发展群众基础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全力推进全民健身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进程,晋江市积极构建“四个一”服务体系,即开展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建立一个全民健身网络、形成一套全民健身制度、整合一批全民健身设施,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武术之乡”等荣誉称号。2010年2月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游泳协会、中国救生协会命名为第八批“游泳之乡”。每年举办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等群众性体育赛事1000多场次。调查显示,晋江市每天坚持健身锻炼的城乡居民占40%,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8 %。
2008年,经晋江市审议通过,把每年的5月20日设立为晋江市全民健身日。2009年还先后组织了第五届东南地区海峡西岸冬泳联谊赛、首届中国象棋个人公开赛、第五届围棋赛、乒乓球男子团体赛、第十二届基层村(社区)排球赛、首届羽毛球业余比赛等,扩大体育比赛的参与面与影响力,激发全民健身热忱。
……
序言
从出版的质量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来说非常重要,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态度。但我更关注的还是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穿透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没有多余的渲染或情绪化的表达,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来推动论点。这种冷静的叙事方式,反而增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那部分内容显示出作者们并未止步于现有成果,而是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抱有更宏大的期许。这本书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设定了一个新的标杆,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当代城市体育休闲产业复杂生态的人来说,它都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一些关键的论点和引人深思的论据。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扎实,引用的文献和数据来源广泛而权威,显示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收集和交叉验证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特别是在分析当前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结构性矛盾时,作者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直指痛点。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需求侧拉动”和“供给侧优化”的辩证关系阐述印象深刻,它清晰地揭示了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究竟来源于哪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公共服务与市场活力如何协同作用,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激发我们探索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深度智力马拉松。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基本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背景知识,更需要对当前城市发展和大众休闲需求的变迁有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尽管涉及的理论模型相当复杂,但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研究的人,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成长模式”的界定非常精妙,它似乎在强调这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张,更关乎内涵和质量的提升。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发展报告”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统计数据堆砌,而是一场对城市生命力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度剖析。每一章的衔接都非常自然,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层次分明,高潮迭起,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索最后那个令人期待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色调和排版总能让人联想到严谨的学术探讨,同时又带着一丝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畅想。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立刻就被那种厚重感和封面上的文字吸引住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啃完,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梳理这个主题时所下的苦功夫。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理论模型,更像是在绘制一幅宏大的蓝图,试图将过去几十年城市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脉络,用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框架去重新审视。尤其是在提到“SCP范式”这个核心概念时,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了。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套用的理论框架,它意味着作者们要从供给、结构到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和重塑。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现实操作的可行性上,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有潜力成为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研究报告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会过于学术化,脱离大众的实际感受。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它在保持高度理论严谨性的同时,似乎也植入了对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关怀。我感觉作者们在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确保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真正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沦为少数精英的消遣工具?书中对于“城市休闲”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我认为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它将时间、空间、消费行为乃至心理需求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这种多维度的透视角度,使得整个研究框架显得尤为坚实和具有说服力。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感到震撼的,那就是作者们试图用这种系统性的方法论,去指导未来城市规划者和产业运营者,这无疑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