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下的中国
定价:32.00元
作者:李麦逊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229062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味觉的囚禁。
历史学家孙隆基作序。
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中国政法大学黎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何袜皮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经由嚣张而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探究母文化中的病灶,为国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国人的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形成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作者锥心泣血地呐喊,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口腔的囚禁。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回归到“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身体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回归为健全的人,凝视自己,仰望星空。
目录
作者介绍
李麦逊,原名李波,祖籍山西左权,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于四川广元,长期从事写作和英语教育工作。2007年移居美国,和太太Kimberley居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李麦逊和他的作品被媒体广泛报道和争议。
已出版作品:
文化评论:《中国食文化批判》《口腔里的中国人》《吃垮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
长篇小说:《我在北京有张床》《美国处男》《回头无岸》
杂文集:《狗眼看世界》
社会评论:《老板是靠不住的》
英语教育:《酷美语》《边玩边学》
译著:《音乐启蒙书》《音乐的力量》
文摘
序言
我承认,在阅读《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其实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停留在“四大菜系”之类的基础概念上。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展现的中国,不是高高在上的宫廷御膳,也不是花哨的分子料理,而是最接地气、最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味道。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小巷深处、街头巷尾的食物故事深深打动。比如,那些用祖辈传下来的老卤熬制数代人的酱鸭,那一口下去,仿佛能尝到时光的味道;还有那些世代相传的手工面条,每一根都饱含着制作者的匠心和对家人的爱意。书中的摄影作品也极其出色,那些鲜活的食材、热气腾腾的锅碗瓢盆、以及围炉而坐的幸福面孔,都仿佛跃然纸上,让人垂涎欲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去回忆自己家乡的味道,那些已经淡忘的儿时记忆,又被重新唤醒。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它独特的灵魂,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方式。
评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在朋友强烈安利下才购入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食材图鉴或者烹饪指南,毕竟“中国”这两个字太宏大,我担心作者会流于表面,写一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但拿到手后,我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极具质感的纸张所吸引,这才开始慢慢翻阅。越往后看,越惊喜。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的笔触,讲述着中国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这些风土人情如何渗透到食物的制作和品尝之中。书中对食材的描述,不仅仅是它们的产地、品种,更多的是它们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是节日庆典上必不可少的那一道,是离家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牵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食材的生命力”的那几章,作者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土地的恩赐,季节的轮回,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读到那些关于稻谷金黄、鱼虾肥美的段落,我仿佛都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丰收的喜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它不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情感寄托。
评分坦白说,《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在购买前我并没有对它有过太多具体的想象。我只知道它和“中国”以及“食物”有关,抱着一种“大概会有些趣闻”的心态拿起了它。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中国的美味佳肴,更是在讲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连接。我被书中关于“地域差异”在食物上的体现所吸引,从北方的粗犷豪放,到南方的精致细腻,再到西南的神秘多姿,每一种味道都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书中描绘的那些朴实的面孔,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以及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都让我感受到了食物背后浓浓的人情味。尤其让我动容的是,书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坚守”的,那些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食物的人们,他们的执着和热爱,让我看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尝到了中国的味道,更体验了中国的生活。
评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很多,但我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空洞。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也不是一本走马观花的旅游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探索。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饮食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时间”在食物中的作用的描绘,无论是经过漫长发酵的酱菜,还是用古法慢炖的汤品,都仿佛凝结了岁月的光华。书中还讲述了许多关于食材背后的故事,比如某种稀有的菌菇,是如何在特定的山林中生长,又如何被当地人发掘并融入到日常饮食中的。这些故事让我了解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背后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智慧。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同时也会对那些默默奉献的食材和制作者心生敬意。
评分拿到《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我最开始的期望是它能带给我一些关于“吃什么”的灵感,或许还能学到几道家常菜的做法。然而,它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人如何生活”的百科全书,而食物,则是串联起所有故事的线索。书中对每一个地区食物的描绘,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甚至是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例如,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民更偏爱海鲜?为什么北方人爱吃面食,而南方人更爱米饭?这本书都给出了引人入胜的解释,并且不是生硬的知识科普,而是将这些解释融入到生动的人物故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食物与节气”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饮食,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个国家,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