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化视阈下网球运动教学实践阐析
定价:57.00元
作者:于天博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80359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科学化视阈下网球运动教学实践阐析》主要针对人群为高校体育教师。
内容提要
如今,网球运动作为人们普遍所喜爱一项体育活动,已经在全世界各地盛行。大学生群体对网球运动的热爱更是其他群体不能企及的,所以,高校网球教学活动的研究就会显得尤为突出。《科学化视阈下网球运动教学实践阐析》首先介绍了网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功能、场地、器材等内容;然后阐述网球运动与健康、网球运动训练、教学原则、科学化的医务监督等内容;*后从网球的技术教学、战术教学、双打教学等方面入手,对网球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于天博,副教授,1981年10月生人,2000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学专业,2008年考入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沈阳建筑大学体育部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著作的3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20余项。2010年受聘亚组委,作为技术官员参与亚残会足球项目赛事,2016年通过亚足联L1级教练员考核。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为讲究,采用了一种冷静而又富有动感的色调组合,黑白灰为主色调勾勒出运动的线条感,中间点缀着一抹亮眼的翠绿,让人联想到球场上的活力。装帧质感上乘,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图表和文字也毫无模糊之感。初翻阅目录,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知识脉络上的用心,结构安排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的铺陈到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逻辑性极强,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次严谨而深入的学术旅程。特别是扉页引用的那段关于运动认知科学的论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急于展示技术细节,而是先将读者带入一个更高的理论框架中进行思考。装帧上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提升了整体的专业气息,对于追求品质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我期待着内容能与其精美的外表相匹配。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硬核”了,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绝不使用含糊不清的描述,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网球教学底层逻辑的进阶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认知负荷理论在网球技能习得中的应用分析,深入到了神经科学的层面,虽然初次阅读时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但一旦领悟其间的关联,便会豁然开朗,感觉过去许多凭经验或感觉进行的教学尝试,现在都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排版上,图文的配合非常紧密,那些复杂的力学模型和运动轨迹分析图,绘制得极其精细,配上作者精准的文字解读,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情境模拟”教学法时所引用的案例分析,并非空泛地谈论,而是结合了不同年龄段和水平的实际教学场景,展现出极强的可操作性和说服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带到训练场上去实践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单纯的“教学指南”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认知和塑造网球运动员”的思维导论。它挑战了许多传统教学中根深蒂固的“多练多对”的观念,转而强调高质量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优化。特别是关于“决策训练”章节的论述,作者非常细致地拆解了顶尖球员在高速对抗中是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和策略选择的,这部分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在训练中过于侧重击球动作的“标准性”,而忽略了“适应性”和“预判性”的培养。书中穿插的几段对经典比赛录像的“慢动作科学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教导我们如何从肉眼无法捕捉的细节中提炼出教学要点,这种分析方法论本身,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身专业洞察力的教练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专著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极高的学术严谨性,确保了理论的可靠性;同时又充满了对运动实践的关怀,保证了方法的落地性。它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空泛和矫揉造作,语言虽然专业,但目的性极强,每一句话似乎都在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服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个性化教学路径”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没有盲目推崇某种单一的“最佳模型”,而是强调根据个体差异(如反应时、信息处理速度等)来动态调整训练负荷和信息呈现方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国内网球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推动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时不时地拿出来,对照当下的训练情境,反复研读和实践,其价值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愈发凸显出来。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吃力,它假设读者已经对网球的基本规则和一些基础技术术语有所了解,否则,前几章的理论基础部分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比如,它在讨论“本体感觉反馈的有效性”时,直接引用了相关的心理物理学参数,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可能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但对于那些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年,在教学中遇到瓶颈,急需理论突破的教练来说,这本书恰如及时雨。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秘方”,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解题框架”,教会你如何用科学的视角去诊断问题、设计干预措施并评估效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往的教学记录进行“回溯式反思”,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能有效提升你的“元认知”能力,让你从“怎么做”上升到“为什么这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