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联合国发展报告2012
定价:73.00元
作者:张贵洪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802326309
字数:510000
页码:4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报告围绕联合国在国际安全、全球治理、人权问题、发展合作、机构改革、国际法制、文明对话七个领域的工作,选取维和行动、从利比亚冲突到叙利亚危机、联合国与非组织关系、保护的责任、千年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灾害救助、安理会1540委员会、安理会制裁机制、国际法院管辖权、联合国文明联盟等问题进行阐述,既有对联合国2012年或以往若干年取得的成就和进展的回顾,也有对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的分析,更有对其未来的趋势和可能的展望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贵洪,复旦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曾在美国史汀生中心、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佐治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防分析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联合国与国际安全、中印关系、美印关系、亚太地区安全等。已出版专著《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合著《中美印三边关系研究》,主编《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与文明对话》、《联合国研究》、《亚洲的多边主义》、
《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等。目前担任教育部重课题攻关项日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联合国发展报告》项目和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全球治理》项目。
文摘
序言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充斥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数据点,而是一种强烈的全球公民责任感。这份报告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国际议题,转化为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问题。它提醒着我,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结构性副作用,例如资源分配不均和代际公平问题。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世界观校准”,让你跳出狭隘的个人或国家视角,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具同理心的尺度去衡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挫折。总而言之,这是一份值得被反复研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重新审视的智力资产,它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份年度报告的范畴。
评分这部报告的印刷质量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装帧设计既沉稳又不失现代感,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权威性和严肃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份重量级的文献。内页的纸张手感非常棒,厚实而富有韧性,即便是长期翻阅和做笔记,也不容易留下难看的折痕。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每一页的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图表和文字的穿插布局非常科学,使得复杂的统计数据和分析逻辑得以清晰地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在图示方面的用心,那些色彩鲜明的条形图、趋势曲线图,无一不精准地捕捉了核心信息,即便是不太擅长阅读纯文本报告的人,也能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迅速抓住要点。整体来看,这份实体书的制作水准,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全球性议题的深度和广度,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感和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说实话,这份报告的语言风格,初读时会觉得略显晦涩,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和学术表达,这无疑对普通读者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门槛。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耐心咀嚼那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严密的逻辑链条,你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张力是多么强大。它不是一份旨在提供轻松阅读体验的“科普读物”,而是一份面向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精英的深度对话录。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文献和数据来源上的透明度,每一次关键论断后面,都有清晰的脚注或尾注作为支撑,这种严谨性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说服力。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获取的现代人来说,这种需要“慢阅读”和“深思考”的文本,反倒成了一种稀缺的智力投资。
评分这份报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前瞻性的视野和极具现实关怀的政策建议。它并未沉溺于对过去成就的炫耀或对当下困境的抱怨,而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路径上。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详细描绘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跨越的技术鸿沟、金融缺口以及治理挑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气候变化与发展权之间张力的论述,报告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多方共赢的潜在解决方案模型,这些模型展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全球治理经验和跨文化理解力。它不提供廉价的希望,但提供了构建希望所需的工具箱。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份宏大叙事之中,它带来的知识冲击感是近几年来阅读的报告中少有的。报告的论述框架极其严谨,从宏观的全球经济格局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不同维度上的发展瓶颈与机遇。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不平等”这一核心议题的解构方式,不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谴责,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经验数据和前沿的理论模型之上。它揭示了财富集中与机会固化的相互作用机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它成功地激发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