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
定价:38.00元
作者:陈畅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303128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旨在系统地研究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和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为社区体育服务建立适宜的绩效评价模型与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运用成熟的定量测评方法探究社区体育服务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理论、应用两个部分:一是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问题研究,包括前四章的内容;二是应用研究,包括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包括后两章的内容。
内容提要
《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旨在系统地研究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和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为社区体育服务建立适宜的绩效评价模型与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运用成熟的定量测评方法探究社区体育服务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理论、应用两个部分:一是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问题研究,包括前四章的内容;二是应用研究,包括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包括后两章的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旸,男,汉族,民主促进会会员,1972年4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95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湘潭大学体育部工作;2008年12月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任湘潭大学体育部场馆中心主任,副教授,情报学硕士生导师。湘潭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等项目5项,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初翻开这书的目录,我立刻被其宏大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框架所震撼。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单一概念的浅尝辄止,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的溯源,到具体操作流程的细致拆解,再到最终结果的反馈与优化机制,每部分的衔接都显得水到渠成,毫无突兀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口吻,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生动的案例描述之中。我注意到章节标题的选择也颇具匠心,既准确地概括了内容核心,又带着一种引导性的悬念,驱使着读者不得不深入探索下一页。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系统性思维,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套完整的思维导图,对于想要系统掌握某个领域精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发体会到这本书在实践指导层面上的巨大潜力。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构建的层面,而是非常注重“知行合一”。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最优解”的讨论,显得尤为宝贵,这表明作者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深入一线进行过研究或实践的。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书中的某些建议甚至能立即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具体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检验的框架,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这种强烈的实用导向,使得这本书的份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参考读物,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拿出来对照、检验、指导行动的“行动手册”。
评分阅读正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观点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与批判性思维。他不像有些作者那样人云亦云,而是常常会引用多方数据和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毫不避讳地指出当前理论或实践中存在的盲点和局限性。这种“敢于挑战既有认知”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迫使我也必须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问题。每当遇到关键论点,作者似乎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精炼的图表或模型辅助说明,这些视觉工具的使用极为高效,避免了冗长晦涩的文字堆砌,让复杂的逻辑链条一目了然。阅读体验如同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获得了一次思维的升级,让人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这种阅读后的充实感是久违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仿佛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宝藏。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简洁却不失深度的排版,能立刻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联想到某种权威性和专业性。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经常翻开看,也不必担心书页松散,这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品质的重视。整体来看,从拿到手的瞬间起,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出版物,光是捧着它,阅读的欲望和心情都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是真正优秀书籍的重要标志之一,让人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平衡点。虽然主题看起来专业性很强,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没有过多使用晦涩难懂的行话,即便是一些非常专业化的术语,也会在首次出现时给予清晰的脚注或上下文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发现自己甚至可以沉浸在某些章节的叙事氛围中,仿佛作者正在我的面前娓娓道来,而不是冰冷地呈现资料。这种人文化、富有温度的写作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像是在“感染”读者对这个领域的热情与思考深度,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