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北京
定价:26.00元
作者:周尚新,徐亮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639174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地理的观点阐述首都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意义和人文、绿色、科技奥运的内涵,介绍北京的奥运设施类型、功能与布局,以及交通设施、信息技术和人文环境建设等,并针对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个核心理念,具体阐述了地理学科在北京筹办奥运会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奥运北京》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2008”字样,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原以为会是一本官方的纪念册,充斥着各种宏大叙事和官方口号,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极其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个人视角。书中详尽地描绘了从申奥成功到奥运开幕前夕,北京这座城市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的幕后故事,远比新闻报道要生动得多。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鸟巢”和“水立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工程师访谈片段,他们描述起那些技术难题时的那种兴奋劲儿,仿佛能穿透纸页,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感受到创造奇迹的艰辛与荣耀。文字的笔触时而如史诗般磅礴,记录了国家意志的坚定与民众的万众一心;时而又回归到最微小的个体叙事,比如一个老胡同居民对拆迁和重建的复杂情感,那种不舍与期待交织的复杂情绪,真实得让人心酸又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体育盛会的记录,更是一部浓缩了北京城市精神和时代脉搏的社会变迁史。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场全球瞩目的盛事,解构并重塑成了一部充满烟火气的市民生活史诗。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对赛场上金牌的罗列和赛后欢呼的渲染,而是将镜头聚焦到了那些构成奥运会血肉的“幕后英雄”身上。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志愿者招募和培训的那几个章节,那些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着不同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在烈日下进行着枯燥的培训,学习着最基本的礼仪和急救知识。书里记录了他们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奉献的渴望和对祖国舞台的骄傲,让人热泪盈眶。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知道何时该放慢脚步去描摹一处街角的灯火,何时又该加速节奏去捕捉一场突发的交通管制带来的小插曲。这种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拖沓感。它没有给我那种高高在上俯视历史的感觉,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那些你可能错过的、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质感是我近期阅读的中文非虚构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之一。它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和音乐性,即使描述最寻常的场景,也总能捕捉到独特的韵律。比如描绘开幕式彩排的夜晚,作者用“长安街被星光拉长,霓虹织成一片流动的河”这样的句子,立刻将读者带入那个万籁俱寂却又孕育着巨大能量的时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和克制。她不去简单地褒扬或批判,而是通过呈现多方证词和现场细节,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例如,关于“百年奥运”口号的争议,书中并未给出结论,而是并列展示了支持者认为其代表了历史传承,反对者认为其脱离了时代主题的声音。这种留白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考空间,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不断咂摸其中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性与人文关怀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我原以为它会偏向于某一极端,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导致枯燥,要么是过于散文化而缺乏深度。然而,《奥运北京》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陷阱。在论及场馆建设对北京生态环境的影响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环境科学数据和政策分析,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复杂权衡。但紧接着,她会立刻转入对那些参与环境治理的普通工人的采访,谈论他们如何克服技术瓶颈,如何带着对家乡蓝天的期盼完成工作。这种“宏观数据”与“微观情感”的交织,让原本冰冷的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和重量。我尤其佩服作者搜集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书中引用的历史档案、未公开的内部会议纪要,甚至是一些民间流传的段子,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奥运叙事。这绝不是一本轻易写成的书,背后是海量的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的积累。
评分坦白讲,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集中在2008年的那一个月,导致结构松散。但《奥运北京》展现了惊人的历史纵深感。它并非孤立地讲述那场盛会,而是将其置于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回顾了从1990年亚运会到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历程,那些失败与挫折,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屡屡碰壁的经验教训,被剖析得非常透彻。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弯路,比如在申奥初期对于国际标准的理解偏差,以及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使得全书的观点更加中立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了为什么2008年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胜利,更是中国自信心和治理能力一次里程碑式的展现。它让我对“百年奥运梦”的真正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